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冯守仁电子版 >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第3页)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第3页)

早期的“武汉之夏”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活动规模小,形式简单、重娱乐性而轻艺术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之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以不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求。除了市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外,武汉邮政艺术团、武汉电信艺术团、武钢文工团、星海合唱团等知名的社会艺术团队也加入到“武汉之夏”的活动中,武汉京剧院、武汉汉剧院、武汉楚剧院、武汉市说唱团等市属文艺院团也参加到“武汉之夏”的活动中,这些专业文艺院团除开展专场演出外,还按照就近的原则,派出专业老师指导辖区的群众文化活动。

每届“武汉之夏”活动均从实际出发,活动规模有大有小。“武汉之夏”的开闭幕式往往集中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活动规模大,演出阵容强,社会影响广,凸出了活动的示范性和指导性。而各个街道、社区开展的“武汉之夏”活动,则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活动规模较小,凸出了活动的娱乐性和参与性。较有特点的有露天电影、露天舞会、街头卡拉OK以及楼台对歌、“家家乐”趣味游艺、青少年之家、文化夜市等活动形式。

案例:浙江省庆元县“月山春晚”

“月山春晚”起源于1981年一个偏远山村——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如今被誉为“中国最山寨的春晚”、“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并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

“月山春晚”的特色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举办时间的持续性。“月山春晚”不受环境、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从未间断,坚持举办了30届。“月山春晚”的演出平台从最初简陋的操场到如今灯光音响设施齐全的村大会堂;表演形式从最初简单的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到如今汇集歌舞、器乐演奏、小品、舞台剧等门类齐全的文艺节目。“月山春晚”从简单到精美,从简陋到完善,在月山全体村民的不懈坚持下,演了30年。

二是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当地农民的自发性极强,村民广泛参与“月山春晚”。童叟同台演出,上至90多岁的白发老人,下至4岁孩童,村民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同体验,一同快乐。一直以来,“月山春晚”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看者都是月山村的村民群众,随着它的逐年发展壮大,组织群体从老少兼有的非专业人员发展成具有高效组织和执行水平的年轻志愿者专业团队;参与群体从几个孤单年轻的身影发展成全体村民,并吸引了月山村以外的人群参与其中。由于组织规模和表演水平逐年提升,“月山春晚”已成为一台集聚农民思想文化,不断创新发展,有着深刻内涵的高质量乡村级春晚。

三是节目内容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近年来,在月山村一批称作“月山芽儿”的青年有序组织、精心策划及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协助下,“月山春晚”的参与人群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特色更加鲜明。广受媒体报道和赞誉的“月山春晚”品牌和王牌节目——“农装秀”和“农活秀”,展示了犁田、捉泥鳅、插秧苗、打稻谷、编草鞋、种香菇等原汁原味的农业生产场景,其创意和包装显示出极强的创新意识,是浙江农民“种文化”活动最到位的诠释和展现。此外,“月山春晚”中农民十二乐坊、“天黑赶路、天亮卖鲜”等情景剧以及根据该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如龙桥”(廊桥)爱情传说改编的舞台剧《如龙与来凤》等极富创意的特色节目,都充分体现了“月山春晚”扎根基层的草根属性。它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所反映的主题都来自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抒写的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喜、怒、哀、乐的场景。将其淳厚质朴的农味,加以恰到好处的艺术设计,使群众能参与、看得懂、体验深。这些特色使“月山春晚”能持久延续,历久弥新,也使“月山春晚”走出大山,走入都市,走向全国。

【本章小结】

本章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众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方针政策,明确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迫切任务。

在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上,既要看到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要认识到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其特殊的规律。把群众文化等同于公共文化,或者用公共文化替代群众文化的认识是片面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是当前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本章所列举的案例是各地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同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创新的精神实质,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各项基础条件,找准本地群众文化建设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服务模式。

【思考题】

1。阐述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以及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2。有人说“群众文化已经被公共文化所替代”,你认为对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群众文化发展有哪些影响?

3。结合你所在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实例,谈谈群众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推荐阅读】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21日)。

[1]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15-16。

[2]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孙若风副司长在2010年天津市群众文化年会上的主题讲座。

[3]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15-16。

[4]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7。

[5]文化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督查报告[R]。2012。

[6]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文化重点投入项目一瞥[N]。中国文化报,2012-07-13(7)。

[7]财政部关于加强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财教〔2011〕31号文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