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群众文化基础知识题库 > 第二节 群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第1页)

第二节 群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第1页)

第二节群众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对于群众文化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为群众文化提供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动力和物质条件,决定着群众文化的发展水平、运行模式和社会地位。群众文化的发展又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着群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我国群众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我国群众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线: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针,发挥人民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群众文化发展为了人民,群众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群众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根本任务。

社会经济形态影响着群众文化需求满足的方式和群众文化的运行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拓宽了人们满足需求的渠道,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群众文化运行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需求的程度和群众文化满足这种需求的物质条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群众文化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群众文化设施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

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确立了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文化(包括群众文化)的地位由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群众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群众文化运行机制

我国的群众文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群众文化事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机构简单采用市场服务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即模糊了群众文化和群众文化机构公益性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文化,其本质特征、基本属性、基本方针、根本任务和基本服务方式并没有改变。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文化需求的实现途径发生了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影响了群众文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群众文化从群众文化机构内部的小循环转变为社会的大循环。要求群众文化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服务方式。例如: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群众文化产品、下乡演出等重大群众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群众文化实体、赞助群众文化活动、免费提供群众文化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群众文化服务。支持境内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群众文化服务。支持民办群众文化机构、民营剧团和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参与群众文化服务等,促进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案例: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唱响定海”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唱响定海”群众文化活动是定海区的群众文化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009年“唱响定海·全民K歌赛”和2010年“唱响定海·魅力网络才艺PK大赛”,活动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凸显“本土性、草根性、全民性、互动性”特色,连续两年掀起本土文化秀,累计在全区15个乡镇(街道)118个社区举办赛事300余场次,14000余人次登台献艺,50万人次畅享欢乐。

“唱响定海”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两年来,着力创新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基层文化活动新型运作模式,将市场这一要素引入活动操作过程,多渠道争取资金,特别注重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把群众文化活动推向大众,推向市场,逐步改变文化活动由政府大包大揽,唱“独角戏”的局面。大赛通过出让冠名权和广告位、引入产品推介等方式积极吸引舟山市新茂百货责任有限公司、重啤集团宁波大梁山啤酒有限公司、巴黎春天婚纱摄影、中国移动集团舟山市分公司等当地颇具活力的企业参与到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中来,争取到了运作资金及宣传、演出等相应服务,在确保活动公益性质的基础上,实现政府公共财政与社会资金结合,推动社会各界进一步支持和参与基层文化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搭台、群众主体、社会(企业)参与”的新型群众文化发展道路。

案例:浙江省台州市群众文化服务购买

浙江省台州市每年编制《政府年度采购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目录》,对农村数字电影、文艺下乡等公益性文化项目实行政府采购,直接送到农村。2007年,台州市文化下乡项目政府采购招投标,吸引了省内外10家演出团体参加,6家中标单位为台州农民送去了喜闻乐见的节目。

案例:上海“东方系列”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配送系统

上海由政府出面组建了一批公共文化中介组织,重点打造了“东方系列”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配送系统。其中,东方宣教中心主要是定期制作、配送特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全市各社区和121个定点中小学配送资源。东方讲坛主要负责配送公益性讲座资源,有十大类公益性讲座服务。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的社区学校为居民提供4大类、近千门课程的教学服务。东方社区信息苑直接建在社区,实行直营连锁管理模式,主要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和配送,通过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开发了互联网公共服务、网上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高清数字电影播放、多媒体培训等服务功能。上海东方社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向基层文化组织和群众文艺团队配送专业文艺指导员。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根据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研究确定的小康社会16个基本检测和监测值,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经济基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不断增长,这是推动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社会基础。表现在: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需求的层次提高,收入中用于满足文化需求的比例增加;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质和量的要求同时迅速增长;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群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个性化;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和文化公平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对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推动群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求动力,直接影响着群众文化的发展。

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于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群众文化的设施建设、活动经费、队伍建设得到有力的支撑,这为群众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最后,“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和奋斗目标,也成为对于群众文化新的要求和目标。群众文化应以保障文化民生、促进文化公平为宗旨,直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努力实现全体公民在利用文化空间、享受文化成果等方面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

案例:重庆市渝中区建设“十分钟文化服务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