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田野民俗志 董晓萍pdf > 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6页)

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6页)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根据被访谈人使用的“祭祖”一词提问,希望被访谈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家庭祭祖的全过程描述出来,结果他们大有收获。被访谈人叙述了三个家庭祭祀人:妈妈、爸爸和弟弟。其中有两个男性,一个女性。这时,访谈人忽然意识到女性的出场很特别,因为在通常的祭祖活动中,女性只是姻缘家族的成员,而是非血缘家族的成员,一般是不能正式参加祭祖活动的。在这个例子中,被访谈人的母亲主持祭祀,显然是一个特例。访谈人马上想到要抓住这个线索,了解这一性别个案的特殊性。他们决定从家庭中的其他女性谈起,先不问母亲的角色由来,避免尴尬的情况提前发生,影响访谈的进行。)

问:你的弟弟能参加祭祖,为什么你不参加呢?

答:啊哈,在我们那里都这样。因为我弟弟是男孩,我是女孩,女孩不能祭祖,但可以在一边帮助洗杯盏,做准备。等到祭祖正式开始的时候,就站到一边去。

问:如果女性不能参加祭祖,但可以主持祭祖仪式,是不是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呢?

答:你是在说我的妈妈吧?她是我们那里通神很灵验的人,相当于巫婆那种角色,所以家族里的人请她来主持祭祖仪式,她比男人还管用。其他女的都不行,不可能。我妈妈不一样。

(访谈技术分析:现在访谈人已通过划分性别组的方法,了解了当地家庭祭祖的性别规矩和禁忌,这两样都是民俗仪式的核心概念。访谈人还通过了解李美妈妈当主持人的个别事件,发现了家庭祭祖的特殊性,而特殊性就是家族个性,家谱民俗学就是通过这种个别意义传承下来的。当然,访谈人没有忘记,李美妈妈在整个祭祀文化中只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的实际意义仍指男性,而且是被巫术力量赋予了神性的更强大的男性。她的妈妈一旦进入男性的祭祀圈后,就已被抹杀了生理意义,而创造了一个家族成员的社会属性意义。)

问:你刚才说,祭祖时准备12道菜,这有什么讲究吗?

答:据我妈妈说,一年有12个月,12道菜表示月月有吃的。而且这12道菜里有1道是很特别的,就是全猪,其实是用猪头和猪尾来代表的。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在补充仪式事件全过程的资料,重点是信仰食品——12道菜。即一种民俗标志物。这是仪式观察法,它通过观察民俗仪式的产品并了解民众对产品的认识的途径,来了解民众相信和接受仪式的方式。)

问:你爸爸要把阴币一包包包好,并写上祖先的名字,这有什么意义吗?

答:据老人说,祭祀的时候,祖先能按照各自的名字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保证每个祖先都有钱花。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紧追不舍,抓住民俗标志物之二——阴币,继续提问。在组织问题时,注意把“爸爸”的角色和“包”的行为与被写了名字的仪式产品“阴币”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发出了解行为者的文化逻辑的信息。李美显然有备而来,从她的回答看,她已就此事调查过当地“老人”,以证明其为本地民俗类型。访谈人通过这一轮谈话,再次把性别组分类与地方民俗类型相挂钩。)

问:祭祖真的能保佑子孙平安吗?

答:是啊,每年大年三十祭祀的时候,我妈妈总是会看着香炉上正燃烧的香灰说:“今年的香灰卷得多好,一圈一圈的,今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心的。”每当这个时候,全家人也就舒了一口气,心里宁静了很多。

问:除过年祭祖外,其他时候也祭祖吗?

答:重要的事情啊,也祭。一般分两类,有的是家里人身体不舒服要祭祖,有的是祖坟不安要祭祖。后面的祭祖更主要。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开始询问祭祖的功能,这是把家庭祭祖确认为一种民俗文化的必要技术。让他们兴奋的是,被访谈人在功能问题上,不但谈到了学术史上已有定论的祖先保佑子孙的功能,还谈到了学术史上很少涉及的保佑祖坟平安的功能,这里出现了新的问题点。)

问:祖坟平安最重要吗?

答:是啊,我们那儿的人都是这么看的。如果祖坟不安的话,就容易引起家人得病或事情不顺的麻烦,所以祖坟平安是最重要的。一般查出了哪座祖坟不平安就尽量消除。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用李美自己说的“祖坟平安”的话再提问,把“祖坟平安”这个概念的含义了解完整而清楚。他们还注意到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要消除祖坟不安。)

问:如何消除祖坟的不安呢?

答: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祖坟缺钱用或缺其他用的东西,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另一种情况,如祖坟被猪拱了或被外人挖了,就请道公念经修坟。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请李美描述消除祖坟不安的行动,由此把民俗观念的考察与民俗行为的分析结合起来。到此为止,田野小组的工作已接近尾声。)

问:看来,祭祖对你们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能保佑子孙后代的平安,也寄托了家人对祖先的哀思,子孙后来也要担负保护祖先在地下平安的责任。很感谢你给我们提供了这么有意思的民俗信息。

答:我更感谢你们两位,是你们帮助我理清了认识家乡民俗的思路。谢谢!

(访谈技术分析:运用访谈收尾的模式,总结收获,验证观点,交流认识,结束谈话。)

在上述访谈中,访谈人运用了民俗学的类型分析理论。民俗学的类型理论认为,民俗文化事象可以根据享用者的差别,按照民俗环境的不同和民俗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对一些相似的民俗标志物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其中,有“地域组”法,指把个别家庭的民俗事象与本地的民俗类型相联系,阅读其民俗环境的含义;有“性别组”法和“年龄组”法,指把个别家庭民俗承担者的活动与本地社会组织的民俗类型相联系,阅读其社会属性的含义。把“地域组”法、“性别组”法和“年龄组”法配合起来使用,可以解释民俗标志物的民族志意义。

现场访谈有时会遇到其他因素的阻碍。在我国农村调查时,如果是群众拥护的村长带路,他到了哪一家,就会亲切地介绍这一家人,随后把要问的问题也连带回答了,农民群众出于对他的权威感的接受,对他的代答,点头称是,自认为不能比他说的再好了。而对于田野工作者来说,这样便一无所获,因此要设法减少这种情况。在向一些老年人调查民间信仰时,他们会担心“迷信”,流露出畏难情绪。在向一些年轻人询问当地民俗时,他们又会一问三不知,让调查者大伤脑筋。有时被调查者过分热心地协助田野工作者时,也可能出现迎合心理或顺势杜撰的现象。也有时访谈的问题与群众的说话习惯不符,对方听不懂,会所答非所问。这些都会影响访谈工作的科学性。遇到这类情况,要及时地调整访谈计划,或重新设计访谈的问题,使访谈工作能够继续下去。

现场访谈不可能一次完成。传统田野工作者在当地至少住一年以上,最好二三年。现代田野工作者几乎不可能这么做了,但至少也要在一个调查点调查三次以上,或连续去三年,反复对某一调查点做跟踪调查,反复访谈,这样才能获得连续的、可对比的田野资料,这种资料才能说明问题。

问卷不是不能使用,但问卷的制定,要建立在对调查点十分熟悉的基础上,如若不然,所拟定的问卷,就可能从偏见开始,到误答结束。

高度专门化的访谈很少给对方留下可回旋的余地,所以答案都是清晰扼要的,有些提问对所有人都一致,所得到的答案还可以用计算机进行量化处理,然后用统计法做比较和分析。中法学者在山西四社五村做调查的后期,就使用了这种计量统计的方法。与个别访谈相比,计量统计法带有普遍性,但为了避免空泛一律,又要与访谈法结合进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