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室内乐经典作品 > 第十五讲 斯美塔纳 德沃夏克从伏尔塔瓦河到新大陆(第1页)

第十五讲 斯美塔纳 德沃夏克从伏尔塔瓦河到新大陆(第1页)

第十五讲斯美塔纳德沃夏克——从伏尔塔瓦河到“新大陆”

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都是捷克国宝级的作曲大师。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扩展了德奥体系音乐的音调,并富于创造性地引入捷克民间舞曲形式。他们很少直接引用民间音乐旋律,却总能营造出浓郁的民族风,特别是将民间音乐的元素与浪漫主义笔触富于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他们,欧洲音乐版图的这一块将是多么黯淡。

※斯美塔纳与德沃夏克是捷克最优秀的音乐家和最骄傲的文化财富(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天文钟,位于老城广场的老城市政厅的南面墙上,图为天文钟的『日历』部分)

※捷克这个小小的国家,涌现出了两位巨匠式的人物:斯美塔纳与德沃夏克(在小城戴森可以看到易北河流经捷克境内)

浪漫主义音乐在19世纪中期以后,有了不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在他们的音乐中有意识地运用本民族的特色音调,或者在音乐的文学脚本上采用本民族的诗歌、戏剧或民间传说为题材。具有这样趋势的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以芬兰的西贝柳斯,捷克的斯美塔纳、德沃夏克和挪威的格里格为代表。民族乐派掀起的潮流在19世纪下半叶尤为声势浩大。在德奥作曲家深入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洪流中时,民族乐派对于大型作品亦有贡献,斯美塔纳在《我的祖国》中将“交响诗”的单一结构连缀为套曲,更扩展了交响音乐的表现空间和力度,在歌剧中也继续着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二重深化。而另一方面,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对小型的室内乐化的体裁和形式也更为重视,比如钢琴小品、艺术歌曲和室内乐重奏音乐。

※斯美塔纳最终成为捷克音乐活动的领导者。他在晚年的失聪没有阻止他继续创作,直至去世

在捷克这个小小(仅就地理面积而言)的国家,便涌现出了两位巨匠式的人物:斯美塔纳与德沃夏克。斯美塔纳(Bed?ia,1824-1884)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青年时曾在布拉格担任音乐教师,后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学校。1848年爆发的革命感染了他,他像伯辽兹那样冲上街头参加了革命,但在几年后却不得不因为自己的激进立场而一度离开祖国。他最终回到了这片故土,开始一系列踌躇满志的音乐活动,成为捷克音乐活动的领导者。此后他的健康状况几乎重蹈贝多芬的覆辙,斯美塔纳最终失聪,但没有停止创作,直至被送往精神诊疗所医治,不久后去世,终年60岁。

※位于布拉格的斯美塔纳博物馆

※对于很少涉及室内乐重奏的斯美塔纳来说,G小调钢琴三重奏是不吐不快的情绪流露,李斯特在听到这个作品后对其大加赞赏

1855年,这一年对于斯美塔纳来说笼罩着灰暗的色彩,9月,他的女儿因猩红热不治而逝,令他无比伤感。G小调钢琴三重奏(op。15)带有对于亡女的哀悼。第一乐章开始,先是小提琴在低音区(音色黯淡的G弦)独奏出一个伤感悲郁的主题(第一主题),这一主题带有斯拉夫的气质,钢琴与大提琴饱含深情地加入进来,在钢琴有力地咏叙中,大提琴和小提琴情绪热烈的交织着。随后大提琴(在高音区,在钢琴的伴奏中)上奏出一个如歌的旋律(第二主题),转入大调的明朗,轻含热泪的回忆和喃喃自语般的语调,这里能够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和对于往昔的回忆。先是钢琴接过旋律,然后小提琴在高音区婉转的复奏这一旋律,其后节奏变得活跃,旋律转入钢琴上情绪热烈的赞美诗般的回响。之后的发展变化中,第一主题处于主导,整个乐章在两种气质之间交替着,带有感人至深的表达。第二乐章带有谐谑曲的意味,主题是波尔卡式的舞蹈节奏,与第一乐章主题保持着音调上的联系,似乎是对亡女往昔那些蹦蹦跳跳嬉戏的场景的回忆,带着泪花的片刻欣喜,其后一些新的段落带有更多梦幻式的音调和对心灵的慰藉。第三乐章的主要部分取自他青年时代的习作钢琴奏鸣曲(其中有将近100小节原封不动移植而来),主题是一个捷克音调,在其后的发展中作种种不同的性格变奏,第二乐章的波尔卡主题也变形出现,加入其中,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精彩。李斯特在听到这个作品后对其大加赞赏。对于很少涉及室内乐重奏的斯美塔纳来说,这首三重奏是不吐不快的情绪流露,在整个浪漫主义中期来看,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作品。

