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和中心城区,“十一五”时期,渝中区以建设“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打造“中国西部文化名区”为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共同富裕。
渝中区“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内在的需求基础、坚强的物质基础和统一的思想基础。
富集雄厚的文化资源。渝中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的发源地,共有文物区205处。渝中区文化机构团体云集,区域内有文化事业单位40多家,市级艺术院团有近50%在渝中区。文化场馆设施完备,有大小场馆23处,文化广场30多处,剧院、电影院18个,全市十大标志性文化设施有7个在渝中。文化龙头企业众多,聚集了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新华书店集团等文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文化企业2760家。这些富集的文化资源为渝中区建设“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渝中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全市前列,人均GDP已达13000美元,步入较为宽裕的小康阶段,文化生活不再是某部分群体独有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费也不再是单一群体的专属,而成为大众的、普遍的需求。这种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渝中区建设“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提供了内在的需求基础。
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十一五”期间,渝中区GDP翻一番,达到553亿元;区级财政收入接近翻两番,达到39。2亿元。除每年设立1000万元的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外,财政经常性收入的1%投入了文化事业。展望未来五年,伴随大拆迁转为大建设、迎来大发展,渝中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和总部经济基地的目标将加快实现,GDP将步入千亿级规模,区级财政收入将迈上百亿级台阶。蓬勃发展的经济将为渝中区建设“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奠定坚强的物质基础。
民生导向的发展理念。渝中区坚持树立“以文塑人、以文兴业、以文立城”的思想,坚持“文化与经济共发展、文化与城市共繁荣、事业与产业共腾飞、历史与现代共辉映”的原则,坚持走民生导向的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现在,民生导向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干部群众的头脑,成为全区上下推进文化建设的共识,为促进渝中“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建设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高起点、高标准建成开放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区域标志性、区级示范性、地区综合性、街道公共性、社区保障性的“五级文化圈层”全覆盖,为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供较好的物质载体。在区域标志性方面,充分利用湖广会馆、三峡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并投入资金4。5亿元修复建设李子坝公园。在区级示范性方面,投资1。2亿元建成西部一流的文图大厦。在地区综合性方面,按照两个街道一个地区文化中心的思路,已建成大坪、望龙门两个地区文化中心。在街道公共性和社区保障性方面,全面完成12个街道文化站、76个社区图书室、8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内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全覆盖。
群众文化活动精品化、品牌化。按照“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的总体思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大力推进精品化、品牌化建设,吸引群众参与。“十一五”期间,全区培育356支骨干群众文化队伍,共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6000余场,参与人次300余万。“嘉陵之春”、“滨江之秋”、“珊瑚之夜”等街道社区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千家万户;百家艺术讲坛、三峡大讲坛·渝中讲台、湖广会馆经典诵读会、老城墙故事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尽显文化魅力;重庆半岛文化艺术节、半岛万人歌会、央视《**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重庆渝中篇”、全国城区家庭文化艺术节等文化盛宴浓墨重彩,影响巴渝内外;解放碑CBD广场周末音乐会已成功举办300场,人民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常年不断,深受群众喜爱。
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发挥宣传文化专项资金作用,积极做好指导、引导、扶持、服务工作,文化产业从小到大,2010年,渝中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169。2亿元,实现收入259。7亿元,增加值28亿元,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GDP增速0。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5。1%,成为渝中区经济支柱产业。渝中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艺精品大量涌现,创作了100多个文艺原创精品节目,涌现出了《我有一双翅膀》、《丹青绘出川剧魂》等一大批国家级精品力作,极大地提升了渝中区文化品质,使渝中市民拥有更多更好的文化选择。
四、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与群众文化地位的变化
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发展战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上升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群众文化在创造良好文化环境、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配角变成为主角,这使群众文化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
群众文化地位变化极大地推动着群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群众文化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更加流畅。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机构、群众文化理论建设等在得到群众文化政策、资金、法律保障的基础上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使群众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群众文化也面临许多新的形势、新的工作核心问题,原有的工作经验、原有的服务理念,原有的理论建树,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需要,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发挥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如何建立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都需要新的探索和实践,都是摆在每个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紧跟形势,不断创新,把群众文化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案例:河北省霸州市“持之以恒抓文化,科学发展惠民生”
霸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有针对性地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文化自觉社会化。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的自觉,立足市情,把文化传承发展作为使命和担当,主要领导亲自抓,本级财政持续投入得到保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二是基层群众的自觉,群众乐于参与文化活动、资助文化团体、创造文化产品,主动融入文化氛围。“两个文化自觉”成为有力推进和完善霸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源泉。
规划制定科学化。将文化名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制定了《霸州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专项规划了“农村、城市、历史、精品、社区、校园、体育、企业、网络、旅游”十大文化体系和博物馆、文化馆、胜芳古镇、历史文化公园、中华戏曲大观园等十大精品文化工程。
设施建设精品化。把文化阵地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作为“硬指标”纳入财政预算,在总投资23亿元的文化阵地建设中,政府财政投入达到20。7亿元,占总投入的90%以上。建设了十大精品文化工程,建成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6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350个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村村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设施遍布城乡。
活动开展品牌化。依托全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出了一系列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围绕“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辞赋之乡、温泉之乡和胜芳古镇”四乡一镇文化品牌建设,每两年举办一届主题鲜明的文化艺术节。以“月月唱大戏”、“周末小剧场”、“天天办展览”等品牌活动为载体,展现异彩纷呈的霸州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突破,挖掘传承悠久的霸州文化。
队伍发展规范化。广泛吸纳文化人才,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在全市建立起万人文化大军、千名文化骨干、百位文化明星、十个文化门类的浩**队伍。涌现出78道花会、267个文艺社团,16000余人参加。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奖文艺精品和创作精英,营造了崇文重才的良好环境。
机制保障长效化。建立“三级分包、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了市、乡(镇)、村(街)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制定出台了投资优惠、奖励扶持等办法,对民间文化培训机构实行免收费、给补贴。探索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吸引域内外企业投资文化设施建设。施行绩效考核机制,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乡局级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实行定期督导、全程跟踪、年终要账,提升了工作执行力。
霸州市上下形成了人心思进、人心思齐、人心思稳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同步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