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媒介批判理论 > 第一节 媒介技术批评(第1页)

第一节 媒介技术批评(第1页)

第一节媒介技术批评

媒介技术批评理论重点对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关系进行探讨。以往的研究观点认为,一方面传播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发展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传播技术并不仅仅是影响媒介发展的因素,传播技术只有与其他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才能对媒介与社会文化产生全面的影响。概而言之,传播技术、媒介与文化社会彼此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并产生影响。对此问题,媒介批评理论研究则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一、媒介技术批评的不同观点

媒介批评对于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媒介技术决定论、技术霸权论和社会建构技术论等三种不同的观点。

首先,是媒介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批评的观点认为,传播科技是独立产生作用的,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和原动力。关于技术与媒介的关系,技术决定论坚持认为,技术对媒介的发展和使用起决定性的作用,技术被认为是推动媒介变革的原因。特定的技术被发展和利用,带动了媒介形态和内容的变化。比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普及就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媒介技术决定论还认为,技术发展对媒介的意义并非都是正面的,同时也具有负面的影响,传播技术对人类的文化发展是有害的。这些论点集中在如电视的出现破坏了传统家庭生活的和谐,数字化信息传播方式降低了人们严肃的思考,媒介的发达造成了人们生活的“娱乐化”,乃至“娱乐至死”等极端的看法。媒介技术决定论也强调了媒介技术发展带给人们的负面的消极影响。

媒介技术决定论的批评前提是媒介技术的发展自行实现的,媒介技术无所不能,受众无法进行反抗,也对此无能为力。技术越发展,媒介作为控制力量会更强大,如互联网更容易制造或传播谣言,对人们的民主生活的参与造成直接的影响。媒介技术决定论的核心在于人类文明的价值和立场,技术决定论批评理论将技术视为人类文化的对立面,从而认为作为媒介发展的推动力的技术本身包含着破坏性的力量,需要引起媒介批评理论的关注。

其次,是技术霸权论。技术霸权论观点假设媒介技术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等力量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推动媒介发展的原因。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话语霸权理论等都坚持这样的观点。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力量决定了技术的使用和普及,技术成为社会控制的霸权。一方面,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是被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传播技术的发展也是社会压迫的工具,大众传播媒介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意识,统治者通过媒介技术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控制。比如,媒介批评理论对于媒介娱乐内容、媒介宣扬的消费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最后,是社会建构技术论。社会建构技术论认为,技术和媒介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技术是媒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媒介技术的使用基于人们的选择,并非是社会理论控制的结果,该观点强调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该观点的基本逻辑是媒介技术虽然具有自身的逻辑,但它的发展仍然是由人们来控制的,某些社会群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试图控制媒介技术也是不可能的。其根本是,媒介作为人们的文化形态,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批判和反思的能力,社会公众不可能盲目地接收媒介信息。

二、媒介技术肯定论和否定论

在上述介绍的媒介与技术的批评理论中,围绕媒介与技术发展的关系问题,媒介技术决定论引发了研究者较多的关注,其中就包括媒介技术肯定论和媒介技术否定论等观点。媒介技术肯定论坚持认为技术是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媒介技术否定论对技术发展催生的媒介变化则表现出更多的担忧和批评。

(一)伊尼斯的媒介技术批评理论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可以说是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早期研究者。伊尼斯是经济史学家,他通过经济研究的视角,考察技术与传播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等著作中,伊尼斯通过对传播媒介的物质存在形态的考察,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偏向理论”,认为存在着偏向于时间和偏向于空间的媒介形式。不同的媒介形态的存在都是试图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超越,因此,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偏向性。由此,对媒介的垄断就成为帝国控制的主要手段。

伊尼斯首先考察国家如何通过传播媒介达到对思想、知识、文化等的控制和垄断,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要认识媒介的时间和空间偏向的特征。所谓时间偏向的媒介,是指那些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黏土、石头和羊皮纸等,适于克服时间传播的障碍,能够长久保存。而空间偏向的媒介,则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适于克服空间传播的障碍。因此,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居其一。人类传播媒介发展史就是由质地较重转向质地较轻、由偏向时间转向偏向空间的媒介的发展史,而且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协调一致。他提到,用树枝在潮湿的黏土上书写符号使其干燥,或者在石上刻画符号,这类媒介反映了人类远古时代的文明特征。树皮和纸草纸则反映了古埃及和希腊罗马时代的文明特点,羊皮纸则是由罗马帝国到公元10世纪的通用媒介,纸和笔则是15世纪中叶的主要媒介,纸与手工印刷是文艺复兴至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期间的重要媒介。进人19世纪,则是报刊、电影和广播、电视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

伊尼斯还分析了不同偏向的媒介与帝国控制的关系。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是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例如,使用黏土和石头媒介的权力中心就只能在小区域内行使权力,而无法对广阔无垠的领土进行有效管理。而偏向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例如,文字传播和公路系统,就在较长时间内帮助罗马人维持了罗马这一大陆帝国的统治;印刷媒介的兴起,则摧毁了教会对传播的垄断,引发了宗教革命、文艺复兴和教育普及。但是,伊尼斯认为,权力中心要想确保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过分倾向于使用偏向时间的媒介已不合时宜,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平衡,使之取长补短、互动互助。

伊尼斯的上述理论考察和分析具有浓厚的经验描述的色彩,缺乏完整的内在逻辑,在其貌似合理的描述中,对现实的解释力不够深入,甚至存在难以明确阐释的地方。但伊尼斯显然坚持科技决定论的因果模式,因此,他提出的技术对媒介发展的影响的观察视角,无疑也开拓了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路,引发了其后的麦克卢汉、波兹曼等人对媒介与技术的内在关系的深入思考。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批评理论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传播学学者,提出了许多富于原创性的理论观点,主要著作有《机械新娘》《古登堡星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及《媒介即讯息》等,提出了诸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等有关媒介批评的概念。这些看起来有点不合逻辑的概念构成了麦克卢汉学说的主要内容,研究者不断对其概念进行阐释,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总体而言,麦克卢汉还是坚持技术决定论的路径,认为技术发展引发的媒介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的有些观点较为偏颇,需要批判地接受和辨析。

图11-1马歇尔·麦克卢汉

}h6}1。地球村与部落化

卫星通讯技术的出现和电视的普及,使得地球“越来越小”,人类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间即可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因此,麦克卢汉提出地球已变成一个村庄的观点。电子信息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同、整合。此外,麦克卢汉提出“部落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部落化、非部落化到重新部落化的历程,促使这种变化的就是媒介技术的变革。这样,麦克卢汉从媒介演化历史的角度描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他总结为三种基本的技术革新,即拼音文字、16世纪的机械印刷和1844年电报的发明。由此,麦克卢汉认为电子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人重新回到部落化时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