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的配器技法颇得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真传
※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苏联国宝级的演奏大师,普罗科菲耶夫的F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便题献与他
普罗科菲耶夫的室内乐创作带有古典主义式的严谨笔触,也常常浸**着晚期浪漫主义的迟暮之美。音乐体现出多元化的因素和动**交替的时代特有的迷茫、冲动、不安、狂放和颤抖着的**,光怪陆离的色彩和工业时代的噪音。
普罗科菲耶夫共作有两首小提琴奏鸣曲,F小调奏鸣曲(op。80)是其中的第一首,题献与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Oistrakh)。这部作品作于作曲家返回祖国几年之后,以他的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几条旋律作为基础,使得这部作品某些段落浮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一乐章开始阴郁沉暮的基调仿佛是落日余晖下的大草原和静静流淌的涅瓦河,这片饱受苦难的土地,整个乐章的音调都显示出现代主义作曲家精心雕琢的笔触和严肃的调性探索,但却没有限于迷失。在钢琴晦暗的低沉伴奏下,小提琴上却有温柔的音调,小心翼翼压抑着的哀伤,其后的段落显示出诗意的气质,尽管钢琴永远是不变的步伐,小提琴却越来越轻盈和富于幻想。第二乐章仿佛意指谐谑曲,更着重于现代音调的探索,钢琴与小提琴交替着奏出执拗的音型,在其后的段落中不乏如火如荼的表达。第三乐章行板开始便是钢琴上迷幻般的音调,小提琴接过旋律,仿佛在梦中的喃喃呓语,钢琴的织体越发迷人和轻柔。第四乐章的喧嚣嘈杂更像是真正的谐谑曲,钢琴与小提琴兴高采烈地奔跑和追逐着,小提琴的拨奏和钢琴上蹦蹦跳跳的雀跃(连续弱拍音)不时穿插进来,其后也有短暂的轻盈和明朗的音调,尾声则是深沉情感的表达,回到了第一乐章的基调。
※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包含了他最为机智幽默的笔触,音调似乎是《彼德与狼》的室内乐续篇,带有相似风格印记
根据早些时候的《5首歌曲》改编为小提琴与钢琴的《5首旋律》(op。35bis)完成于1925年,带有优美的音调和热情的气质,它通常会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奏鸣曲收录于一张唱片中,这是作曲家最为优雅和精致的小品,不妨给予它更多的关注。第二小提琴奏鸣曲(op。94a)改编自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长笛与钢琴奏鸣曲(op。94),我更为推荐长笛的版本。如果你想要对高难度的现代长笛技巧(其大大拓展了长笛旋律和音色上的表现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更为复杂和惊人的音调加以了解,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典范。即使不想让过多的技术层面的信息干扰你的听觉,就纯音乐而言,这部作品也包含了普罗科菲耶夫最为机智幽默的笔触,音调似乎是7年前的那部著名的作品《彼得与狼》的室内乐续篇,但不仅于此——请千万不要忽视第三乐章行板中长笛优美柔媚的音声。
※普罗科菲耶夫的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与罗斯特罗波维奇有着密切的联系,由罗斯特罗波维奇与里赫特首演
普罗科菲耶夫另有一首双小提琴奏鸣曲(op。56),带有巴洛克式的三重奏鸣曲的形式和清新活跃的气势,两把小提琴以竞奏的方式展开对话,整部作品显示出清晰的新古典主义印记。完成于他58岁时(1949)的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op。119)与罗斯特洛波维奇(MstislavLeopoldovichRostropovich,1927-2007)有着密切的联系,由罗斯特洛波维奇与里赫特首演。这首大提琴作品通常与肖斯塔科维奇与布里顿的大提琴奏鸣曲置于一张唱片中,他们就像是3位作曲家共同献给老罗的一盒巧克力。这首C大调奏鸣曲有3个乐章,普罗科菲耶夫很早就通过一系列复杂大胆的作品确立了自己在现代主义尖峰上的位置,因此这部作品没有刻意诉诸不协和的音调和不同寻常的技术实验。第一乐章具有罕见的深沉优美,感人的旋律尤其妥帖地以大提琴浑厚温暖的胸腔音表达出来,肺腑之音。第二乐章则是轻松幽默的风格,似乎是在讲述笑话,而其后的音调则间以第一乐章般的醇美温存。第三乐章是富有节制的**释放,其中不乏风趣的欢声笑语和古道热肠的话语。这部作品没有出现普罗科菲耶夫惯常的冷嘲热讽和不协和的堆砌,你会发现它是诸多深奥晦涩的现代大提琴作品中最为清新可爱的一部。
※格拉巴(Igrabar)所作的普罗科菲耶夫像,显示作曲家正在工作的状态
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弦乐四重奏都是兴致所至的留笔。虽然有误解认为普罗科菲耶夫大概出于避开肖斯塔科维奇在同样题材上咄咄逼人进取的意图,而鲜有四重奏作品问世。但其实这一想法纯系臆造,普罗科菲耶夫在完成最后一首,也就是第二首四重奏(1942)时,肖斯塔科维奇还没有开始标志着他成熟的四重奏创作的第三弦乐四重奏(完成于1946年)的写作。
※普罗科菲耶夫
※普罗科菲耶夫在完成最后一部弦乐四重奏时,肖斯塔科维奇还没有开始标志着他成熟的四重奏创作的第三弦乐四重奏的写作
