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常见形式和主要艺术特点 > 第九讲 舒伯特在贝多芬墓旁(第1页)

第九讲 舒伯特在贝多芬墓旁(第1页)

第九讲舒伯特——在贝多芬墓旁

舒伯特一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系统的音乐训练,全凭自己兴趣所致的摹仿、学习和感悟,加之天赋。艺术歌曲是他主要的创作内容,他所有的灵感和浪漫主义笔触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一短小精悍的形式中。他的宗教作品、交响乐,大体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创作传统,而室内乐则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舒伯特给朋友们演奏音乐:他只活跃在很小的圈子,他的一些最精湛的作品,长久以来只有私人密友有幸能够听到。在那个时代,他更像是传说中的人物

※舒伯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奥地利度过,他的大部分作品生前都未获得公演,甚至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版,他的创作中声乐作品占有着相当的比重

舒伯特(全名FranzSeraphicusPeterSchubert,通常写作Fra,1797-1828)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奥地利度过。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将他所知不多的音乐知识传授给了他,在他最初的阶段,天赋是他最好的老师。然而,贫困的家庭却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机会。11岁时他以优美的童声进入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这同时是一所寄宿学校,在这里他开始了解到前辈大师的作品。他唯一正式的音乐教育来自于萨列里,可惜时间也不长。他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教课以维持生计。当他离开那里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决定资助他全身心投入创作。从此他笔耕不辍,直到离世。

但是他与所有同时代的有名作曲家都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传说,在贵族的客厅,在富家小姐的钢琴谱架上,在沙龙的舞会上……都有他零星的曲目流传,但大部分人,甚至大部分作曲家都无视他的存在,或是不知道他们她们所喜欢的某部优美的歌曲是出自那位白皙矮胖的无名之辈笔下。他只活跃在很小的朋友圈子里,几个青年诗人、业余音乐家、二流歌手和被舒伯特的才能吸引但并不将他认真对待的看客。他几乎完全靠别人接济过活。出版商挑剔而刻薄,有时半打儿歌曲只能换来几餐饭,或是一周的房租。无论音乐多么精彩,靠作曲吃饭对于他来说完全是儿戏。直到他去世那年的春天,他才举办了第一次个人音乐会(巨大的成功)。但他仍然一贫如洗,他的大部分作品生前都未获得公演,甚至只有很少一部分出版。

※舒伯特的灵感和浪漫主义笔触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艺术歌曲的形式中。他的室内乐则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油画中的舒伯特在演奏钢琴,他的音乐在家庭和聚会中广受欢迎,但他依然一贫如洗

舒伯特的作品最为有名的编目体系是由多伊奇[1]研究编订的,按年代顺序排列。其中经历了数次修订和扩充(包括新发现的作品)。舒伯特生前只有约100多部作品正式出版,多伊奇编号成为标准的舒伯特作品编号体系,以多伊奇的名字“D。”为前缀(也可以不加点),如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的编号写作D。667或D667。他的作品多伊奇编号一直到998号。他短暂的一生(他活到31岁,比莫扎特还短命)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9部舞台作品(包括歌剧及戏剧配乐等),10首交响曲(两首为不完整的草稿),超过36部宗教音乐——弥撒(既有成套的也有单乐章的)和多声部艺术歌曲性质的赞美诗、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其他许多室内乐作品。

艺术歌曲是他主要的创作内容,他所有的灵感和浪漫主义笔触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这一短小精悍的形式中。我们通常所谓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包括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但舒伯特的作品中,艺术歌曲不拘一格,情感表达支配着曲式结构,内含细腻的抒情和大胆的和声,这一形式是最为精致的浪漫主义体现。他的宗教作品、交响乐,大体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创作传统,而室内乐则兼具古典主义的形式完美均衡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有趣的是,大部分『鳟鱼』五重奏的唱片,真的会在封面上印上鳟鱼

舒伯特22岁的时候,跟随朋友福格尔(JohannMichaelVogl),一名男中音歌手四处旅行,舒伯特的许多艺术歌曲便是由他传唱的,他大力支持舒伯特,并在各种场合尽可能地演唱他的艺术歌曲。在一位贵族的鼓励下,舒伯特写就了一首钢琴五重奏。一定是那首《鳟鱼》的歌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舒伯特在一半玩笑一半认真的建议下,在这首五重奏中引用了《鳟鱼》的旋律。这首A大调五重奏(D。667)也许还不够完美,但舒伯特的旋律天赋在这里弥补了一些技术上的不足,它代表着舒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并且是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最经常演奏的几首之一。这首五重奏有5个乐章,采用不太寻常的乐器配置: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提琴。虽然在这里低音提琴没有太多的复杂技巧和个性陈述,但宽阔的声部配置和延伸至更低的音区的安排事实上更接近交响乐的音域涵盖。

