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pdf >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机遇(第1页)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机遇(第1页)

第二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机遇

在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辉煌,也有坎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文化发展的环境,给群众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群众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解决了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为群众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机构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了群众文化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和道路。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群众文化事业形成、发展的基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运动式的群众文化不再有吸引力,市场文化、流行文化等多种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让群众文化难以招架。在这个经济转型时期,群众文化机构经过了“以文补文”发展模式的实践,谈论过“文化馆的企业化发展道路”,研究过群众文化事业“产业化与事业化相结合”道路的可行性,个别地区和个别文化馆还进行了文化馆(站)转制的尝试,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艰难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社会上对文化馆的质疑之声不断:文化馆是干什么的?文化馆还有没有必要存在?文化馆还是否具有公益性质?群众文化事业的属性是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事业的结合体,还是公益性事业?这是在21世纪初,群众文化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2005年,国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题,并从一开始就把群众文化事业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解决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这一根本性问题。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遵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原则以及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一点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的政策,实行基本文化服务的免费服务,实现了群众文化机构服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则,既然群众文化事业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站)从“有偿服务”向免费开放转变就成为必然。2004年,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12个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意见》,文化馆、文化站开始实行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进展,一些地区的文化馆(站)从向未成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逐步向对全社会免费开放过渡,2008年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如深圳、佛山、东莞等)的文化馆(站)开始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免费开放。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要求。2011年1月27日,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意见》,到2011年年底,全国所有文化馆(站)基本实现免费开放。从而实现了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

免费开放打造了全新的文化馆(站)社会形象,使群众文化服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扩展阅读】全国文化馆(站)免费开放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下发后,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机构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免费开放工作全面推进。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15个省级美术馆已经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在2952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也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按时完成了《意见》预定目标。2011年,全国文化馆组织培训班培训人次达到615。18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43。1%;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组织训练班培训人次达到1231。28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32。7%[5]。

第三,实施了文化馆(站)建设工程,促进了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提出了以服务人口为依据设置和确定文化馆(站)建设规模的原则和建设指标体系,实现了群众文化机构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早在“六五”规划中,国家就提出了“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但是,直到21世纪初,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文化馆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资源总量偏少的问题,特别是县乡两级文化设施面积狭小,场馆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难以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设施建设,2002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2〕7号),提出了要“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出台了文化设施建设的任务、规划、资金投入及相配套的有关政策。文化部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包括: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内容(设施)建设工程等。改变了基层群众文化设施落后的面貌,全面提升了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到2010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

我国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基本是和行政层级相对应的,其建设规模要求也是与其行政级别相对应的。一个100万人口的县与一个1万人口的县,其文化馆的建设规模要求是相同的,这显然不符合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均等化”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就是要求每个公民拥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面积应是大致平等的。2008年以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住宅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联合颁布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提出了以服务人口为依据设置和确定文化馆(站)建设规模的原则和建设指标体系,实现了群众文化机构建设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推进了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的均等化,一批设施达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馆(站)正在全国各地兴建。

【扩展阅读】国家关于群众文化设施建设的重大工程

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十五”期间,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实施了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中央投入资金4。8亿元,各地配套资金14。2亿元,对全国1086个无设施或设施面积低于300平方米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予以补助,建设规模达197。27万平方米。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实施《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文化部和发改委通过转移支付资金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全国所有农村乡镇基本建有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文化站。

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5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剧团和基层群众文化机构配备1000余辆流动舞台车,改善了服务条件。流动舞台车深入城乡基层,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乡镇综合文化站内容建设工程。为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空壳”问题,财政部从2008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2。59亿元,为列入规划的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文化共享工程和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6]。

第四,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费和人才保障。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