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田野调查民俗 > 第二节 田野报告的写作技术(第3页)

第二节 田野报告的写作技术(第3页)

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代,有关的材料是极零星的,有的还意义模糊(如《天问》里的两句问话)。到了汉代,情形就不同了,不但在许多著作里可以见到她的名字和事迹,连那部文字学的书(《说文解字》)里也有关于她的记载出现。直到唐代,这种记录并没有断绝。跟黄帝、伏羲等被编入古史里的神话、传说人物一样,女娲也在朝廷和民建被立庙崇祀,成为民族祀典上的显要人物。她的某些神话上的活动(炼石补天)还成为民建的纪念性的节日(“天穿节”),长远地流传在现实生活里。至于她的故事在历代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中,被作为某种理想的典范而经常出现,那就更不用说了。

……

《女娲娘娘补天》的发现及其史料价值

现在,我先对这个民族志的新资料《女娲娘娘补天》的发现及其内容作些介绍。

这个神话资料,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记录下来的,到去年夏天才被作为内部研究资料给以印行。它流传的地区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跟西藏高原相连接。居民有八万人,其经济、政治、文化跟汉族及其附近民族都有相当关系。

《女娲娘娘补天》的采集地点是在汤美村,记录者马祥龙。一九六二年三月到六月,云南大学中文系的师生到自治州的中甸、德钦两县进行采访,集录民族民间文学的工作。这篇神话,就是当时的收获之一。作品经过整理后,跟其他藏族的民间文学资料同时刊载于《云南民族文学资料集》第十三集(钢板写印本)。据说,该地区藏族老人都能讲述它。

这个关于内外神话新资料的情节,大略如下:

一、世界开始时,只有女娲和许多动物。那些动物都不会说话和走路,因此,女娲感到苦闷。

二、一天,女娲在河边捏泥巴,结果,成了泥人。他(?)会走路。

三、女娲带着泥娃娃到森林里去转转,并教导他(?)对动物分清敌人和朋友[12]。

……

(三)从地方史开始、再到口述史线索的现实象征性分析

……

曾人口先生曾采访幼时尚传闻其事的老一辈,都会特别询及那些消失了的村庄,并尚能获知一些历史遗迹:

昔日的虾仔寮在被北港溪出口处的岸畔,在道光二十五年全村民均淹没,没有一个幸存的,现在只遗留虾仔寮,在湖口村西南。(湖口村李禄口述)

……

类似的灭村传闻至今保存于老者的口述中,自是较诸官式的刻板叙述增多一种旧忆的伤痛之情,其中尤以虾仔寮、竹达寮都只独留荒冢,而其聚落则以完全消失于茫茫大海中。

关于惨祸的发生时间也是祭祀死难者的日子,就宛如一种时间的遗迹,以固定的忌日、祭日来标定死亡的时间,其中凡有两则叙述最明确的:

据闻当时水灾下仑灾情相当严重,其祭祀分初七、初八的原因,是水灾时下仑以北地区在初七夜十二点以前淹没,新港地区则在初七夜十二点以后,故其祭辰才定位初八。现在水尾庄其地名的由来,就是当次洪水流到那里为止[13]。

(四)从上层历史开始再到口头调查资料的运用

例七:《陈宝祠》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不少奇闻逸事,其中关于秦文公获陈宝祠一事可说是相当奇特,故事发生在747年:

(秦)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今宝鸡市东郊)北陂城祠之。其神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音:够,作者注。),命曰陈宝。

从秦朝(西元前221-206)至东汉(西元前206-西元后8年),陈宝一直受到朝廷的祠祀,它可说是个奇特的祭祀对象:有时是一只动物,有时确是一块石头。除了每年固定的祠祀以外,每回在它出现之后,又都可得享祭品,而且还必须经由驿站将此消息马上告知朝廷。

……

八、陈宝祠

以下的资料是采自当地人的访谈以及当地相关的文字记载(参见附图八,陈宝祠复原图)……

九、陈宝娘娘的窑洞

爬上戴家湾村后的泥土小路,我们会抵达一处平坦的高地,右手边,可以看见一堵砖墙,那是娘娘庙的最南端。……位于那位女性保护神旁边的是青脸的“水龙王”,龙王是坐在一张椅背两端上刻有龙头的木椅上,在椅背上还放着一条龙鞭。……但是在1995年我所观察的那一次庙会中,并没有绕境游行,神轿在当时只放置在庙前供人祭拜[14]。

田野报告写作的目标是揭示民俗文化动态模式,要指出其稳定性,从比较中找出共同标志物;要指出其变异性,从差异中找出强点和脆弱点;要指出其转型期,进行外显内隐的传承物分析;要有人文关怀,对身边的民生民俗进行人文阐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