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聚合中文网 > 第四节 群众文化队伍(第1页)

第四节 群众文化队伍(第1页)

第四节群众文化队伍

一、群众文化专业队伍

群众文化专业队伍,从广义上讲,包括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群众文化行政工作人员和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这里所说的群众文化专业队伍,是从狭义上讲的,专指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群众文化业务工作人员。

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工作特点是:群众文化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要接触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群众,还会涉及不同的艺术门类;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员多,安全要求高,组织协调工作量大;活动、辅导是其主要工作,需要直接面对群众进行宣传、指导。

对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两个素质,三种能力”。两个素质是: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热爱群众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服务事业;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技能,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掌握较为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培训和辅导中能真正为参与者答疑解惑。群众文化专业人员应接受过相关专业技术教育并取得相关学历,没有学历,但实际专业技术能力特别突出的人员,也要通过在职教育等方式,取得相关专业技术教育学历。

三种能力是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三种特殊能力要求,是群众文化专业人员和一般文化团体对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群众文化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较强的学习能力。群众文化专业人员不能仅仅是某一门类艺术的专业人员,而应是“一专多能”的专业人员。群众文化专业人员面对的是群众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除本身专业外,还应学习其他艺术专业,涉猎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基层文化机构,人员编制相对较少,要求群众文化工作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才能适应群众的需求。二是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既从事艺术创作,又进行艺术表演,不少群众文化专业人员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的作品和演出可以在专业性比赛中获奖。但是,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主要职责和主要能力不是自己创作和演出,而是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除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包括制订活动方案、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活动、指挥和协调活动中各方的行动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等。一个群众文化活动能否成功举办,跟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息息相关。三是较强的语言表达传授能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群众文化工作需要面对广泛的群众,他们职业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无论是培训、辅导还是开展其他文化活动,较强的语言表达传授能力都能帮助群众文化工作人员事半功倍地完成其工作任务。

二、群众文化骨干队伍

群众文化骨干是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起着组织、辅导和管理作用的中坚分子。包括各种业余文艺组织的领导骨干和活动骨干,职业、半职业民间艺人等。

(一)群众文化骨干的类型

群众文化骨干包括技艺专长型、热心组织型和结合型三种类型。技艺专长型骨干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技能,起辅导以及组织、管理的作用;热心组织型骨干以社交能力和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见长,其文化艺术水平虽不是出类拔萃的或者是没有文化艺术特长,但有较强烈的文化艺术爱好,以积极、善于组织和管理而成为群众文化骨干;有技艺专长又热心组织管理的骨干,则属于结合型(或称全能型)骨干。

(二)群众文化骨干应具备的素质

群众文化骨干应具有以下素质。一是具有较好的思想素质,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立志奉献。群众文化骨干需要在业余时间义务地为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组织、辅导、管理工作,如果在品行上无法成为他人的楷模,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其他人员必定不愿接受骨干的辅导和管理。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质,在一定的成员范围内,骨干的技艺水平应是最高层次的,有能力辅导别人,在某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群众文化骨干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担当组织者、辅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对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要同社会各界进行文化活动所必要的联系,就须有一定的社交活动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群众文化骨干形成的特点

群众文化骨干的形成具有自然性与自愿性特点。群众文化骨干产生的基础是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往,相互了解,当其中有人在思想素质、文艺素质、社会品质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层次而超越其他人时,就在一定的时间和影响范围内,自然地成了相关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领头羊”。可见,这种骨干人物不是社会政权组织任命的,不是骨干自封、自吹或其他外部力量干预而扮演的角色,而是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或是受到其他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拥戴而自然形成的。与自然性相联系的是群众文化骨干义务工作的自愿性。他们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等工作,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义务工作,是出于为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与实现所追求的目的而自觉、自愿进行的工作。

群众文化骨干的形成具有相对性与可变性的特点。有些骨干的地位可以保持数年甚至一生,有些骨干则属昙花一现。一是因为群众文化骨干进行的文化活动是业余性质的,一般是出于他们的志趣和爱好,若兴趣爱好发生转移,骨干对自己的骨干地位也就放弃了;二是客观条件的变化,如职业的变动、工作或家庭情况的变化、年龄的增长,等等,都可能影响到骨干能否继续尽义务;三是骨干条件的变化。在一个文化区域内,群众的思想素质、技艺水平和社会交际能力等骨干构成的条件因素会产生变化,进步较快的人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原先的骨干,就有可能形成新的“领袖人物”,骨干地位就发生了转移。

