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什么是民俗学的田野作业?田野作业过程分为哪三个阶段? > 一马街书会的基层社会组织及其说唱经卷民俗(第1页)

一马街书会的基层社会组织及其说唱经卷民俗(第1页)

一、马街书会的基层社会组织及其说唱经卷民俗

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位于豫西浅山区,距省会郑州143公里,北与金代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马丹阳寓居传道处汝州隔河相望,七八十岁的老说书艺人至今还记得这位马“祖师”。

马街村是一个宋代建寨的杂姓大村,以司、刘、孙三姓人口居多。三姓族长在村落事务中轮流坐庄,拍板决策,这个组织叫“三皇社”。据村中碑刻记载,清代咸丰年间,司姓家族的致仕官员司士选任“三皇社”的社首,他曾出面协调书会的活动[6],又被选为书会的“会首”,从此司姓更负地方声望。书会的名称叫“三皇会”[7]。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马街村自治组织兼管书会的最早记录,据1985年统计,马街村共有1158户,4083人,但每年要接待来自河南省内和河北、陕西、山西、甘肃、湖北、安徽等省的说书艺人和听书者达20万~30万人[8]。马街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允许这些远道来客到各家各户随意落脚,从不收费。在村民接待户中,司姓后代的准备最为充分,开销也最为慷慨。主客相敬如宾,热闹的景象久盛不衰。

马街书会的会期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共三天。地点设在村中火神庙外的空地上。书会期间,民间艺人敬神祭祖,认师招徒,吹拉弹唱,结社亮书。书场内外,赛书赶会,万头攒动,群情沸腾。说书艺人中的技艺最高者被评为“书状元”。书状元的“写价”最高。一般艺人也大都能被“写”走。“写”是一种口头合同,由“写书人”和说书人签约,合同里讲定艺人会后要到其他某县、某村说书几天和报酬多少。写书人是被村民自发推举出来的当地懂行的中、老年人,是马街书会传承的重要媒介。从书会开场起,他们就在各个书棚之间转悠听书。被他们选中的说书人,可以代表某乡镇或村落群众的集体认可。签订合同的标志,是写书人拿走说书人的一件道具当作信物,等书会一散,他们就把说书人带回约定的地点继续说唱。从此那里不管是山区、矿区、平原还是市镇,说书人只能前往表演,不准反悔,这是几百年的规矩。当地人又把这一整套过程叫“写灯书”或“写戏”。它把艺人演出的“剧场”从马街书场扩大到千千万万普通的农民家庭,延伸到华北的无数山乡,显示了这种说唱活动在华北民间社会的广泛影响。

马街书会的历史,据马街村火神庙碑刻所记,可追溯至元延祐年间(1314),距今已近700年了。我们经过对地方志和田野资料的分析认为,它的出现,可能与马街村“三皇社”的年首更选、当地正月灯节的(也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写灯书”习俗,及纪念全真道祖师的民间集会三者,都有关系。它们大概在历史上合流后,在交通网点上的马街站脚,形成了盛大的书会。但在这三者中,能维系住这个书会的几百年生命力的,主要是以全真道为核心的民间宗教,还有其他佛、道教的混合因素,原因比较复杂。它们的说唱结社民俗组织便是书会“三皇会”——这是书会的深层结构。基层村落组织“三皇社”和“写灯书”的岁时风俗二者,在一般情况下,处于书会结构的表层。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三者也可以调整位置:或者轮番出面,或者一起笼罩书会。它们共同拥有马街,使马街成为“真理化”的社区[9]。

