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田野民俗志 董晓萍pdf > 第二节 认同(第1页)

第二节 认同(第1页)

第二节认同

现代民俗学的发展与现代国际社会出现多元文化对话潮流有关。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化全面袭来后,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产生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认同(identity)。其中,民俗学所说的认同,包括祖先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人类学所说的认同,包括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符号认同;社会学所说的认同,包括社会认同、分层认同和社区认同。这些区分都不是绝对的,各学科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借鉴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是: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社会认同和话语认同。近十几来,民俗学界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有调查、有研究心得的著作,提出了对“民俗”、“传统”和“文化”予以再定义和再结构新问题,并把这方面的观点归纳为“认同”理论。通过建设“认同”理论,民俗学能坚持自己的学科原则,还能基本上接近现代民俗文化既稳定又活泼的形态,所以也对新民族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民俗学找回了自己的骄傲。

一、认同的理论结构与民俗学的再结构公式

(一)认同的含义

民俗学者所说的“认同”有三个含义:一是辨识;二是与本来没有联系的事象建立联系;三是同意。民俗学者的任务,是对“认同”含义的基本单位做出学术描述和概括,把“民俗认同”界定为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也就是更重要的学术目标,是研究民俗的“认同”的过程、“认同”观念和“认同”产品。在这方面,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问题,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民众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和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辨识民俗,用以制定基本策略,保护本民族或种族的生存,并能够根据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情况,随时做出灵活的调整[7]。

民众怎样把这些精选的民俗组织成一连串不断发展的生活事件,使之跳出了原来的历史结构,一跃而同当代的社会事象和生活主题挂钩[8]。

民众集团中的个体和集体,特别是集体,如何通过表达政治动机和掀起社会运动,对这些被认为是共同历史的民俗加以认可,并继续通过民间叙事对其进行解释,还尽量使这种解释扩大为国际化的效果,达到对本民族的独立性的再界定的目标[9]。

(二)现代民俗学者的再结构公式

现代民俗学者倾向于把民俗认同的学术问题话语化,找出关键词,有些学者也称之为“民众的策略用语”,其表达式为:

1。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表达式

个人的话题

集体行为的社会话题

真实性

在自定义中时髦起来的生活史

集体想象中的社会史

富雷德曼(JonathanFriedman)认为,历史短的民众群体,通过认同某种曾经时髦的生活史,与别人建立认同关系[10]。

2。认同进程表达式

劳里·航克认为,每种时态变化的背后都隐藏着社会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11]。

3。认同产品(有限的符号和故事)表达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