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电子书 > 第三节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2页)

第三节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2页)

同一时期(1996年),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泰腾郎(Tittenbrun)分析了85篇有关产权与效益的经济文献后也发现:企业效益主要与市场结构有关,即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综合研究和实证表明,在产权从公有转为私有的过程中,企业激励机制得到了改善,效率也会得到提高,产权改革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它改变了企业治理机制。但是,改变产权不等于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会往促使企业效益提高的方面转换,市场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往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

二、交易成本理论

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总体而言,简单的分类可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监督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威廉森(Williamson)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事前的交易成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指两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为解决双方的纠纷与争执而必须设置的相关成本;约束成本——为取信于对方所需之成本。

多尔曼(Dalman)则将交易活动的内容加以类别化处理,认为交易成本包含:搜寻信息的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成本,说明了交易成本的型态及基本内涵。简言之,所谓交易成本就是指当交易行为发生时,所随同产生的信息搜寻、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等的各项成本。

交易成本发生的原因,来自于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造成交易困难所致。威廉森(Williamson)指出六项交易成本来源:第一,有限理性(Bouionality):指交易进行参与的人,因为身心、智能、情绪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极大化时所产生的限制约束。第二,投机主义(Opportunism):指参与交易进行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第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yay):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定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第四,专用性投资(SmallNumbers):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Proprietary),或因为异质性(Idiosyncratic)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及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使得市场运作失灵。第五,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ric):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FirstMover)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第六,气氛(Atmosphere):指交易双方若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

而上述交易成本的发生原因,进一步追根究底可发现源自于交易本身的三项特征。这三项特征形成三个方面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Williamson,1985)交易商品或资产的专属性(assetspecificity)——交易所投资的资产本身不具市场流通性,或者契约一旦终止,投资于资产上的成本难以回收或转换使用用途,称之为资产的专属性。交易不确定性(uy)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由于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使得面对未来的情况时,人们无法完全事先预测,加上交易过程买卖双方常发生交易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交易双方继而透过契约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确定性的升高会伴随着监督成本、议价成本的提升,使交易成本增加。交易的频率(frequensa)交易的频率越高,相对的管理成本与议价成本也升高。交易频率的升高使得企业会将该交易的经济活动内部化以节省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1861—1863年所写经济学手稿的一部分,《资本论》第4卷。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划把他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作六个分册。第一分册资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资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只包括这一篇的前两章。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第三章草稿,现称为《经济学手稿(1861—1863)》。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分五节,前四节阐述了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五节即《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理论史。按这个计划,1862—1863年上半年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

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修订和出版《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这部草稿就成了《资本论》第四卷的唯一草稿。马克思逝世后,F。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但恩格斯没有实现出版《剩余价值理论》的夙愿就与世长辞了。

恩格斯临终前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手稿都交给了马克思的幼女爱琳娜。后来,《剩余价值理论》草稿转交给K。考茨基。经考茨基编辑整理,于1905—1910年间分三卷出版。考茨基在出版此书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计划,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而是把它作为与《资本论》并立的独立著作。

这部著作的第二个版本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版本以马克思的原稿为依据译成俄文,基本上按原稿的顺序把全书编为三册,先后于1954年、1957年、1961年出版。此后,又于1962—1964年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出版。

苏联和民主德国合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国际版第二部分第三卷,分6册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其中,第2~4册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是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原稿发表的。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是郭大力依据考茨基整理的版本翻译的,于1949年分三卷由实践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翻译了《剩余价值理论》,于1972—1974年出版。

基本内容: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批判了17世纪中叶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3页)。马克思在后来又补充研究了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W。配第、J。洛克(1632—1704年)、D。诺思(1641—1691年)、J。马西(?—1784年)和D。休谟(1711—1776年)的观点。

马克思考察了18世纪中期以F。魁奈为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论述。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创造的。这样,他们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就第一次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重农学派还研究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的物质要素及其构成,研究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资本流通过程同社会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马克思高度评价重农学派的这些重大贡献,称他们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把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誉为当时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但是,重农学派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在使用价值形态上研究“纯产品”来源及生产,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而地租则是剩余价值的真正形式。法国重农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杜尔哥一方面把地租(剩余价值)解释为对别人劳动的占有,另一方面又把它说成是“自然的赐予”。

马克思指出,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他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斯密第一次把价值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利润和地租看成是对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扣除,被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无偿地占有。这说明他已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不过,在斯密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中既有正确见解,又有错误的、庸俗的见解。由于斯密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无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如何从劳动与资本的交换中产生出来,他又提出了价值由收入决定,即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是价值的源泉,把利润和地租解释为对资本和土地的自然报酬。他还提出了社会年总产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错误教条。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斯密正确地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可是,斯密又用是否生产物质产品来区分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在本书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大卫·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费用价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理论,以及积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嘉图抛弃了斯密价值理论中自相矛盾的解释,对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透彻的表述和发挥,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工资和利润的关系以及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这样一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源被抓住了,并且被揭示出来了”。李嘉图十分重视对地租问题的研究,并正确地把地租理论同劳动价值理论联系起来。但是,他错误地把级差地租的产生同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认为不存在绝对地租。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把生产价格与价值混同起来。他没有对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做出正确的说明,也没有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马克思在详细地分析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上的错误观点的同时,还批判了德国庸俗经济学家J。K。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1805—1875)的“新地租理论”,并且批判了李嘉图用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来说明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错误,以及否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发生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错误。

马克思考察了19世纪30—50年代庸俗经济学的出现、古典经济学瓦解的历史过程,揭露了庸俗经济学的阶级本质及其在理论上的谬误。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马尔萨斯的经济学理论。马尔萨斯抓住李嘉图由于无法正确说明劳动与资本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乱,攻击并企图推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能支配或交换到的劳动量决定,而利润则来自于商品交换。为了实现利润,必须有不是卖者的买者,也就是必须有土地所有者、年金领取者、牧师以及他们的家仆、侍从等一切非生产的消费者。马克思指出,马尔萨斯的价值理论是公开为土地所有者及贵族的阶级利益辩护的。

马克思还批判分析了R。托伦斯(1780—1864年)、J。密尔、J。R。麦克库洛赫、S。贝利(1791—1870年)、J。S。密尔等人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古典经济学派瓦解和庸俗经济学派形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是在这样两点上:①资本和劳动之间按照价值规律交换。②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不理解价值和费用价格的关系”。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瓦解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时期内,还出现了一些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以李嘉图学说作为依据,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英国经济学家P。雷文斯通(?—1830年)、T。霍吉斯金(1787—1869年)等人。他们利用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证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合理性。马克思肯定了他们理论中的正确论点,同时也指出,他们并没有克服李嘉图学说中的混乱。这个时期,虽然古典政治经济学已处在瓦解过程中,但仍有几位经济学家在某些论点上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分析了英国经济学家G。拉姆赛(1800—1871年)和R。琼斯(1790—1855年)、瑞士经济学家A。-E。舍尔比利埃(1797—1869年)的著作,认为他们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问题上、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作用问题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学?

2。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3。经济学主要理论有哪些?

4。政治学的新发展有哪些?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吴树青:《政治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