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庭群众文化
(一)家庭群众文化及其发展变化
家庭群众文化是指以单个家庭构成的,或以一个家庭成员与另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在自由时间里从事的,具有群体性文化娱乐活动特征的一种社会性文化。城乡家庭群众文化的发展既有其家庭的文化传统因素,又是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为满足自身文化生活需要,自发营造的一种群众文化的家庭模式。
家庭群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传承性,许多民间艺术就是以家庭的方式世代传承的,如泥人世家、风筝世家、唢呐世家等;二是时代性,文化艺术家庭的形成需要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艺术爱好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不仅是个别家庭谋生的方式,而且还是更多家庭的一种文化生活享受方式,这是进入小康社会家庭的时代要求;三是多样性,各个家庭的艺术爱好不同,文化艺术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多姿多彩。
家庭群众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庭群众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
家庭群众文化由单一转向多元化。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家庭群众文化由于受不发达的社会物质条件的影响,大多是作为家庭谋生的手段,它的传承是纵向的,大多局限在民间艺术和个别家庭活动上。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家庭群众文化艺术从个别家庭的谋生手段,向众多家庭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享受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上都与社会发展的进程日益贴近,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技艺逐渐进入家庭,使家庭内部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家庭群众文化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一方面,现代化传媒设备进入普通家庭,家庭成员利用移动传媒可以随时随地检索信息,进行艺术欣赏,从事网络娱乐活动,扩大了家庭成员的视野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现代传媒教育手段,文化馆(站)的免费培训、社会艺术教育的发展,为家庭成员学习文化艺术技能提供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对家庭群众文化的兴趣爱好,逐渐从一般的娱乐性需要转变到知识性的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和技能,来满足自己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促使家庭群众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家庭群众文化从观赏性活动为主转向参与性活动为主。移动传媒使艺术欣赏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不再满足于一般的视听效果的享受。他们的欣赏意识逐渐转向能够充分表现自己个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闲暇时间的增加和文化术素质的提高,更使他们产生了直接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艺术创造的愿望,这对城乡家庭群体主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群众文化的规模由单家独户转向社会。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展现自己家庭风貌的需要,使得家庭内部形成的群众文化活动向创造性、竞技性、社交性、表演性、自娱性的社会性文化活动发展,家庭群众文化的规模向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社区之间扩展。家庭群众文化成为社区和村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繁荣现代家庭群众文化
现代家庭群众文化是城市社区和村落群众文化的细胞,家庭群众文化能够寓教于乐,使家庭成员在自娱自乐、活跃家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塑造家庭美德的目的,也能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加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基础作用。同时,发展家庭群众文化对促进社区和村落群众文化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使社区和村落群众文化渗透到家庭,发展特色文化家庭,促进家庭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社区和村落群众文化要搭建家庭群众文化展示的平台,促进家庭群众文化参与社区和村落文化活动,带动社区、村落群众文化的发展。
繁荣家庭群众文化,发展特色家庭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工作,特别是社区和村落群众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文化部门要把发展特色家庭群众文化纳入群众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发展文化户作为群众文化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给予扶助和支持。北京市在奥运期间给特色文化家庭投入设备,浙江省余姚市为全市200户特色村落文化中心户配备乐器和活动设备,支持家庭群众文化的发展。
第二,文化馆(站)要提供家庭群众文化服务。包括利用馆舍提供家庭群众文化的活动场地;加强对家庭特色文化的辅导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艺水平;为家庭特色文化提供展示的平台等。
第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群众文化活动。如家庭才艺比赛、文化户才艺展示、优秀家庭艺术团队演出等。引导家庭群众文化参与社区、村的群众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四,典型示范,促进整体发展。特色文化家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要选择一些有基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家庭重点进行培育和辅导,使其成为地区家庭群众文化的典范,通过对特色文化家庭的命名、表彰、展示,增加其荣誉感和责任感,用以推动家庭群众文化的整体发展。宁波市泗门镇举办过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家庭民间乐器大赛,许多文化示范户一家三代共同演出,扩大了家庭群众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建设氛围。
【本章小结】
本章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农村、集镇、社区、村落、家庭、企业、校园等不同形态群众文化的概念、基本特征、作用、发展趋势及与其他群众文化形态的关系,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城市群众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的关系,城市(或农村)群众文化与企业、校园、家庭群众文化的关系,并列举部分省市群众文化的案例加以说明。
不同形态的群众文化都是群众文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应纳入群众文化工作的范围,都属于群众文化服务的对象。要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推动城市、农村、社区、集镇、村落,以及企业、校园、家庭群众文化的发展。文化馆(站)等群众文化机构要把各种形态的群众文化纳入自己的服务范围,发挥群众文化中心的作用。
【思考题】
1。结合实际,谈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城市群众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的关系。
2。结合实际,谈谈城市(或农村)群众文化与企业、校园、家庭群众文化的关系。
3。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镇、村落群众文化有哪些发展变化?
【推荐阅读】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浙江省文化厅。新农村文化建设试用教材[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3。常泊。中国群众文化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4。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成都市文化馆。公共文化馆作为与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3]张宝峰。社区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2。
[4]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5]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6]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7]常泊。中国群众文化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