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带有贝多芬同类作品的笔触(但这可能不容易听出来),这部作品诞生伊始就显露出普罗科菲耶夫强烈的自我烙印。B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op。50)完成于他一生中最为动**的时期,他在欧洲各地游历,在巴黎踽足,心中却是不安与紧张,毫无归属感的恐惧萦绕心头,他已萌生退意,渴望回到祖国。第一乐章以不安的躁动开篇,小提琴上是乖戾酸涩的旋律,随后跳踉的律动转入缓和,带出一个沉稳内向的音调,整个弦乐都是厚实的织体,仿佛回到了旧时的俄罗斯,带有久远年代的记忆和浮尘,古朴雅致,暗含一丝乡愁。整个乐章仿佛置身昏暗的小酒馆,透过酒瓶看到的灯红彩绿,晦明晦暗的光影,醉眼陶然的回忆,喧嚣的气氛,带有醉态的歌喉和昏暗一隅的他乡客内心的惆怅——不是融合——而是并置和生硬地对置着。第二乐章以沉郁的氛围开始,逐渐上升到高音区,似乎有不吐不快之势,却又渐渐消退,然后在低音区的嗡鸣中,出人意外地转向活跃的速度,这是一阕试图伪装成抒情乐章的谐谑曲。各种夸张的表现接踵而至,快速密集的16分音符,极大的音区跨域和滑音,强有力的不协和音、刺耳的和弦、粗野的擦弦音,带有原始的舞蹈性因素,强有力地混合着时代的浮躁与远古的粗犷……似乎一刻不停的律动在中间一度减缓了速度(类似三声中部的段落)。大提琴上奏出一个富于韵律的婉转音调,但这一旋律的优美性被大提琴在极低音区上的表述所冲淡,其他声部紧张的节奏型忽远忽近,甘甜中孕育着不安……尾声之前又回到了谐谑的音调,过满的发条下失控的音乐盒。
※1941年,普罗科菲耶夫和许多艺术家一道,随着人流从被德军摧毁的各大城市撤退到边远地带,F大调弦乐四重奏便起笔于这一年
F大调弦乐四重奏(op。92)起笔于1941年,俄罗斯大地满目苍痍,普罗科菲耶夫和许多艺术家一道,随着人流从被德军摧毁的各大城市撤退到边远地带。这首四重奏中不难听到悲恸的心声,普罗科菲耶夫将俄罗斯的民族因素隐藏在大胆和老辣的现代音调下,第一乐章蕴涵着紧绷的巨大张力,古老的轮舞节奏贯穿大部分时间,只是放慢了速度。这一乐章大提琴的表现占有极大的分量。有时是醉汉一般的蹒跚舞步,有时是憨厚的笑声和粗鲁的腔调,有时又表现出惊人的灵活性,有时又变得咄咄逼人,就像一把疯狂的电锯,甚至可以感到碎屑横飞的乱象。小提琴不时在极高音区喳喳地应和着,整个音乐糅合着乐观和辛酸、狂谑与凶险、轻薄和醇厚的音调。第二乐章中普罗科菲耶夫引用了一个流传于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自治共和国(Kabardino-Balkar)地区的民间曲调,而弦乐的伴奏部分则意图模仿高加索地区的称为卡曼奇(Kjamantchi)的民族乐器。第三乐章仍然是强烈的富于舞蹈律动的音响,节奏型在其后尤其富于灵活性的变化,东方音调同现代不协和艺术的有力结合,打击乐式的效果,无不体现出普罗科菲耶夫大胆的创意和天才的笔触。1942年9月5日,这首四重奏由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团在莫斯科首演,尽管因为德军的空袭,开场时间有所延误,但演出现场异常火爆的气氛证明了普罗科菲耶夫始终是一位行家和大众都倾心喜爱的大师。
※无论是在美国终老的拉赫马尼诺夫,还是同民众一同在防空洞里躲避入侵者炮火的普罗科菲耶夫,他们的心都时刻同那片故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拉赫马尼诺夫简朴的墓地
拉赫马尼诺夫出生于晚期浪漫主义开始的年代,他和普罗科菲耶夫都处于世纪和时代交替的动**中,血液中和音乐中都蕴藏着多元性的气质,无论是在美国终老的拉赫马尼诺夫,还是同民众一同在防空洞里躲避入侵者炮火的普罗科菲耶夫,他们的心都时时同那片故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个心中没有“家”的作曲家是始终难以想象的。
两位大师对于20世纪电影音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并没有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逝去而沉寂,而是在电影音乐中再生和异乎寻常地崛起,而这两位大师都以瑰丽和五彩斑斓的管弦乐配器为后来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们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启发和更富想象力的创意。
[1]阿连斯基(AntonStepanovisky,1861-1906):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师从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学习作曲,得其赏识。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声与复调,他的学生有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与格利埃尔等。
[2]塔涅耶夫(SergeyIvanovieyev,1856-1915):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五岁起开始学弹钢琴,十岁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跟随尼古拉·鲁宾什坦和柴科夫斯基学习。后接替柴科夫斯基教授和声与配器。他的作品以严谨而惊人复杂的复调性著称,他被誉为“俄国的巴赫”。
[3]即短时值的音符在前,长时值的音符在后的附点音型。
[4]里亚多夫(AnatolKonstantinovichLyadov,1855-1914):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致力于收集和整理民歌,音乐创作以小品见长(其中钢琴小品占主要部分),被称作“小品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