※舒伯特的朋友们是他音乐最好的鉴赏者和传播者,站立的歌者为男中音歌手福格尔。舒伯特的许多艺术歌曲便是由他传唱的

第一乐章以一个宣示性的有力的和弦开始,在钢琴上有一个向上的分解和弦音型,在其后成为重要的平行声部,低音提琴缓慢地演奏持续的低音,就像嗡嗡作响的教堂风琴的低鸣(你可能需要开大音量,这段低音不太容易听清,甚至似乎听不到,但只要你的音响系统不是太差,你仍然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嗡鸣的摩擦声和低频震动)——这是赞美诗化的春意盎然的开场。弦乐器和钢琴越来越紧密地缠绕,又一声强奏的和弦后,似乎是不知不觉的,小提琴奏出明媚可爱的主题,钢琴则是开始时的向上分解和弦音型,织体清晰可见,随后互相交换声部,小提琴奏向上的分解和弦音型(通常交换声部后会根据不同乐器略有变化),钢琴接过了主旋律,并且带有清脆的装饰音,愈发显得优雅。经过一段兴奋的喧嚣,在低音区,大提琴缓缓地歌唱,然后过渡到小提琴,钢琴上是若隐若现的流水般的音型……这个旋律再次由大提琴开始陈述,并且变得越来越清晰,但它并不是真的主题——是的,这就是舒伯特,经常会在出其不意的地方奏响一段出奇美妙的旋律,然后便好像把它忘了一样。与此类似的作曲家还有莫扎特与肖邦,他们太过丰满的天赋随随便便地抛出左一个右一个精美的旋律,似有挥霍之嫌,但却给听者带来此起彼伏的新鲜感受。在大提琴的旋律之后,钢琴上以三音型开始奏出一个略带矜持的安静素雅的主题(这一乐章的第二主题),然后移到小提琴复奏……在舒伯特的音乐中,你丝毫感觉不到其内在的技术运用,也没有音响的厚重堆砌。他的乐感天生带来的便是清澈如水一般的音响。第二乐章行板,继续舒伯特的旋律巡展,一共有三个美妙明媚的主题轮番交替呈现。第三乐章是令人兴奋的谐谑曲。第五乐章的主题像是民间舞曲一般,令人联想到海顿的弦乐四重奏。

※A大调五重奏『鳟鱼』代表着舒伯特典型的创作手法,并且是他的室内乐作品中最经常演奏的几首之一

而第四乐章是采用《鳟鱼》主题的一阕变奏曲,更像是在原本已很完整的四乐章作品外,后来附加的部分,事实有可能真的如此。《鳟鱼》的旋律是如此吸引人,作曲家以自己的这条旋律再写出一串华丽的变奏——这一期望实在太富**,就这么办吧,然后把它随便安排在哪儿……“鳟鱼”的主题就像歌词中的那样,游游停停,好似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水中觅食、游戏、逡巡。开始的呈示由弦乐组完成,主题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两句,奏完后反复一遍;第二部分也是两句(顺便提到,像这样的结构,第二部分可以称作“副歌”,但典型的“副歌”部分歌词是不变的,只有“主歌”部分每次变换歌词),最后一句反复一遍。后面一共包含6段变奏,第一变奏由钢琴(在刚才呈示时保持沉默,只为在这里奏响时带有新鲜感)呈现,别忘了这里还有低音提琴,仔细听可以听到它神秘而富于趣味的拨奏,小提琴上则带有清越的颤音装饰,仿佛水纹涟漪,整个织体极富层次感,就像小溪清流般透彻。第二变奏小提琴将主题变形成为一段华丽的旋律,真正的主题由中提琴和大提琴静静地陈述,好像一位朋友在高谈阔论,而他旁边角落里的两个忠厚的朋友也在交谈着什么,为了不影响他,那两位朋友尽量压低声音,并且微笑着看着……第三变奏里,低声交谈的两位朋友变成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音更加低沉,但却并不阴郁,而是幽默和风趣,可以感受到低音提琴带有明显摩擦声的音色,钢琴上是密集的音阶跑动,上上下下的波纹和淙淙的水声。

※『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最后的变奏,以小提琴开始奏主题,钢琴上是歌曲中一模一样的伴奏音型,仿佛溪流中的波纹和泛起的细小浪花,然后逐渐地流向远处,甜美的声音渐渐远去……

第四变奏,狂暴的强奏似乎是在对应歌词中搅混溪水的渔夫,愚蠢而粗鲁,而小提琴清越的音型对应在溪水中来回穿梭的小鳟鱼,聪明地回避着,不忘乐观地歌唱(好像这回渔夫失算了)。狂暴的强奏和小提琴的段落交替出现,如同影视中的蒙太奇手法,来回切换渔夫和鳟鱼的视角。第五变奏是大提琴带有附点的慢速哼鸣,充分展示了大提琴浑厚优美的音色,锦缎般的音质。第六变奏以小提琴开始奏主题,大提琴接叙,然后小提琴与大提琴交替歌唱,钢琴上是歌曲中一模一样的伴奏音型,仿佛溪流中的波纹和泛起的细小浪花,然后逐渐地流向远处,甜美的声音渐渐远去……

※虽然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同类作品的名气那么大,但它们仍然是这类体裁中的精品之作

舒伯特作有4首小提琴奏鸣曲,都系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形式。虽然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同类作品的名气那么大,但它们仍然是这类体裁中的精品之作。A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大二重奏”(“GrandDuo[2]”,D。574)是4首中的最后一首,完成于舒伯特20岁时,有4个乐章。第一乐章开始,钢琴摇曳的音型,既悠闲又有些慵懒,听起来像是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回响(K。525,第一乐章主题),带有附点的节奏,但随后小提琴上奏出真正的主题,同样**漾在这样的节奏型内,温和,带有点点愉悦的神情,简单得像是习作。不紧不慢地闲庭信步,呈现给人一幅悠闲的画面,像是暮春午后的花园,带有午夜时分那般静谧,空气难以察觉地扰动着,枝叶不时微微颤动,柳絮缓缓在空气中浮**……第二乐章(谐谑曲)充分展示了小提琴明亮的音色,钢琴与小提琴兴奋地互相追逐、嬉戏。三声中部以小提琴的半音上行开始,其后的进行,半音进行在钢琴和小提琴上交替出现,为音乐带来尤其妩媚的色彩。第三乐章是变奏曲式,以小提琴开始,主题的音调和同是C大调的调性不禁使人想到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一共包含三段变奏。第四乐章开始钢琴和小提琴俏皮地喧嚣,碎裂的节奏,高低音区的对比,快速半音阶与装饰音更像是谐谑曲,整个乐章都沉浸在兴高采烈的情绪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