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田野民俗志 董晓萍pdf > 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5页)

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5页)

问:噢,你在上面提到乘务员要查票,那是不是铁路局对乘务员的工作有些规定呀?

答:有。回去的时候,我跟列车员万健聊天,他给我看火车“作业程序”,上面把一趟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万健告诉我说“火车上规定是,在岗一分钟,工作六十秒”。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这才把刚才埋伏的问题提了出来,希望被访谈人就列车员与制度的关系做描述。由于第二组关系与第一组关系有联系,所以询问起来并不突然,回答也很流畅。被访谈人显然对万健身边的工作环境做了细心的观察,所以在谈到制度时,很快回答有“作业程序”和“火车规定”,说明她对制度的认识,是与“程序”“规定”等概念和它们的公示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能提出这类问题,要求访谈人精神高度集中,善于从对象的谈话中发现问题,也能从旧问题中抓出新问题,对两条思路都能紧紧地把握住,方寸不乱。运作起来,让两者既平行又交叉,又不打乱各自的谈话逻辑,使谈话连贯而不重复。现在访谈人担心列车上的某些明文规定只是走形式,便想听听被访谈人的看法。)

问:“在岗一分钟,工作六十秒”,这么严格呀,列车员能做到吗?

答:就我的观察而言,他们基本上是能做到的。

(访谈技术分析:从技术上说,被访谈人提的是假问题,但从田野作业的经验说,这个问题半真半假,正好用来检验被访谈人是否调查过列车制度的落实情况,以及自己的理论假设是否可靠,一举两得。自己的预设是否可以得到证明。被访谈人的回答比较含蓄,但说明自己做过调查。她到底参加过田野作业,知道对方非问这个问题不可。如果不问,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问:您说的“基本上能做到”,是不是说乘务员也有做不到的情况?

答:我觉得是这样的。万健就曾告诉我说,如果他们都按规定来办,可能一趟车下来就累得不行了,再说也没有必要。就拿倒水来说,现在乘客基本上都自己去接水,所以这一项列车员做的就很少,还有毛巾绳,因为怕乘客觉得不舒服,他们一般也不会去整理毛巾的。就我观察,他们扫地就没有按规定来办,规定上说,遇到大站就要打扫卫生,但实际上只要地板干净也就不扫了。扫地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保持干净嘛。

(访谈技术分析:被访谈人还在追问列车员能否落实制度的问题,表示出对小赵刚才答题的疑惑。从技术上说,这是了解第二组关系的关键,因为制度是要靠人去落实的,制度只有在列车员执行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列车员和制度的关系也才得以建立。被访谈人的回答,说明她对列车制度的实际作用持保留态度,从她的口气看,她已接受了列车员的倾向,认为有的制度是口号,如“在岗一分钟,工作六十秒”;也有的制度已经过时,如整理车厢内的私人毛巾,列车员已不执行,乘客也不愿意让他们碰。访谈人看到,被访谈人叙述列车员执行制度的过程是灵活的,主要看效果。效果是列车员能在保持车厢卫生的前提下劳逸结合,和乘客旅途满意,那就等于达到了制度本身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不是制度在思考,是人在思考。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列车员和乘客在共同思考一个他们都能接受的服务规范。在这里,访谈人从被访谈人的观点中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制度要给列车员的时间安排留一点余地。实际上,这个余地经乘客的理解和默认,已由列车员自己给自己留出来了,那么他们的这一部分行为习惯又是什么呢?访谈人开始兴奋起来,准备考一考小赵。当然,如果她不回答,也不为过。访谈人没有忘记,小赵乘坐的是夜车,当时她如果在睡觉而没有观察万健的去向也是绝对有理由的。他们有点心疼小赵,担心是不是难为她了;但又不得不问,不然对小赵的信息和解释就琢磨不透。)

问:你在刚开始说你坐的是夜车,车上的列车员晚上睡觉吗?

答:我没有看到他们睡觉。我想,我坐的车是短途车,只要七八个小时就能到,要是长途车的话,我就不知道了。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问得相当机巧,本来应该问小赵是否睡觉,却问了一声列车员是否睡觉。这一问,把被访谈人和被观察者在同一时间内是否睡觉的活动都涵盖了,说话又婉转体贴,不让对方感到尖利苛刻、咄咄逼人、寡情少味。小赵的回答也很老实,并透露出列车员另有活动的意思。这让访谈人看到了希望。他们眼前一亮,似乎看到了不远的理论目标。)

问:是不是他们一直在车厢中工作?

