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的常见形式和主要艺术特点 > 第五讲 莫扎特上完美的典范精致的优雅(第1页)

第五讲 莫扎特上完美的典范精致的优雅(第1页)

第五讲莫扎特(上)——完美的典范,精致的优雅

莫扎特的天赋一直是传记作家和研究者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下笔如飞,在作曲速度方面,只有维瓦尔第和亨德尔能与之相比。他能巧妙地取悦听众,敏锐地把握大众的喜好,却又不使自己的音乐流于庸俗。他善于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然后改善他们的口味,并对其予以导向高尚的指引。莫扎特生活的时代是“启蒙思想”最活跃的年代,“自然”和“理性”成为思想的强烈要求和思维的理想与准则。古典主义的音乐大都具有规整的乐句、匀称的结构、清晰简练的织体、富有逻辑的素材发展和展开,情绪和情感永远在形式结构的规范下,与形式结构达到平衡与和谐。

※莫扎特可以说是最具知名度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从乐谱、唱片到玩具、精美的纪念品……图为莫扎特故乡萨尔茨堡的特产:莫扎特糖球

※莫扎特有编号的作品就有六百余首,把他所有作品的手稿接起来,可以从北京连到维也纳

莫扎特(Wolfga)1756年1月27日生于小城萨尔茨堡。父亲是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Mozart)。当时萨尔茨堡属于巴伐利亚境内的选帝侯区,在今天的奥地利境内,和奥地利联邦一样,隶属于所谓的“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这是一个版图上统一事实上四分五裂的封建帝国。

萨尔茨堡是大主教教区的中心,也是音乐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大主教拥有堪称一流的宫廷乐队和教堂乐师,欧洲各地最优秀的音乐家和乐团也经常驻足这座小城,不断奉送最新的曲目和最精湛的演绎。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对莫扎特的音乐教育的。几年后,流着鼻涕、穿着宽大睡衣满屋子乱跑的小沃尔夫冈坐在钢琴前已能够熟练地背谱演奏任何曲目了。

他的第一首作品是一首键盘乐曲,其年莫扎特只有5岁。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本人也是一位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

1762年1月,沃尔夫冈和姐姐一道随父亲前往慕尼黑,参加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的加冕庆典。从此开始了他的欧洲音乐之旅,人们争相一睹神童的音容。贵族宫廷也赏识这位神童,乐于赐予其各种各样的头衔(虽然大都无关痛痒)甚至骑士的封号。他被邀请到一个又一个的地方公演……在此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此后的20年里,他辗转欧洲各个地方。

1781年,萨尔茨堡大主教公开了他与莫扎特的决裂。整个欧洲悉闻大主教将莫扎特逐出宫廷,然而他得到了宝贵的自由。莫扎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自由职业作曲家。他为自由和人格独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加上他的个性,使得这种生活从一开始就将他拖入贫困的泥淖,并最终拖垮了他的身体。

莫扎特以极大的热忱加入了共济会。日复一日与贫穷的斗争并没有使他消沉,共济会便是他的理想和精神寄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共济会还成为他实际上的资助者。他结识了共济会会员迈克尔·普赫贝格——一名商人,后来成为莫扎特的挚友,在莫扎特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他最宝贵的资助。

他在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复调的手法,在写作第39号交响曲的时候,他作了《C小调弦乐柔板与赋格》(K。546,1788。6。26),与前者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宗教作品(特别是晚期作品)显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宿命的、神迷的、阴郁的、狂放的……恐惧、敬畏而信仰虔诚高尚。如果没有听过莫扎特的这些宗教作品和他后期的器乐作品,便无法对莫扎特的纯正风格作最基本的了解。

