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pdf > 第三节 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第1页)

第三节 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第1页)

第三节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

群众文化的文化环境泛指影响和制约群众文化生成、发展的国内和国际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流思想和道德观念、人们的文化素质、文化产业、外国文化的影响和国际文化交流、宗教、哲学等。文化环境的因素复杂多样,本节重点分析历史文化传统、人的素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对于群众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传统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历史文化传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支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一种习惯势力和精神力量,一种集体潜意识,它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群众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成为群众文化生态的根基[2]。历史文化传统对群众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化传统通过诸因素的作用,使群众文化有深厚的社会根基

传统文化因素包括:制度、风俗、道德、思想、艺术、生活方式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和群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的文化习俗风情活动,如春节放爆竹、贴春联、看社戏,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统的民间艺术,如跑旱船、踩高跷、走花会等;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如“忠孝节义”、“重伦理”、“和为贵”等,都反映在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之中。其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在长期传承发展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特色习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三,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直到今天,依然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还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佛教的灯节、基督教的圣诞节等,也构成了群众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流传上千年,已经成为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和精神力量,渗透到各民族群众文化形式和内容之中,影响和制约着群众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二)文化传统成为影响和调节群众文化生产和发展的超稳态系统

由于文化传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历史发展了,时代变化了,传统文化也在发展变化,其对群众文化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但是文化传统的潜意识依然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人们的思维,使群众文化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我制约的历史惯性运动。春节逛庙会是北京人的传统习俗,这一传统文化活动尽管在“**”中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就迅速恢复,并不断发展,逛庙会依然是北京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春节活动。

(三)文化传统的消极作用

中国文化传统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封闭的社会环境等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千古传诵的名句名言。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糟粕和消极因素,如“官本位”、“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男尊女卑”等言论和思想,以及封建迷信等。消极的文化传统也渗透到群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群众文化中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冲突。因此,改造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是群众文化需要正视的课题。

(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由于群众文化与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群众文化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群众文化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和内容,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特色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还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案例:蓝墨水上游的动人新歌——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

汨罗是龙舟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278年,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悲壮一跃,以身殉节,沿岸百姓竞相划船打捞。为表达对屈原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此后每年的端午节,汨罗江上鼓声震天,千舟竞发,呐喊声不绝于耳。这一习俗世代相传,演变为“龙舟竞渡”,并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孕育成深厚的龙舟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岳阳市委、市政府将中断6年之久的龙舟节提上议事日程,把赛场迁移并固定在屈原投江地汨罗,当年,汨罗人在汨罗江修建了国际龙舟竞渡中心。这一年的龙舟节,汨罗江畔楚旗飘飘,楚乐悠扬,著名诗人余光中引领30余万中外观众同诵《离骚》,气势空前;古老神秘的祭龙仪式和“九子造龙舟”等一系列充满地方民俗特色的节目,凸显湘楚文化的楚风巫俗;22艘分别以“离骚”、“天问”、“橘颂”等为主题的彩船,鱼贯驶入赛场江面,引人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让人感受到古老东方湘楚文化的气息;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以及山东、天津、湖南的20支中外龙舟队同江竞技;龙舟文化论坛、“龙之魂”晚会、经贸洽谈等活动相继推出。一首由汨罗人自己创作的民歌《世界有条汨罗江》从此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2006年举办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2007年汨罗与上海天娱公司联手,精心策划了“中国农机杯”2007中国汨罗江龙舟节,2008年端午节前夕,北京奥运圣火在汨罗江畔**传递,2009年“疯狂龙舟”大型创意龙舟赛火爆一时,并由湖南公共频道全程录播。

汨罗市委、市政府大胆探索,闯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挖掘节会商机,优厚回报赞助企业,实现互惠多赢”的运作机制:协议一经达成,为提高赞助商知名度的新闻发布会、签约仪式、全方位的宣传随之进行;现场广告、产品推介等立体回报随之推出,赞助金便涌入了组委会的账户。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收到了举办方与赞助商双赢的效果。

汨罗通过传承龙舟文化实现了“多元效益”。

①挖掘优秀龙舟传统文化的内涵,建立了“龙舟文化”传承机制。

②形成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③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汨罗全年旅游收入约2000万元;2005年龙舟节期间,汨罗旅游收入达2400万元;2009年达到1。5亿元。

④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卓有成效。五年龙舟节期间,汨罗共签约项目342个,合同引资186。3亿元;中国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新加坡)等30家企业与国内外客商签订产销合同47个,标的87。6亿元。

⑤提高了龙舟故里应有的地位。每年的龙舟节,汨罗不仅成为世人关注之地,更是境内外媒体争相聚焦之处。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奠定了“龙舟之源在汨罗”的正宗地位。

案例:山东省群众艺术馆“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

山东是孔孟之乡、齐鲁之邦,拥有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文化。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全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名录项目153个,省级名录项目419个,市级名录项目1415个,县级名录项目5104个。

“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活动是以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内容,以校内外教学示范点和群众文化服务网络为平台,以教学、演示、互动为形式的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活动。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辅导培训活动。

为使传习活动有依托,山东省已命名9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7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院校、科研机构、演出团体在传习活动中的优势和作用。同时鼓励公益文化单位、民间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活动,目前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49个。以此为依托,根据社会各界的需要,挑选名师,采取特色培训班、专家讲习班、交流座谈、考察学习、艺人现场教学互动、现场展演展示、出版各种书籍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开班以来,全省已成功举办各类高层论坛和传习班200余期,受众达上万人次;举办各类专业培训讲座500余次,全省18000余人次从中受益;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1000余场次,直接观众近1000万人;开展面向全省十七个地市群众文化干部的辅导培训100余期,培训人员万余人;全省共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书籍400余册(套);各市艺术馆、文化馆也经常性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班,在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或活动小组等,有效地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增强了传习活力。

在“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的影响下,建成了济南市馆驿街小学曲艺教学示范点、回民中学古琴教学示范点、经十路小学京剧教学示范点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艺术教学示范学校,此外共有417所中小学将民间艺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名副其实的传习“大课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