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目录索引 > 第四节 群众文化队伍(第2页)

第四节 群众文化队伍(第2页)

开展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下发菜单式培训目录,让文化骨干根据自身需求,参加不同专业的培训。2009年以来,举办培训班24期,对2600多名文化骨干进行了培训辅导,培育了700多名文化辅导员和400多名文化服务志愿者。

建立考核督导机制。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列入民生实事,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主体和工作进度,月汇报、季检查,严格督导。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文化队伍建设,市、乡、村先后投入460多万元,用于“递进培养工程”的器材配备,并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建立表彰激励机制。按照职业、特长和业务能力对公共文化辅导员评定星级,引导他们自愿报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开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标志评选,推出了彰显志愿精神、体现肥城特色的文化志愿者标志;每年对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进行评比,表彰奖励,推出十佳“优秀文化服务志愿者”、十佳“优秀业余文化团队”;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优秀志愿者。

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牵头组织各类文艺队伍,全市正常开展活动的民间业余文艺队伍达200多个,包括歌舞文艺队伍160多个、庄户剧团40多个。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今,在农村文化广场、文化角,随处可见健身操、戏曲演唱等文化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案例:曾昭兰和她的艺术团队

优秀的群众文化骨干能带动街区群众参与打造优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团队。

曾昭兰是天津市友谊路街市民学校服装模特班教师,也是该街银光服装服饰表演团团长。她退休后组建了银光服装表演队,广泛吸纳社区爱好者加入,运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培养300余人。她根据团员自身特点,结合现代舞蹈特色编排表演方式,并不断在表演内容上创新改革。《中国百年婚礼》、《情满海河》等表演屡获国家级和市级奖项。为抗击“非典”排演的《祝福天使》、为抗震救灾排演的《中国民族魂》等在社区巡回演出中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表演团还多次赴马来西亚、韩国、法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中外媒体予以关注,曾昭兰也赢得了“中国老年形象大使”的赞誉。

三、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

群众文化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和专业技能,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群众文化志愿者没有年龄限制,任何人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具备参加志愿服务的基本条件,皆可自愿参与不同层次及能力要求的志愿服务。

群众文化志愿者应具有志愿者精神,自愿地、不计报酬地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即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群众文化志愿者参与群众文化服务可以按三种类型划分。按参与服务的类型划分,有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服务。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指志愿者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协助组织者管理、协调、维护、完善整个活动过程,以保证群众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服务指志愿者自愿在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中承担志愿服务岗位,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时间、精力或技术支持。

按提供服务的内容划分,有时间型服务和技能型服务。时间型服务指群众文化志愿者无论是否具有特殊文化技能,只要愿意奉献个人的时间就可以从事群众文化志愿者服务;技能型服务指群众文化志愿者须具备一项或多项文化技能,并利用其所具备的技能开展群众文化志愿服务。

按服务时间划分,有定时性服务、定期性服务及临时性服务。定时性服务指志愿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抽出某一固定时间(如每星期三的上午9:00-11:00),连续参与群众文化志愿服务,服务时间相对稳定,服务时间是间隔的,不连续的但周期较长;定期性服务指志愿者自愿按照与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约定的时间,不间断地参与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如某项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期间内均从事志愿服务;临时性服务指志愿者自愿参与群众文化服务机构举办的各类临时性活动,并为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群众文化志愿者参与群众文化服务的动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我取向,依个人的文化爱好参与志愿服务,获取个人内在的满足感;第二类是人际取向,其目的是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群体,结识朋友,获得他人的肯定;第三类是情境取向,是为了回应社会责任,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群众文化志愿者目前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力量,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要抓好服务项目推介,使志愿者深入了解服务内容;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使志愿者顺利、高效地开展工作;开展志愿者业务技能培训,使其在服务中不断提升个人文化艺术素质,具备该项目或岗位所需要的服务知识和能力;要注重报道志愿者服务,使更多大众了解这一服务,并愿意参与进来,要使志愿者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社会认可。

案例:北京市群众艺术馆“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

北京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从2008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全市16个区县18个分中心为基础,广泛吸纳各行各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活动中,“北京市文化志愿者体系建设”获得项目类“群星奖”。

