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阐释叙述
阐释叙述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这里介绍常见的几种。
一、阐释叙述的定义
阐释叙述,指运用适当的概念和理论,表述他者的思维逻辑和文化脉络的工作。在田野作业中增加阐释叙述,把被调查者的日常行为、社会生活和整体文化当作一个相互联系的单位来叙述,能给田野作业的个案研究带来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背景法
背景法,指用局部社会、局部文献或局部变迁做底框,加厚“文化”。马林诺夫斯基最先创用此法,原意是用局部地方社会研究整体社会模式,先用地方社会的背景做构架,再用背景的影响对资料进行解释,把被调查对象的资源、社会关系、民俗风尚和历史传统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叙述。
在现代田野作业史上,使用背景法更加细化。许多田野作业者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分析资料所赖以生存的、笼统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而且注意到人类的多元社会文化现实,转向针对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研究不同的背景。根据这一变化,田野工作者开始关心背景的不同历史样式、不同社会层次和不同精神世界,同时开始了解它们如何结构民众行为的世界观的方式,以及民众如何为此而组织自己的知识。
概括地说,现代田野作业者使用背景法,应用了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设定调查对象的文化范围,不同社会的调查有不同的设定。
第二,以该社会的母语为基点,识别其文化语法,了解他者文化集团的分类与命名的办法。
第三,寻找意义对立的、同义的和多义的词语分类单位,确定其覆盖范畴,分析其内部的排列层次,解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真实意义。
第四,文化成分分析,指出各类词语的意义来源与非语言学的经验和形象世界的属性,这种属性被称为文化成分或文化要素[18]。
第五,民族志科学或民俗志科学。
第六,民族志诗学或民俗志诗学。
现代田野作业使用背景法,包括资料排列等一系列工作步骤,具体如下。
(一)资料排列
资料可排列的如:分类、命名、模式和信息树等,但不能穷尽排列,田野作业者所能排列的,只是他者文化认知的一部分,而无法把其含义全部都揭示出来。何况,田野作业者所搜集和分析的资料,对他者的整体文化进程来讲,也许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是某些可能性之间的联系。学者通过排列,只是把上述特征组合在一起而已。
(二)直觉和概念
由此得到的,可能是一种介于田野作业者认识特征的直觉与概念式的知识之间的东西。对此,田野作业者要格外小心。真正既符合直觉,又能形成概念的资料,只能是这样一些案例:它们能够被叙述成表层结构,这一结构同时能涵盖文化陈述句中的各种词语,乃至涵盖更为复杂的、隐藏在形式背后的含义。
(三)文化成分分析
直觉与概念的差异性,来自于田野作业者对他者文化的基本成分的分析。任何一个田野作业者都不可能穷尽调查他者文化的庞大的文化体系,他们所能调查的对象,只能是那些在文化转变中出现的信息的词语。这种词语的含义,一般都大于作为语言的句子本身的含义。民俗学田野作业者要特别注意民俗文化讲述人的词语和民俗志词语之间的多重联系,谨防对其中的某一方面意义的个别传达。最关键的是,这种文化成分分析,才是资料文本的上下文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四)命题分析
如果在他者文化陈述句中出现了命题,那么该句本身就传达了文化信息,如“细菌引起感冒”是一个命题,它传达的文化信息有:第一,假设他者文化集团的词语与文化命题之间有联系,他们是把感冒和细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关于疾病信仰的暗示,他们相信,感冒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知道也有一些文化集团不这样认为,他们有的相信感冒是由劳累招致的,有的相信感冒是由周围社会关系的冲突引起的等;第三,它的深层含义是关于一种预先文化教育的知识:它告诉我们在当地存在着被称之为细菌和被称之为感冒的这样一些事物及其相互作用的一般结果——疾病。
(五)跟随信息
这种资料一般会被田野作业者认为是最棘手的叙述内容之一。它是与词语同步发生,或者在词语之后发生的真实含义,例如:“好哇!”是什么意思?它可能是同步的问候,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也可能与当时的问候无关,却是对接踵而来的含义和仪式的提示,如后面的意思可能是“这儿挺热的”,再后面是“把我的定时香拿来”,再后面是“我还有别的事,你自己先走吧”。与前面说“好”的意思相反。这种语句的驱使性和实用性很强,有时还被用来表达支配性的、依赖的或进攻的冲动情绪。
他者文化是他者集团用以认识、联系和解释社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上述理论概念和逻辑方法的运用,无论怎样巧妙,最后都要在他者文化所有者自己所拥有的意义面前让步。
三、相似性和对立性
列维-斯特劳斯创用此法,又称二元法或结构主义研究法。它指运用民族志的概念建立起一个相反相成的思想逻辑系统,完整而深入地表述他者的文化模式。这里的结构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结构,指先于人类早已存在的物质结构,如地理学上的地质结构;一类是人工物的结构,指由人类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来的结构,它并不随着创造它的人的消失而消失,如民居、机器和其他一切有形的创造物等,一类是人类自身的结构,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文化结构,它是随着人类集团一起生存和一起消失的无形的事物,如社会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所有精神生活的现象。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方法研究第三类结构,即人类的精神生活结构。其方法与以往的经验主义方法不同。以往的经验主义方法是从分析到综合的方法,由部分求整体。这种方法正好相反,要求首先设定研究对象的整体结构,认为它才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真实原因,然后再分析结构中的各种关系,即用整体结构的理论框架,去解释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运动,因此有人也将之称为倒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