答:在我回去时坐的车上,万健对我说,他们是轮班休息。到了后半夜,他一个人管两个车厢。我亲眼看到他到5车厢中说,让大家在6车厢门下车,5车厢门不开。另外,他还告诉我说,因为害怕睡着误了站,他们要去“活动”。一开始他还不肯告诉我他要去做什么,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去打牌。

(访谈技术分析:因为在前面做了各种话题上的和感情上的铺垫,所以对访谈人来说,现在谜底揭开了。原来在列车员之间,为了防止困倦、获得娱乐,又能联络感情,在行车途中,采取了打牌的民间休闲方式,但这件事完全是内部调剂,故对外保密,缄口不谈。访谈人在得知这个秘密前,故意兜了一个圈子,说他们是否“一直在车厢中工作”?制造了一个小幽默。这对被访谈人很重要,因为她如果对揭秘感到紧张的话,一句幽默会使她放松,举重若轻,知无不言。幽默,在田野工作中真的是十分重要的。能幽默者,便能保持距离感,提醒访谈人和被访谈人:“我们都是田野工作者,不是当时人”。而田野工作者的失手之处便是一人承担调查人和局内人的双重身份,结果很难分清哪儿是对象说的话,哪儿是自己说的话,把主客观感受混为一谈,田野工作也就做不下去了。在今天的这种时候,幽默,正是一剂解药。小赵在听了访谈人的幽默问话后,果然倾其所知地谈了起来。)

问:万健和谁去打牌呀?

答:噢,他和其他乘务员。都是年轻人,大约在十二点的时候,那几个车厢的乘务员过来叫万健,他们就向车尾走了。

(访谈技术分析:以下的谈话无障碍。我们可以听见双方一问一答,描述第三组关系中的不为外人道的内幕。但他们的态度是客观的,而不是讽刺的和其他,这对于主动接近对方、并获得对方信任的田野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问:你刚才说他们晚上打牌,而且也轮班休息。是不是作业程序上有这样的规定?

答:在这一次作业程序上我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规定。而且万健开始说,火车作业程序安排得很紧。所以我想不会有这样的规定的,可能是他们自己互相照应,打发时间吧。

问:既然如此,乘客有没有抱怨呀?

答:我觉得很多乘客可能也纳闷列车员是如何保持晚上不睡觉的,乘客有可能不知道他们会在晚上打牌。就我看到的而言,晚上列车员不在的时候,乘客们也没有什么怨言。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他们这样做挺正常,车上人少也没有多少事,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又不能睡觉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打打牌什么的。在返校时坐的车上因为人多,我没有座位,站了一路,因而也就没有睡觉。我看到乘务员一直都在忙碌,因为没有跟他聊,不知道他后半夜干什么,但我想车上人多的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就多,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想到打牌了。我觉得人的想法差不了多少,乘客也许也会这么想的。

(访谈技术分析:继续进行整体概括的工作,方法是把第三组关系与第一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但这里已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也是观点问题,因为表达乘客理解和接受与否,是被访谈人表达她本人认为列车员服务达标与否的唯一标尺。我们还可以看到,她的回答比较谨慎,强调是“我认为”,其意思是不代乘客表态,这也表现了田野工作者应有的分寸感。)

问: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打扰你半天很不好意思。

答:从今天的谈话中,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也有机会把自己的这一次小小的观察进行一次有效的反观,这对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还要感激师兄师姐们的帮助才对呢!

(访谈技术分析:互致谢意,结束谈话。应该说,这次谈话的问题设计和现场实践都比较成功,问答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结尾没有概括本次谈话,并听被访谈人的反应,比较遗憾。)

在以上访谈中,主要运用了社会人类学的方法。社会人类学强调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能够产生文化意义,而且通过田野观察和田野访谈可以获知这些意义。在这类工作中,重要的切入点是划分“关系组”。这些“关系组”可以成立的条件,是它们都具有行为与互动双向承载体的资格,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能够自动按照制度与民俗的原则创造意义,在本次田野作业中,访谈组一共选择了三个“关系组”:即列车员与乘客的关系组列车员与制度系统的关系组、和列车员与列车员内部的民俗惯行关系组。访谈人和被访谈人的谈话,在三个关系组之间循序渐进而灵活穿插,访谈轻松,话题集中,不经意间已完成了访谈任务。

例三,关于家庭祭祖资料的访谈[5]

理论假设:祖先崇拜有保佑后世子孙和关注祖先在地下平安的双重目的。

问:我知道北方农村过年都祭祖,你们那儿呢?

答:一般都祭。像在我们家,逢年过节都祭祖。重要的事情都由我妈妈做。从我们家香火上所写的“天地君亲师神位”这几个字看,是神灵祖灵都祭的,但实际上祭的是祖宗,而且是五服以内的。妈妈在请神灵享供品的时候,只说“请李家各位祖宗”。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开始话题是以扩大人生经验的方法进行的,她有在北方农村看祭祖的经验,便把这种经验移动到田野调查中,联想到南方农村是否也有此类活动,所提问题,显得比较自然,对方听了也不紧张。这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开头方法。但要避免主观引导的弊病。幸好被访谈人李美充分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对答如流,把访谈人的问题烘托得合理而准确。李美还谈到一个信息,在她的家乡,年三十祭祖家家如此,是一种地方文化现象。)

问:你们家怎样准备祭祖活动呢?

答:年前就买回足够的香烛、阴币等。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早上,首先由妈妈和弟弟把神龛及祭祀用的各种杯盏之类的物品擦洗干净。吃过午饭,爸爸根据祖宗人数把阴币分开,包成一包一包的,写上名字,以备祭祖时用。其他人则准备祭祖用的饭菜,一般要准备12道菜。下午4:30分,祭祀开始,有妈妈主持仪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