北京市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和管理一般经过宣传招募、考核、输入备案、培训、选派、激励等工作流程。文化志愿者从参与群体属性上分为个人型和团体型。从专业技能和人员结构上大致分为四类:专家型、专业型、特长型、支持型。经过4年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全市性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和相应的管理体系,已发展了8300余名文化志愿者及10个志愿者团队,共开展了72个服务项目,包含艺术演出、辅导培训、大型活动保障、展览展示等四大类,近4万人次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近200万名各界群众享受服务成果。

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大力扶持各分中心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和品牌建设,确定了艺术演出、辅导培训、大型活动保障、展览展示四大服务方向。2010年,与各分中心负责人签订了《北京文化志愿者示范品牌项目委托书》,重点扶持推出了4个示范性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包括密云县的“暖心工程”、怀柔区的“基层文化辅导站”、延庆县的“走进绿色文化空间”工程和房山区的“5285工程”。

北京市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不断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水平,对文化志愿者和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干部进行培训,50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搭建文化志愿者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及时、共享的交互式网络管理机制。文化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和网站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成员联系、展现文化志愿者风采和志愿服务工作实绩的阵地。

案例:活跃在社区的文化志愿者刘淑芹

北京市密云县果园街道季庄社区文化志愿协会会长刘淑芹是一位退休的音乐老师。在居委会的支持下,她先后在檀城、果园北区、季庄等多个社区组建舞蹈、合唱、曲艺、绘画、手工制作等6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先后编排了舞蹈、演唱、相声、小品等60多个文艺节目,参加了市、县各种演出和展览100余场,多个节目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品牌,带动了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她为了克服社区文化设施以及资金不足等困难,拿出近5万元退休金购买服装、道具、照相机、摄像机、音箱等器材,并亲手制作100多件道具。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万小时,还培养了200多名社区文化志愿者骨干,文化活动的足迹遍布全县36个社区,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和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和服务中。

四、群众文化群体

群众文化群体是指群众文化爱好者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自愿结合进行文化活动的集合体。它包括了四个要素。首先,它是由群众文化爱好者所组成的。共同的艺术爱好和兴趣,共同的文化需求和参与意识是群众文化群体形成的基础。群体中的群众文化骨干,是群体形成的必备条件。其次,它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组合而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基于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文化需求。这个群体自然地、暂时地聚集在一起,不一定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联系方式。再次,它是自愿的结合体。群体没有强制的要求,成员完全凭自己的意愿集合在一起,可以自愿参加,也可以自由退出。最后,它是进行文化活动的集合体。它是以群众文化活动为唯一目而聚集在一起的,有组织而又相对松散的群体。

(一)群众文化群体的类型

从组合方式上划分,群众文化群体有四种类型。一是自由组合、自然形成的群众文化群体,这是一般常见的组合方式。是由几个群众文化骨干有意识地牵头,聚集一批兴趣相同的群众文化爱好者,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逐渐扩大队伍,有了固定的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以及约定俗成的制度,逐步形成趋向一致的价值观念、活动目的和相互联系,有的群体有自己的名称,但没有形成明确的组织章程和机构。北京景山的群众文化群体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有社会组织、机构、团体倡导,并提供一定条件,以一些群众文化骨干为核心形成的群体。包括文化馆(站)等群众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工会共青团、居(村)委会出面组织的群众文化群体,一般有群体的名称,但没有形成明确的组织章程和机构。三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群众文化群体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较稳定的联系和组织,制定了群体的章程制度和机构,但没有正式登记成为正式的社会组织。如云南省腾冲县大村的“农民演艺协会”和一些群众业余艺术剧团、社团和协会。四是群众文化群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稳定的联系和组织,正式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从群众文化群体转变为社会群众组织。

从艺术门类上划分,有文学、戏剧、曲艺、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的群众文化群体。各艺术门类的细化分支都可自成群体。

从活动频率上划分为,有常年活动、定期活动和不定期活动的群众文化群体。

从活动性质上划分为,有创造型、求知型、康乐型等群众文化群体。创造型的群众文化群体,从事的是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如文艺创作、文化理论研究等。这类群体成员的素质较高,具有更高层次的理想和追求。求知型的群众文化群体,是以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目的,这类群体大都在各级学校和工厂企业中,成员多为上进心强的青少年。康乐型的群众文化群体,则以休闲、娱乐为价值取向,这类群体由中老年组成,特别是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他们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来充实晚年生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