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田野民俗志 董晓萍pdf > 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1页)

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1页)

第三节现场访谈

访谈法是田野作业的第二大法。从马林诺夫斯基开始,就把自己处理成一个好问者。他在研究对象面前,表现出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的样子,见什么问什么。发现对方不耐烦,就“给他们送土烟”缓和气氛。对方对他也已经习惯了,“就不计较了”[1]。

一、访谈要点

访谈法得到了许多田野工作者的青睐,塑造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田野作业者的职业性格。田野工作者在访谈时,不携带任何测查仪器,一般也不使用问卷,这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访谈调查不同。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人文科学的田野访谈是把人当作一个文化角色和一个文化模式的执行者来观察的,访谈的出发点,是相信一个聪明的、训练有素的田野工作者能够正确地观察并记录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一)耐心

在访谈的过程中,需要耐心,乃至忍耐。也许访谈十天还没得到满意的结果,也许访谈一百个人都说一样的话,直到第一百零一人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这时不要气馁,要坚持下去。

(二)运用概念推理

认知人类学发现,直接观察人类的意识活动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推理和图示调取的方法了解人类文化是可能的。

田野调查者在对他者的访谈中,可以适当地运用概念,把研究对象意识活动中的文化组织给调动出来。但在这里,差异是社会中的个体的特征。现代田野作业理论吸收了认知人类学的这一学说,也认为访谈不能只关注表面材料。它承认每一个访谈对象的谈话资料的重要性,但不赞成从表面上分析这些资料,也不赞成把文化类目当作分析资料的基本做法。它批评这样做下去,田野工作者就成了表面行为的说明者。

田野调查者依靠推理,分析他者对象语言中的文化语法(culturalgrammars),然后找出人们的行为要素。访谈的宗旨,是要从分析研究对象的意识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能,包括:局外推论,或客观结果认同推论,通过建立有关理论达到推论的目的;局内推论,或主观群体共鸣推论,通过运用民众观点达到推论的目的;认同推论,或第三方社会认同推论,通过社会现实应用目标达到推论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民俗学和人类学还使用皮亚杰的图示理论,将之与推理方法结合,用它来总结前人成果,发展田野作业理论。

二、访谈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田野工作者都会在以往相关的田野作业经验的背景下,建构出一个对当地人来说有意义的问题表,以便下一步开展标准化的访谈。

访谈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开放式的无结构逻辑的会话(open-ended);二是以特殊问题为中心的有结构逻辑的会话(scheduled)。二者各有利弊,比如,开放性访谈可以让被访问者畅所欲言,双方充分讨论被访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得到大量的、详细的和未经扭曲的资料,但如此大量的资料,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即调查者无从诠释和分析这些资料。因此,以上两种方法其实是互补的。

在田野现场,一般采取开放式访谈与结构式访谈交替使用的方法。在开放式访谈中,由被访问者自由发挥,有时可以发现对方的重要观点。在结构式访谈中,由访问者设计问题,具有研究分析的趋向。

在访谈中,要注意区别研究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看法。学者拥有局外观,善于从外部观察问题;当地人拥有局内观,大都从内部观察问题。田野作业者要注意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局外人和局内人不同看法,经常会影响到对事件本身的记录。从民俗学田野访谈的真实性来考察,要以局内观为主进行记录。要尽可能直接记录当事人的说法和看法,避免掺杂研究者的主观价值观和解释,以使资料更为客观,更有利于比较分析和研究。学者的主观判断和情感表达,必须与被访谈者所谈的内容区别开来[2]。

三、访谈技术

现代田野作业理论强调,访谈不能只关注表面材料,还要善于进行深层描写。它承认每一个访谈对象的谈话资料的重要性,但不赞成就资料分析资料,也不赞成把文化类目当作分析资料的做法。它批评这样做下去,田野工作者就成了表面行为的说明者。它主张运用假设和推理,分析对象谈话中的文化语法,并分析对象的行为要素。现场访谈的宗旨,是要从对象谈话所运用的概念中,发现对象对概念与文化的联系的表达方式,并从对象的这种现场意识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是一种专门的技能。

(一)访谈技术原理

认知人类学认为,通过随口漫谈直接观察对方的意识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现代田野工作者在对他者的访谈中,可以适当地运用概念工作,把访谈对象意识活动中的文化组织调动出来。但在这里,文化系统的表达不表现为差异,而是类型。有的时候,人们意识活动中的文化模式的模板也会有某种程度的重叠,但不等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人们的意识会有同一文化模式的模板,因此,访谈工作需要因人而异,即便在同一文化类型中工作,所提出的问题和对方的答案都可以是很个性化的。

(二)访谈技术要点

关于访谈技术要点,以下以中国儿童养蚕的访谈个案说明。

1。调动同化图示技术

(1)同化切入技术。

访谈人的开头技术是用同化问题做切入点,切入谈话。

访谈人的问题是:“中国儿童都养蚕吗?”这就给被访谈人提供了一次描述自己的文化自由发挥,描述自己文化的机会。

同化词语格式是“(地点时间对象)都——吗”。

(2)同化词语技术。

访谈人期待听到较多的、已进入中国语言文化的关于“蚕”“丝”的词汇,然后就“蚕”“丝”的词汇,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对话。

访谈人的问题是:“中国儿童用蚕做游戏吗?”“那么丝是怎么产生的呢?”“你们怎样从蚕茧中得到丝呢”?

同化词语格式是:“蚕——吗”。“丝——呢”。“蚕和丝——呢”。

(3)同化逻辑组合。

调动同化图示,用正反两面,建立正反逻辑。

访谈人的问题是:“中国儿童都养蚕吗?还是养蚕的现象并不普遍?”这里通过一个假设方式,同时建立一组正论逻辑和悖论逻辑,这样就能在限定资料内,调取对方答案,并能始终把握自己的学术方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