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目录 > 第一节 城市群众文化与社区群众文化(第2页)

第一节 城市群众文化与社区群众文化(第2页)

自发性。社区群众文化是以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为基础,以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是在社区群众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社区群众共同创造的产物。自发性还意味着社区居民自主的文化选择,要强化社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特有的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社会秩序。

兼容性。社区群众文化以文化艺术为主体,融社区观念文化(价值观、道德舆论、健康心态等)、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科技等为一体,阵地合一、互相渗透、交融发展,满足社区群众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二)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发展趋势

1。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的特殊功能

社区群众文化具有沟通社区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向心力;对居民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导向和规范;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满足居民文化娱乐需求等特殊作用。

社区群众文化首先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通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增强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和睦的氛围。现代城居高楼大厦的厅室为多,邻里之间鲜有往来;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快而闲暇时间增多,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成员之间的摩擦也就在所难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给邻里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也给家庭精神生活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人们在充满审美情趣的娱乐、休闲、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体味着真诚、关爱、和谐的美丽和欢乐。社区群众文化可以使社区共同体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加深了解、沟通关系,创造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家园意识,形成特有的本社区风格的文化,让居民形成我是“某社区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社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弘扬先进文化,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科普、保健宣传,运用丰富的文艺形式对群众进行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发挥着居民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2。城市社区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社区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人们在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后,对精神及文化生活表现出极大的渴求。主动寻求参与、积极自发组织,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人气旺盛、场面热烈、活动频繁、洋洋壮观的局面。强烈的文化渴望和需求,推动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社区在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对企业、事业单位的依存程度弱化,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更多的人趋向于把社区作为满足文化需求的主要场所。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党和政府对社区文化高度重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投入建设文化设施,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添置设备和器材、培养社区群众文化骨干、成立社区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开展各类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四进社区”活动等,一切文化惠民的措施,都在社区体现。社区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文化载体。

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农民社区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农村已经实现城镇化,过去的行政村已经成为农民社区;许多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实施生态移民战略,转移安置山乡农民,原来几个村的农民集中住进“新村”,成为同一个社区的新市民。二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街道文化站的功能相对减弱,有的只有机构而没有设施,社区文化中心成为基层最主要的文化阵地,其规模较过去的街道文化站还要大,组织形式与功能还要先进。

社区群众文化的共建共享。我国城市社区文化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社区内单位的文化资源闲置,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社区群众文化冲破了条块管理的体制,正在形成各政府部门互相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深圳市在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方面发展较快,如罗湖区以“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协调辖区单位组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走“资源共享”之路;福田区水围社区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社区共建协调议事机构,负责社区共建工作的计划制订、工作实施与信息交流,以及社区资源共享的开发。宝安区宝民社区与辖区中小学校实行图书馆共建共享,既节约了场地费用等资源,又丰富了图书资料,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和中小学校的文化需求。

案例:南昌市“社区文化在线”

南昌市的“社区文化在线”包括文化活动阵地在线与文化数字网络在线的双线多元化服务机制。

文化活动阵地在线,形成“一点两面三线”总分式社区文化服务圈。“一点”即群艺馆、文化馆作为服务中心,总体上承担区域性公益文化职能。“两面”即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加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调查,每个社区设有一名文化专业干部,每天由一名辖区文化志愿者统一受理整理居民的文化活动信息,反馈服务质量数据,保证居民文化需求上线的及时性;另一个方面是协调全区域文化资源共享,建立了社区“十大”艺术门类(器乐、声乐、舞蹈、曲艺、戏剧、摄影、美术、书法、文学和民俗)人才库,收集了541名骨干艺术人才资料,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文化活动队伍的日益壮大。“三线”即建立以文化馆为龙头的文化馆与业务工作部门的指导沟通渠道,业务工作部门与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文化辅导员的培训指导渠道,专业技术人员和社区文化辅导员与社区居民的文化宣传普及渠道。

文化数字网络在线,包括创建西湖数字文化信息平台,开通社区文化服务咨询电话热线、开办一批社区内网站。利用现代数字化科技手段把社区居民所需要的文化信息、文化服务内容传播到每户居民。南昌市还将各级文化馆、站、室的公益性服务的质与量实行在线公开,对文化从业人员的辅导、创作、社会评价均实现网上公示。

“社区文化在线”实现了全义务、全覆盖、全方位服务,形成了一个大社区大文化完整便捷的“惠民服务圈”。每年以“丰富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举办绳金塔庙会、社区文化艺术节、“绳金塔”杯社区故事创作演讲大赛、“绝对英雄——社区乐翻天”、“文化旅游进社区——假面篝火晚会”、“和爱万家——五一假期社区行”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区群众文化的展示平台。通过“社区舞台”大家唱、“家庭才艺大比拼”、“健身竞技大展示”等活动形式,广泛组织文化“进社区”。各社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歌舞、健身、球类、棋类等社区文化活动达千余场(次)。其中举办各类大型社区文艺演出活动1000多场(次),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达60余万人次。90%的群众认为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面貌变化明显,100%的群众对社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文化在线”以其文化活动品牌化,居民参与全员化,网络覆盖纵深化,资源共享常态化,绩效考核数字化的“五化”特征,为社区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吸引并尽可能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职业的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帮助每个社区居民广泛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案例:云南省昆明市的“城市社区文化沟通协会”

昆明市辖5区、1市、8县及4个开发区,建立了366个社区文化室,社区文化活动室平均面积达到了80平方米。为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建立了包括驻地的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各阶层代表参加的城市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充分发挥其统领、组织、自治作用,协调社区内、社区之间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惠民、育民、乐民功能。

协会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包括以下几类。

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邀请社区内的专家学者举办知识讲座。

建成文化低保名录库,构建文化惠民低保网络,实施文化扶贫。

定期组织社区业余文艺团队在社区广场上举办各种主题的“大家乐”文艺活动,把“大家乐”文化广场打造成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

通过现代媒介平台,为社区居民设立便捷的主题服务专区。例如:开通社区文化沟通网站及QQ群;整合社区内各行各业的专家资源作为咨询顾问,收集整理各类专业知识成立社区知识储备库,开通社区服务专线。创办社区手机报,每天,以手机短信形式发送社区文化活动、热点新闻、通知、公告到每个社区居民手机。

开展主题性文化沟通活动,如“社区一家亲”活动,外来务工者文化活动周,主题邻里节活动(百家宴活动、家庭藏品交流活动等)。

建立社区文化沟通协会的保障机制。

组织保障。文化沟通协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按相关程序到民政部门审批、登记、备案。

制度保障。制定社区文化沟通协会服务标准,制定本社区的协会发展规划。

经费保障。建立和完善按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基层文化建设和运行的经费保障制度,确保社区文化沟通协会的正常运转。

人才保障。从社区内挖掘各类有专长的文化人才,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中来,发动社区内或理事成员单位内有文艺特长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文艺志愿者队伍中来,组成一支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利用社区内编制,鼓励大学生、相关院团的文艺人才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加大对社区文化人才和文艺团队的培训力度。

激励机制。政府每年组织对全市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工作进行评比,对成绩突出的协会,给予表彰奖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