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农村群众文化、集镇群众文化与村落群众文化
一、农村群众文化
农村群众文化是指聚集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文化[4]。
(一)农村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农村地域的一般类型和特点,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以及审美习惯,决定了农村群众文化直观性和季节性的主要特征。
直观性,是指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保存着较多的直观性。农村居民的总体文化艺术修养相对滞后,且接受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农村群众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要适合农民群众文化需要和审美特点,即形象化处理的直观性,使农民群众在接受某种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时,易于理解,可以逐步吸收、逐步消化。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族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都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种直观性是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为广大农民群众熟悉和喜爱。因此,农村群众文化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还要看到,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艺术素质在不断提高,求知、求新的审美情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农村群众文化也要创新,要加强农村题材群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不断提供新的内容和形式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活动。但是,直观性的特点依然存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农村题材的作品,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联系农村实际和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形式上应采用平实、通俗、能触发农民群众感情的艺术形式。
季节性,是指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或空间的安排上,具有像农业生产那样的季节性。农业生产劳动农忙季节性的特点,决定了农村群众文化农闲季节性的特点。农村文化活动一般在农闲季节和传统节日中容易开展,农家传统节日大多在农闲时,这时候,时间空闲,空间宽阔,精力充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容易开展,效果也显著。季节性是贯串农村全年群众文化活动的一条线,是最能体现农村群众文化价值观认同的标志。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特别是较大型的活动都要注意农村群众文化的“季节性”特点,安排在农闲时间进行。而在农忙期间,则应采取小型、多样、灵活的群众文化活动方式进行,如开展田间文化、大院文化、饭场文化、牧场文化等活动。
(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群众文化的重中之重
农村文化资源相对缺乏,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群众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群众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是群众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更加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在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利用率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积极扶持热心群众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第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
第三,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活动,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第四,建立城市对农村群众文化的援助机制,推动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如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对重要项目和产品采取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使农村流动文化服务经常化。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第五,加强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加强教育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案例:山西省长治市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长治市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中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作为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他们的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与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相结合。全市132个乡和3452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并配备设备,解决文化站396个编制,落实3452名村级文化管理员,制订培训计划,健全培训制度,开展培训,使其正常开展活动。开展“群众文化社会参与”研究,完成了“群众自办文化研究”的调研报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社会参与的指导意见》,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
形成了农村“文化低保”工程、特色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和具有长治特色的小型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包括:从2007年开始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每年投入500万,为农村贫困地区送戏、送电影、送书;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开展流动图书、演出、展览、电影系列服务;形成了武乡县八路军文化艺术节、长治县天下都城隍祁福节、沁县北方端午节等传统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具有长治特色的大院文化、饭场文化、星期天文化。
案例: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
宜春市上高县注重培植“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目前,320国道百里文化小康走廊形成了泗溪镇农民版画、敖山镇农民书法、锦江镇农民摄影、徐家渡九峰佛教旅游文化、田心三八影社等乡镇特色文化。并以320国道为中心,向四周乡镇辐射,形成了塔下乡妇女剪纸、新界埠乡农民书法、蒙山乡农民油画、南港乡农民藏书票、芦洲乡农民乐器、翰堂镇农民体育等特色文化带。与此同时,还着力打造了以泗溪镇杜家村的农民版画、敖山镇洋林分场的职工书法、塔下乡田北村的妇女剪纸、锦江镇石湖村的罗家文化大院、芦洲镇新桥村的农民乐器、南港镇梅沙村的农民藏书票等有文化特色的“一村一品”文化工程,真正形成了“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格局。
在这些特色文化品牌中,上高县以上高农民摄影、泗溪农民版画、南港农民藏书票、塔下妇女剪纸等为亮点,不但形成了规模,而且硕果累累,享誉海内外。据统计,上高县已拥有农民摄影协会会员1200余人,创作摄影作品10000多幅,在市级以上发表、展出作品8000多幅,获奖1000多幅,被誉为“中国农民摄影艺术之乡”。泗溪农民版画协会会员250余人,创作版画作品2000余幅,在市级以上发表、展出500多幅,获奖50多幅。南港农民藏书票协会会员130多人,创作藏书票达500多幅,在市级以上发表、展出作品300幅,获奖100多幅,被誉为“中国农民藏书票艺术之乡”。塔下妇女剪纸协会会员120人,创作剪纸作品500多幅,在市级以上发表、展出200多幅,获奖50多幅。
二、集镇群众文化
集镇群众文化是指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行政建制镇形成的以兼容非农业居民和农业居民的文化需求为主体,并且吸收和消化城市群众文化后的一种社会性文化[5]。
集镇又称小城镇,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聚集着一定比例非农业活动的聚落。在我国,按有关行政规定划分,集镇分为建制镇和乡镇两种;根据集镇在一定区域所处的位置,又可以将集镇分为县城镇、中心镇和一般集镇三种类型。
(一)综合性(或延伸性)是集镇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或延伸性)是指集镇群众文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镇群众文化体现着城市和农村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结合,形成集镇地域别具一格的群众文化。这是由集镇所处的城乡之间的地理位置、混合型人口结构和具有城乡结合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集镇设有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机构,较之于村落群众文化功能比较健全、有一定的辐射能力,更具参与的吸引力,成为群众文化网络中的一个结点。二是集镇群众文化不仅包括各形态类型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还延伸到时事政治宣传、科学普及、广播、电视、电影、教育、体育等领域。集镇设置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之所以称为“综合”,就是因为它已经不是文化馆类型的单纯的群众文化机构,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机构。
我国集镇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其文化生活方式既带有农村特色,又受到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较大影响,集镇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对群众文化质和量的要求迅速增长。集镇城市化过程也是一个城市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文明规范的扩散过程,是一个农村意识、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城市中惯有的生活方式,此起彼伏的流行时尚不时在集镇中率先留下痕迹,而当地乡村所长期留存的风俗民情、文化习惯也在集镇社区成员的生活方式中留下了历史的烙印,集镇群众文化将吸收进来的城市文明,经过融合再创造,使城市文明“乡土化”,与当地风俗传统相结合,从而成为一种具有地区性、时代性、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集镇文化。
(二)集镇群众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具有桥梁作用
集镇人口较多,居住比较密集,对周边乡村来说,自然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集镇较农村而言,文化较发达,设施较完善,又是农村群众的社会交往中心,因而成为现阶段城乡群众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集镇地处城市和乡村之间,又成为沟通城乡群众文化的纽带;“文化下乡”等各项文化惠民的措施都是以集镇为结点向乡村辐射的。集镇群众文化既要满足集镇居民的文化需求,又要发挥对周边乡村的导向功能、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对加速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着特殊的作用。
我国的农村群众文化要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结点、以村组为辐射点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元。要提高集镇群众文化设施和活动的现代化水平,以集镇为依托推动村级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