在马街,全真道等民间宗教的稳固地位和现代流传资料,被保存在当地的口头叙事中。首先是马街书会起源的传说。一个传说讲,召集书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叫马德平的祖师,他是马街人,也是全真道龙门派的第二代传人,会唱三弦书,正月十三是他的生日,所以各地的说书艺人每逢此日都要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祝寿。第二个传说讲,老人姓张,名清正,字百泉,人称张公。他与马街火神庙内的豫丰道人结为知音,二人经常弹琴唱和。有一年,他应豫丰道人之约,率各地前来说书的艺人和马街村民战胜了一条黑龙,解除了马街的洪水灾害,功成之后,于正月十三去世,从此人们每年正月十三都要以说书的形式缅怀张公。第三个说法是为了祭祀火神阏伯,传说他帮助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就把河南这块地方封给了他,让他当火神。当时黄河泛滥,阏伯率众北开龙门、南凿应源(今鲁山一带),镇压了应河(流经马街)里的蛟怪,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来老百姓便在马街的应河边修了阏伯祠敬祀火神,久而久之,这里就被叫成了火神庙[10]。

如果只看文本,这些口头资料能让人兴奋。因为里面出现了一系列民间宗教词汇,如“全真道”“龙门派”“马”祖师、“张公”、豫丰“道人”等。它们都保留了一个共同的信息:即在金元时期大起大落的全真道一息尚存。例如,全真道的创教主王重阳是陕西人,全真道也曾在陕西关中传教,在传说中,便使用了一个陕西地名“龙门”加以暗示,还把王氏创教的名称定为“龙门派”。传说里也讲到了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只不过把马的名字给口头文学化了,叫马“德平”。上面说过,他曾滞留在河南宝丰附近的汝州传教行医,现在汝州还有丹阳观的遗址,传说一直称他“马”祖,他的宗教活动已在马街书会的范围内了。至于在“祝寿”日或“死难”日纪念神祇,是宗教聚会的传统时间表;“弹琴”论道,更是道教活动的常见形式。抓住这些传说词语,似乎就能抓住全真道。但从宗教学的角度看,只有口头叙事的资料是不够的。民间叙事的母题和词汇大都是象征性的,这些象征语意是否等同于当地民间宗教传承的行为?当地的唱经人承认自己是全真道吗?如果承认,他们如何辨认全真道?以及他们怎样把这种宗教通过口头叙事的方式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这些都还需要其他实证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在宗教史上缺乏记录,从我们的调查看,它们在马街书会上是现成的。

(一)流传至今的创教起源说

传唱者活动宝丰、汝州和鲁山县一带。到明清社会以后,那里的全真道活动仍旧比较兴盛[11]。在1998年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上,两位中年妇女站在火神庙外,叙述全真道创教“祖师”王重阳的故事。两人说,祖师历尽艰辛,到华北数省传教,但不为统治者所认可,信仰下移民间。在她们的宣唱中,把最高统治者叫作“先皇”或“上皇”,把王重阳祖师又叫作“观音”:

男男女女须谨慎,抬头三尺有神灵。

自从先皇把文论,层层叠叠到于今。

为你凡民遭劫运,观音费了许多心。

……

不听我劝犹小可,反说观音是邪神。

气得观音泪珠滚,枉费救民一片心。

诸神众圣把本奏,上皇倒旨不费轻。

急将劫运来议定,要灭陕甘众苍生。

……

观音游了十三省,惟游陕西放悲声。

上皇把我苦责问,受民香火不化人。

陕西凡民心顽梗,为挽劫运屡淘神。

挽凡不转咽喉哽,气得观音泪淋淋。

……

横顺大路无人走,合我观音石板经。

陕甘二省贼闹尽,十停人死九停人。

凡民活的二道命,几乎人人丧残生。

十磨九难逃出命,饿得人人脱五形。

……

非怪上皇降劫运,这是人人自造成。

凡民急急改性情,凡事各把天良存。

上皇劫运加了等,更比上年重十分。

因为劫运不松劲,看你凡民怎活人[12]。

从这段唱词中,可见当地老百姓一直在传诵全真道的历史。他们辨认全真道有三个要点:一个被叫作“陕西”的宗教发源地,一个被称作“观音”的祖师和一个被统治者说成是“邪神”的人群实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