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媒介技术批评。主要指的是对于媒介与新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批评,从而探究媒介技术变迁的社会文化意义。
}h6}2。微观层面的媒介批评
微观层面的媒介批评,是指从媒介本身的微观构成形式出发,对媒介构成形态以及与此相关的媒介行为的批评活动。主要包括对媒介形式、媒介现象、媒介内容生产和消费及媒介文本等的批评。微观层面的媒介批评,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现象归纳分析的批评性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归纳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组织批评。主要指对媒介组织机构的体制、机制以及内部运作和组织模式的批评,由此探究作为公共空间的媒介组织如何保证社会公众的话语权,从而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
第二,媒介文本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文本的意义、话语、叙事,乃至语言、结构、类型等特征的批评,媒介文本批评的重点在于考察媒介意义是如何建构的。
第三,媒介内容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内容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由此考察媒介内容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媒介内容的选择和形成的不同的解读。
第四,媒介传受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具体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关系的描述和分析,由此探究传播活动构成的基本模式。
}h6}3。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
所谓“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是指以传播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宏观理论为背景,着眼于微观层面的大众传播实践活动和具体的媒介现象,以“媒介—意义—人”的三重关系为逻辑分析框架,从而对媒介活动进行探究分析的批评形式。中观层面媒介批评的核心,在于立足于语言学转向的“意义”理论,以受众为媒介文本为核心的“意义建构”问题的探究为圭臬。通过对媒介“意义建构”的全面分析,由此也将媒介批评理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研究,具体类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介意义生产批评。主要指的是考察媒介意义生产的机制、权力话语的形成,从而探究社会规制下媒介意义形成的权力话语的内在逻辑。
第二,媒介意义传播批评。主要指的是对媒介在意义建构中的传播特征、信息存在的方式、信息的增损等的考察,从而探究传播活动对意义建构的影响。
第三,媒介意义解读批评。主要指的是受众立足于自身的语境,如何建构起来媒介的意义,探究建构意义中隐含的各种社会文化关系,从而揭示媒介意义形成的历史文化心理结构。
第四,媒介意义语境批评。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媒介意义建构的历史、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考察,从而探究外在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语境如何作用于媒介意义的建构。
中观层面的媒介批评,其理论借助于“中层理论”的研究逻辑,从而为媒介批评建立清晰的理论、方法边界及研究范围。当然,本教材立足于中层理论提出的“意义建构”论能否成为媒介批评的中心概念,尚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求不断发展和完善。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导向
2。批判精神
3。反思性
4。现代性
5。中层理论
二、简述题
1。简述不同研究者对媒介批评类型的划分。
2。简述媒介批评的基本类型。
3。简述立足于现代性的媒介批评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万家灯火为谁熄来》,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24日,试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文本的价值立场和媒介话语权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媒介文本是否具备明确的价值立场?作为媒介的话语权与现实的话语权有无关系?媒介能否使社会变得更美好?
四、课堂练习
请选择一则电视广告片,分析其在表达形式和内在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使用“符号学”理论,解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完成不超过100字的说明,由专人负责综合同学的观点,并阐述其异同。
[1]刘晓程:《论“媒介批评”研究的三种语境》,见董天策主编:《中外媒介批评》,二辑,42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信凌:《媒介批评刍议》,载《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3]陈龙:《媒介批评论》,133页~136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