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目录 > 第三节 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第2页)

第三节 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第2页)

2011年10月,以“保护传承、合理利用”为主题的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办,共有65万人次参观展览、观看演出,来自全国各地的505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额达432亿元。

2010年11月至今,“齐风鲁韵”大课堂走进澳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在澳门世界遗产卢家大屋进行现场展览展示活动。500余件珍贵实物的展览,4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积极参与,共同为澳门民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山东民族民间文化的窗口和平台。山东省还组织泰山皮影戏、诸城派古琴等代表性传承人前往法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国演出经典剧目(曲目),均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自开班以来,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达110多场次,有效地扩大了山东省民族民间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在实行“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过程中,全省各市、县(区)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录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工作需要、兼顾各地实际、提供公共服务的数据库群和工作平台。数据库内存文字记录4999。7万字,照片6。9909万张,录音记录87796。72个小时,摄影记录64344。29小时,音像资料34711盒,电子资料35342G。建立网站和数据库,从省中心到各个市、县(区)实现信息化联网,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化共享,使传习活动更便捷,提高了受众人群的规模和效果。

“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体、横向贯通、纵向发展、整体提升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对接,使之真正成为群众需要的、乐于接受的、完善的、方便的“文化品牌”。自2006年举办以来,经过精心打造和不断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在社会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评选中,荣获项目类“群星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一)人的素质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群众文化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人的素质是影响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因素。其中,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是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指导着人们对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现实性选择。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结晶,人们对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取决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心理,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艺术技能,而知识、审美、技能都取决于人的文化素质。

人的思想素质影响着社会对群众文化的评价,制约着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思想素质是指人的理想、道德、纪律等方面的精神修养,思想素质健康向上的群体和个人,追求真、善、美,喜爱和参与内容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这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而思想素质低俗、颓废甚至道德败坏的某些个人和群体,则追求低俗、腐朽甚至反动、色情的文化。

人的素质是可以提高的。群众文化不仅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而且应当通过健康向上的活动、艺术辅导和培训推动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进步;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进步又为群众文化灌注生气,使其获得价值的依据和内容。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推动着群众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稳步前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建设的核心。群众文化参与面广、深受群众喜爱,可以润物无声地提供是非、善恶、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群众文化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鞭挞丑恶,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群众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贯彻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汇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主旋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群众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消除群众文化中的负面消极因素,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发展。

案例:浙江省“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

“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是浙江省文化下乡、进基层活动的独特模式。

2002年9月,为推动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省群艺馆联络省部分有较高知名度的声乐专家发起联合倡议,组建起“‘唱响文明赞歌’浙江省声乐专家辅导团”,开展“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活动。专家辅导团汇集了浙江省群众文化系统的正、副研究馆员,以及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省声乐协会、省合唱协会、专业院团、艺术院校的众多声乐专家组成。活动宗旨是:面向浙江省老、少、边、贫地区,大力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服务基层,服务乡村,服务社区,讴歌文明。普及声乐教育,发现培养人才。辅导团的专家们完全自愿参与,分文不取,只求奉献。

2002年11月起,浙江省艺术专家辅导团先后奔赴新四军总部旧址的长兴、开化、永嘉、常山等革命老区,龙游、桐庐等畲族地区,及舟山、象山等偏远的海岛、山区,走进乡村、社区、部队、学校,开展艺术专家辅导活动和示范演出活动。与当地共同举办大、中型示范演出活动计40余场,举办声乐、戏曲、小品、曲艺、书画、摄影大型讲座70余次,开展小规模的辅导培训活动400多次,被辅导者近5000人次,观众约20万人,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受到了各地的普遍欢迎。

2004年10月,又组建了“‘唱响文明赞歌’浙江省优秀歌手展演团”。该团由浙江省数年来在全国、全省声乐比赛中获得大奖的青年歌手组成。两团以各自的优势互补,提升活动的档次和品位。后来,又先后组建了“浙江省戏剧专家辅导团”、“浙江省优秀戏剧节目展演团”、“浙江省曲艺专家辅导团”、“浙江省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团”、“浙江省书画专家辅导团”、“浙江省摄影专家辅导团”。如今拥有8个专家辅导和展演团队,大大扩展了“‘唱响文明赞歌’文化下乡”队伍的阵营,为“文化配送”和“文化育种”拓展了活动空间,丰富了活动内容,增强了活动力量,将“唱响文明赞歌”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打造成省群众文化的品牌项目。

“唱响文明赞歌”文化关爱老、少、边、贫地区系列活动的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紧密结合。团队既有来自浙江省群文系统的专家、业余演员,也有来自专业院校、文艺院团的教授、艺术家,所有团员均为全省群众文化系统的正、副研究馆员,以及全省各大艺术院团、各大艺术院校的国家一级、二级演员,正、副教授。同时,还特邀了省内部分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等其他艺术专业的专家加盟,拓展培训辅导的内容。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结合,提升了文化活动质量与效果。

示范演出和文艺辅导紧密结合。专家们每到一地,不仅演出,还对当地音乐、戏曲、小品、书画、摄影等文艺骨干和爱好者进行辅导、培训。“配送文化”与“培育文化良种”相结合,让他们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让文化良种在广大的基层、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大型晚会与小分队演出紧密结合。大型晚会大多是结合当地的节庆活动需要,专门策划、编排,在人口集中的县城或乡镇演出。小分队演出则进村落、上渔船、下连队,能灵活机动地为偏远山区、海岛的群众演出,把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两种“文化下乡”模式都赢得了基层群众广泛赞誉。

常备节目与基层群文精品紧密结合。一方面,下乡的常备文艺节目能真正融入农村生活,真正引起农民的共鸣;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在全国“群星奖”及全省评选中的获奖群众文化精品节目,挖掘当地特色民间文化资源,扶持农村文化新人,让基层群众文化精品登台、乡土文化人才亮相,以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让基层群文精品节目资源不断发挥持续效用。

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紧密结合。在下基层演出的同时,举行获奖群众文化书画作品和宣传图片巡展,书画专家辅导团、摄影专家辅导团吸收当地群众文化书画,摄影干部和业余骨干为基层群众送书画、写春联,给农家拍摄全家福,为农村孤寡老人拍新年照片,丰富了该项活动的节日气氛,很受基层欢迎。

三、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国际文化生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保持群众文化与国际文化生态的平衡,推动中国群众文化走出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外来文化对本土群众文化的影响

首先,外来文化对本土群众文化产生影响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来文化对本土群众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群众文化传统审美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也波及群众文化。如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它象征吉祥,传统的婚礼也以红色为基调。红色的中国结、大红灯笼、红绸舞,装点着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场面。西方人喜欢白色和蓝色,认为是纯洁、祥和的象征,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西式的婚礼以白色和蓝色为基调。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服饰、娱乐活动场所的布置也常常采用冷色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