(四)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作用

辐射功能。群众文化骨干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带头羊”,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群众文化事业机构通过他们辅导群众,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建立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并向周围群众辐射,从而促进文化艺术的普及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聚合功能。群众文化骨干是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的组织者。群众文化骨干所具备的思想、艺术素质和组织指挥的才能,对其周围的文艺爱好者甚至其他群众产生着极强的吸引力,易于聚合成各种形式和规模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群体,构成一支支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在有高层次骨干、骨干群的地方,有关门类的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必定是比较活跃的。

导向功能。群众文化骨干是群众文化的引领者。群众文化骨干由于具有高于一般群众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往往在一定范围内因为德高望重、技艺超群而取得其他活动主体的信任。因而,艺术骨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艺术爱好对周围群众具有一定的熏陶和感化作用。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有一批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素质的骨干群体,能够按照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自觉地完成其导向作用,这就能更好地引导当地群众文化活动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承递功能。群众文化骨干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支撑者和传人。在漫长的群众文化发展历史中,群众文化骨干肩负着历史赋予的继承、发展、下传的重任,一代代群众文化骨干,通过口授、身传等方式,承递了民族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使各民族各地区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在当今与未来,虽然存在完整的学校教育系统发挥着群众文化的承传教育作用,但许多优秀文化遗产仍需靠骨干挖掘整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主要靠骨干推陈出新。

创新功能。群众文化骨干在群众文化的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创新作用。作为群众文化骨干的群众个体,必定受当时的经济、社会、民族、地域、自然等因素的制约,他要以相适应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来表现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使群众文化与所处的时代合拍。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进行选择、改造、补充和发展,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群众文化骨干的创新机制,发挥了它的创新功能。

(五)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重要职能业务。在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工作中,要增强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培养、引导群众文化骨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应遵循系统性、经常性、确定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各艺术门类骨干的系统性,骨干专业门类要齐全。群众文化骨干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曲艺、摄影、书法等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方面的骨干。对于一个乡镇(街道)和社区(村)来讲,不必要求艺术骨干的门类齐全,应当有特色、有重点,即重点建设与乡、村特色群众文化发展相对应的群众文化骨干。对于一个县以上地区来说,各门类的骨干都是需要的,应建立一支门类较为齐全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促使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发展。二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工作的系统化。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应制订发展计划,建立群众文化骨干“艺术档案”和人才库,建立群众文化骨干的发现和培养机制,研究群众文化骨干发展规律,制定群众文化骨干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机制。山东省肥城市实施的“把优秀的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把优秀的辅导员培养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服务志愿者”,就是一个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三是群众文化骨干培训的系统化。要把群众文化骨干的培训纳入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培训计划,按照了解群众文化基本规律,提高两个素质和三种能力的要求,制定群众文化骨干的培训大纲,系统性地进行培训。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千村百站”农村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就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系统化培训的典型事例。

经常性原则。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建设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应列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的日常工作内容,并贯穿于各项群众文化工作之中。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现和培养骨干,要在群众文艺比赛和群众文艺创作中发现和培养骨干,要在指导和辅导基层群众文化中发现和培养骨干,要在指导企业、校园群众文化工作时发现和培养骨干。要尊重和相信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参与集体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搭建活动的平台,让他们在文化实践中锻炼成长。

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包括:要保持骨干队伍的稳定性,培养对象的相对稳定性,骨干队伍建设计划和有关政策的稳定性。稳定性原则还要求建立不同年龄梯次的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特别是少年儿童文艺骨干,尽早为少年儿童的文化天赋的发挥创造条件,可以培养他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兴趣,为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养后备力量。“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就是从农村儿童抓起的群众文化骨干建设实例。

案例:山东省肥城市“县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

山东省肥城市实施“把优秀的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把优秀的辅导员培养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服务志愿者”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其特点是,把群众文化骨干、群众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三个队伍的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目标是,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县域内所有社区、村居全部配备2~3名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开展调查。对文化爱好者进行了摸底排查,并通过歌手大赛、票友大赛、“桃乡大舞台”等活动发现文化人才,对3200多名文化爱好者逐一登记,建立业余文化人才库。

健全组织。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俱乐部,负责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活动规划和协调运作。

热门小说推荐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无限邮差
过水看娇无限邮差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