※莫扎特的家庭像,从左至右为:莫扎特的姐姐,莫扎特,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

1791年11月20日,莫扎特卧床不起。11月28日,他的医生对他的病情进行了最后的会诊,得出悲观的结论。然而莫扎特越来越感到兴奋——因为《魔笛》的感动。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对教堂的钟声极度敏感,他计算着时间,他喃喃自语:“现在第一幕结束了……现在是第二幕:夜后的咏叹调……”他激动不已。12月4日晚上,他已进入弥留之际。他唱着《魔笛》中的重唱曲,一度忽然坐起,两眼望向虚无之中,面色煞白,然后倒在**,再度陷入昏迷状态。12月5日凌晨0点55分,莫扎特结束了痛苦。

12月6日,在圣史蒂芬教堂举行了临终祈祷。因为尚欠有大量的债务,葬礼寒酸而简短。由于天降大雪,墓地离城又远,所有的人都没有陪同下葬仪式。莫扎特的遗体被扔进圣马克思墓地一个公共墓坑里,和其他数具贫民的尸体一同被掩埋。此时距莫扎特36岁生日还有两个月时间,一代大师陨落。

莫扎特的主要作品有12部歌剧、约50首交响曲、21首钢琴协奏曲、23首弦乐四重奏、14首管风琴与弦乐奏鸣曲、38首小提琴奏鸣曲(两首无编号)、17首钢琴奏鸣曲(也可由其他键盘乐器演奏)、15首变奏曲、18首弥撒曲,还有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进行曲、回旋曲,以及舞曲、管乐协奏曲、幻想曲、室内乐重奏、四手联弹和双钢琴的奏鸣曲、艺术歌曲、咏叹调,以及卡农曲、圣母祷歌、奉献经……有编号的作品600余首,把他所有作品的手稿接起来,可以从北京连到维也纳。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创作时间跨度长达24年,从童年时代,一直延伸到他去世前不久

克舍尔(LudwigAloisFriedrichRittervonK?chel1800-1877)是奥地利音乐目录学家,生前将莫扎特作品按年代顺序分类编号,于1862年出版《莫扎特全部音乐作品的编年主题索引》。这一编号索引不断再版,补以新近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现在已出到第六版——由盖格林、魏因曼和西韦尔斯编订,1964年出版。这并非是莫扎特作品唯一的编号体系,然而是最常用的和目前最准确的,成为莫扎特作品编号的事实上的标准。写法是“K。(点亦可省略)或K。V(K?che-Verzeiis,“克舍尔索引”的简写)+数字”。

※这套伊扎克·帕尔曼与巴伦博伊姆合奏的版本,无论是录音还是两位大师的配合都极为精湛

小提琴是莫扎特从小就熟练掌握的乐器之一。它的小提琴奏鸣曲创作时间跨度长达24年,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K。6)作于莫扎特5岁时。事实上,如果算上未完成的G大调作品(KAnh47K。546a,只完成单乐章),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创作时间从童年时代,一直延伸到他去世前不久……这些小提琴奏鸣曲都采用与钢琴合奏的形式(所以有时候会看到“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样的名称),这是除钢琴以外的独奏乐器的奏鸣曲通常的习惯。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具有灵活的乐章设置,早期的几部作品大都是三乐章(其中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且合奏乐器是羽管键琴,系巴洛克时期的习惯延伸,小提琴委婉的音调与羽管键琴精致的装饰音带有明显的宫廷气息。随后的作品间或出现两乐章的配置(末乐章是小步舞曲、快板或者回旋曲)。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K。269)是莫扎特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当时莫扎特正处于热恋中,这部作品也被灌注了诸多甜蜜的旋律。小提琴与钢琴互相缠绵,呼应自如,旋律自然流畅。第二乐章则质朴而温存,主题旋律带有简单的附点音型,仿佛童谣一般,在钢琴上缓缓唱出,小提琴温柔地附和着……回旋曲尤其迷人,主题旋律在小提琴和钢琴上交替出现,旋律被修饰得仿佛带有细致的花边(装饰音),几个主题按大小调对置的方式铺陈,增添了整个乐章的色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