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 聚合中文网 > 第一节 群众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第2页)

第一节 群众文化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第2页)

【扩展阅读】

“群众文化”这一专用词最早出现于中央苏区,1932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的《关于四月的报告》中提到:“对于最紧急的群众文化政治工作,还未能引起注意,各地有文化工作的只限于演新剧……”这个报告在提出“群众文化”这个词时,已经把群众文化与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1]。

第二,群众文化为革命战争服务,成为宣传革命,动员群众的重要手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大群众响应革命的号召,创作出红色歌谣。中国共产党重视民间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要运用歌谣等形式编写教材,宣传革命、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时期,“救亡与发展”是中国群众文化的主旋律。正是抗战文化的凝聚和激励,才促使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人民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群众文艺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秧歌、腰鼓和秧歌剧也较普遍地在工人、农民、军队中推广。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体现了革命人民争取全国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显示了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愿望。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各地的群众歌咏活动、群众戏剧活动、群众创作活动等方兴未艾,人民群众歌唱新中国、赞美新生活的歌声此起彼伏。群众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群众文化事业得到发展。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建立起群众文化的体系。为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国家将接收国民政府的近千个民众教育馆统一改为人民文化馆(后改为文化馆),并在全国各级政府兴办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据统计,到1957年,全国的文化馆数量发展到2748所,文化站2117所,标志着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网络和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初步形成。1952年5月14日,国务院明确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为文化馆(群众文化)的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逐步建立了群众文化的主管机构,群众文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建立。从1953年12月,文化部发布关于《整顿和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明确文化馆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到1957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文化馆专业会议,逐步形成了党和国家关于群众文化的方针政策和制度。随着群众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也不断发展,1959年,第一本群众文化理论著作《群众文化工作概论》的出版,标志着群众文化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人民服务”是这一阶段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各地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组织“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小型多样,勤俭节约”的群众文化活动,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知识,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开展群众文化研究、搜集整理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随着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遭遇的挫折与破坏,群众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挫折与破坏。

第三,群众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体系的完善、发展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群众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时期群众文化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运动,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得到逐步恢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新建、扩建了一大批文化馆(站),群众文化设施数量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发〔1981〕31号文件),1983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发〔1983〕34号文件),提出了关于群众文化的一整套方针政策。群众文化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群众文化的政策文件和法规、规章。《群众文化学》和一系列群众文化理论专著的出版,标志着群众文化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群众文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辅导和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和促进四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经济转型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引进市场机制,从市场购买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向社会公示,引进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参与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的运作;鼓励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兴办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参与群众文化服务等,推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也为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鼓励下,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独立法人,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以文养文”、“多业助文”等做法,在市场中寻找出路,增强了群众文化机构的活力,但也模糊了其公益性。

第三,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群众文化发展与人民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群众文化机构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道路,并为群众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的政策,实现了文化馆(站)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第二,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空前高涨,需求面更加广泛,需求更加多样化,对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群众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三,群众文化因为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随着国力的增强、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群众文化的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成为群众文化发展新的要求和亮点。

【扩展阅读】2011年群众文化机构建设情况

2011年,全国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285个,文化站40390个,从业人员147732人,建筑面积2982。55万平方米,配有计算机169267台,年财政经费投入1123540。515万元。全年组织文艺活动620586次,28224万人次参加了活动;举办培训班339883次,2414。4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举办展览107785次,7751。64万人次参观了展览;馆办文艺团体7927个,演出312335场,观众6543。38万人;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67844支[2]。

三、群众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存在是群众文化生存的基础

社会存在是群众文化生存的基础。群众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群众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国群众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说明不同的社会存在会产生不同的群众文化。

社会存在,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与精神的组合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程有着极大的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种形式,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反映。如群众文化的数字化服务和群众文化信息服务网络的发展,就是现代传媒手段的广泛应用在群众文化中的反映。

(二)社会变革是群众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外因

社会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发展所引起的。群众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群众文化发展的进程都昭示了群众文化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唯一原因)在于社会的变化与革新。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群众文化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要求。

(三)人的社会需求是群众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内因

人的社会需求催发了群众文化的萌生,人的社会需求的发展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自然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自然性需求是人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社会性需求主要表现为认识的需求、美的需求、交往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社会越是发展,人类的这些需求表现得越强烈,群众文化越是发展,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是丰富。人的社会需求与人的活动紧密联系,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社会活动被某种需求所驱使,需求一旦被人所意识并驱使人去行动时,就会以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求激发人去行动,需求越强烈,越迫切,由此而引发的活动就越有力。同时,人的需求也是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当人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使原有需求得到了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进而从事某种新的活动。人的社会性需求如此循环往复,把群众文化推向更高层次。

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些,必然带来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