斯美塔纳共有两首弦乐四重奏,都作于他失聪以后。F小调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Zmého?ivota)作于1880年,斯美塔纳试图离群索居,并希望自己的耳病症状能得到减轻。失聪令他的世界一下变小了,这首四重奏是他面对自己的精神探索,是他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作品。首演时,德沃夏克在其中担任中提琴手。第一主题由中提琴陈述,开始的音型预示着他耳聋的征兆,甚至主题之前的引子微弱的声音都好像喻示着“沙沙”声的耳鸣的典型症状。这一乐章表达的是**不安的青年时代,内心孕育的遏制不住的**,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耽于幻想的梦境,孕育着悲剧的不祥的阴云不时徘徊着……

※斯美塔纳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第二乐章将小步舞变成了波尔卡

第二乐章的波尔卡风格是青年时代欢娱的回忆,中段(类似“三声中部”)的风度翩翩的优雅段落则是布拉格贵族沙龙气质的印象存留。这一乐章是由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的形式变化而来,只不过第一结构中的3拍子的小步舞曲(或更快速度的谐谑曲)被换成两拍子的波尔卡,而三声中部变得更为徐缓和朦胧。第三乐章是一首温柔而散发着诗意的爱情歌谣,中间也有些痛苦的情感回忆及失意的伤感。第四乐章开始是捷克民间舞蹈的场景,热闹喧嚣,节奏欢快。随后在舞蹈型的节奏中,不时插入阴郁的声音,而在舞蹈越来越热烈之时,忽然中断。象征着不祥阴云般的快速震音低鸣下,小提琴上奏出一个极高的长音,极其形象地描述了耳疾者的听觉感受。所有的快乐立即灰飞烟灭,一时间愁云密布,惶恐和痛苦接踵而至。随后的音调带有恋恋不舍的哀怨和回忆,往昔的幸福时光偶一闪现,结尾的声音是那么微弱,但仍然是对于心灵的一丝安慰,也许就在回忆的沉醉中忘记那些痛苦吧……

※布拉格的斯美塔纳音乐厅主场的穹顶,这里也是斯美塔纳作品上演频率最高的音乐厅

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民族特色,第二乐章的波尔卡以及第四乐章开始的舞蹈节奏,都是明显的捷克音乐元素的体现。斯美塔纳在这里用四把提琴象征四位亲友,他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交谈,回忆着过去美好的时光,带有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笑声。他用音乐来慰藉自己,只因此时的他感受到强烈的孤独,就像一下子被与世隔绝一般。他也像贝多芬一般,现实中没有的欢乐,他就自己用音乐来创造。

D小调第二弦乐四重奏完成于第一弦乐四重奏3年后,此时斯美塔纳百病缠身,病躯令他疲惫和痛苦,似有灵感衰退的迹象。这部作品,创作时断时续,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在气质上更为内在,耳聋的抑郁和孤寂并没有过多的宣泄,甚至难觅其踪,而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赞叹和乐观的气质。第一乐章是望向未来的清明高远的一瞥,但开始的急速上行音型成为宿命式的破坏因素,在其后不时打断那片刻的安宁和平静。第二乐章开始是波尔卡节奏的旋律(斯美塔纳自创,而非直接援引民间舞曲,显示出斯美塔纳的艺术要求)。类似“三声中部”的中段是一支催眠般的歌调,似是童年温馨时光的回忆,或是对于亡女的思念和灵魂的慰藉。第三乐章以风暴式的密集音型拉开序奏,然后是清新沉稳的复调式的展开,充满了沉思与回忆。第四乐章带有他此前不久完成的歌剧《鬼墙》(?ertovaStěna)的音调,而斯美塔纳努力在这一乐章最后表达**和赞叹,光辉灿烂的尾声如同《欢乐颂》般高亢振奋。

※在斯美塔纳完全陷于耳聋前,他曾是城市音乐圈的核心人物(图为明信片版油画)

※德沃夏克来自一个小市民家庭,隐藏的天赋和强烈的求知欲鼓动他一直默默地努力

在完成了为他带来荣誉的大部分作品之后,这首四重奏无论是在音乐语汇还是创作技法上,斯美塔纳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标志着他的创作上升到新的高度。虽然他已经完全失聪,且病入膏肓,但他以顽强的意志投入其中,他的乐观和热情感染着整部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首室内乐作品,却像是一个新的创作时代的开始。

德沃夏克(AntonínLeopoldDvo?ák,1841-1904)的学习历程充满了艰辛。他来自一个小市民家庭。开始的学习经历很难称得上是专业水准,直到在一个小乐团担任中提琴手,隐藏的天赋和强烈的求知欲鼓动他一直默默地努力,他的早期弦乐四重奏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德沃夏克一直不断地写作,但那一时期大部分作品都被他自己销毁了,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是歌剧《国王与烧炭工》。他曾先后得到斯美塔纳和勃拉姆斯的帮助,特别是后者,与他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并维持着终生的友谊。1892年至1895年,他受聘担任位于纽约的国立音乐学院(theNatiooryofMusic)院长,丰厚的年薪大大缓解了他的家庭的经济压力。这期间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和“美国”弦乐四重奏带有深深的美国传统音乐的烙印,但最后他终于返回捷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担任教授,直到最后的岁月。他后期的作品一大半是标题音乐,以及3部优秀的歌剧。德沃夏克于63岁去世,享受国葬的待遇。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