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性的内涵
就批评的广泛意义而言,作为学术思想意义上的“现代性”概念,最早是由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所使用的。作为诗人的波德莱尔所指的“现代性”的含义其实十分明确,他说道:“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则是永恒性和不变性。对于每一位过去的画家都存在过一种形式的现代性。”[7]按此意义理解,概而言之,“现代性”永远是在不断消失的同时又不断再生,是每一个“新”事物或“新”时代所具有的特性。[8]在17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各种“现代”事物所具有的这种“现代性”较之先前则更加显著,可以更加深刻地加以体验。“现代性”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中产生,当然也主要反映了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
因此,“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指称某种特定的“现代”时期或者该时期人与事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性质或状态,如人的观念、行为等的变化。现代性主要指的是大约自17世纪开始以来的历史演变时期或该时期的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吉登斯在他的《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之后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9]进一步看,它在制度或结构上包括资本主义、工业化、各种现代监督系统和由国家统一掌握的军事力量四个基本的维度。DavidLyon在《后现代性》中也说:“什么是现代性?这是一个用来指涉自启蒙运动之后而产生的那种社会秩序的概念。”[10]它在内容上包括结构分化、理性化、城市化、纪律化、世俗化、均质化或标准化等方面。国内学者宋林飞也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11]其核心在于现代性属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同的阶段以及明确的内部特征。
(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当代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方案》[12]等著述、现代性研究学者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13]等著作以及其他思想家都对“现代性”问题做了充分的阐明。关于现代性理论,哈贝马斯有如下认识。[14]
其一,现代性是对现代意识的觉悟,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又具有价值诉求和规范的含义,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时代意识,这种时代意识将自身规定为不同于过去的时代特征。
其二,现代性形成了一种注重“现在”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它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人的心灵秩序。除了注重当下的心态或精神气质外,现代性还企图从“流行中提取出诗意的东西,从飞逝中抽出永恒”(波德莱尔语)。也就是在飞速变幻的生活状态中,寻求永恒的意义。该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种现代性的审美精神。
其三,现代性还表现为理性化与制度化的安排。关于现代性的历史——社会学的解释,韦伯的解释范式是最有影响的。韦伯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祛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性就是理性化。作为现代性主流的意识形态,理性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建构起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
其四,进步的观念。进步的观念也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现代性的进步观念,一方面,建立在历史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与启蒙主义所坚持的理性精神密切联系。重点强调了进步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但是,哈贝马斯同时将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方案”。针对现代性的问题,他指出:“现代性的话语,虽自18世纪以来名称一直不断翻新,但却有一个主题,即社会整合力量的衰退、个体化与断裂。简言之,就是片面合理化的日常实践的畸形化,这种畸形化突出了对宗教统一力量的替代物的追求。”[15]基于这样的理解,他提出了“交往理性”的观点,坚持认为只有通过“交往理性”,现代性才能得以完整实现。他指出,人是“理性的动物”,更是“交往的动物”,因此,只有在对现代理性的整体性强调的基础上,通过“交往理性”才是解决现代性存在的问题的基本方案。
(三)现代大众传媒的特征
就上述“现代性”内涵特征的介绍,可以看出,所谓社会文化思想研究中的现代性特征,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也得以集中体现。对此问题,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学者约翰。B。汤普森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认为,现代大众传媒拥有以下特征。
第一,科技和专业机构在媒体生产发行销售中的作用。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和媒体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最初,大规模地运用现代的大众传播手段(电报、电话等)是为了构筑常规的信息网络,这离不开资本的直接需要。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推动的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
第二,符号的商品化。信息本来只有符号价值,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又融入了商品价值。当今世界上,越是发达的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
第三,接受者与生产者的“断裂”。在符号交流的过程中,生产者和受众不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互动,受众的反馈也不能及时到达生产者那里。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基本上都是采用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观众的意见不可能全部反馈给新闻机构。
第四,符号产品可以跨时空进行传播。大众传播产品在时间上可以保存,在地域上可以通过卫星信号等方式传播给无数的潜在受众,这种革命式的传播方式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
第五,符号产品在受众中可进行再复制和循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各种符号产品,如文本、音乐、视频等都可以在受众之间进行再复制、再流通,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加剧。[16]
大众传播媒介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无不与社会发展的“现代性”特征密切关联,大众传播媒介同时也是现代的产物,体现着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既是现代性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现代性的工具。因此,媒介批评的任务,就是要立足于“现代性”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探索当代大众媒介文化的现代性因素和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就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性制度特征而言,正如汤普森所指出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体现出两个主要特征,即媒介的组织化与商品化。大众媒介是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有组织地、有目标和自身利益地、专门化地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机构。由政府等利益集团控制的大众传播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和实施目标的方式、手段,信息传播也就具有了商业利益价值,大众传播的内容也随之商品化。商品化了的信息传播,其目的在于如何实现利益控制集团的诉求,由此,政治、经济的权力要素成为现代传播媒介的核心问题。相反,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仅仅是为了维持其公信力的基本层面,并非主导性因素。
总之,媒介批评的现代性特征,重点在于逻辑和思辨地探究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媒介的基本特征。
[1][英]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78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晓程:《论“新闻阅读”之不同于“媒介批评”:兼谈媒介批评的内涵与本质》,载《今传媒》,2005(4)。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33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张广利:《关于布迪厄反思性的几个问题》,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6]李庆霞:《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载《求是学刊》,2011(6)。
[7]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48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郭宏安译:《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48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1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DavidLyoy,Bugham:OpeyPress,1994,p。19。
[1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46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2]Habermas,Modernity-AeProjeterpretiveSodLook,editedbyPaulRabinowandWilliamM。Sullivan,ia:UyofiaPress,1979。
[13]escu,FiveFaodernity,Northa:DukeUyPress,1987。
[14]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15]见艾四林:《哈贝马斯》,221页、222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6]薛强、陈李君:《传媒与现代性:浅论约翰。B。汤普森的传播思想》,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