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生态伦理的内涵 > 三对于物性相克必要性的证明与呼唤(第2页)

三对于物性相克必要性的证明与呼唤(第2页)

明人姚福《青溪暇笔》则称:“成化壬辰(1472年)三月,鹰扬卫巡捕官捉一僧人,领一男子,可十七八,腹中能语。人问之,腹中应答,可怪。及观医书治奇疾方:有人腹中有物作声,随人言语,谓之‘应声虫’,当服雷丸自愈。则知乃疾也,非怪也。”[12]

这种“物有所制”的经验泛化,与“接触巫术”的原始思维联系,就出现了古代中医药常用的那些偏方。如《东坡志林》卷三《记与欧公语》转述的欧阳文忠公尝言:

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医取多年柁牙,为柁工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苻神之流,饮之而愈。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文忠(欧阳修)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予因谓公:“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公遂大笑。元祐三年(1088年)八月十七日,舟行入颍州界,坐念二十年前见文忠公于此;偶记一时谈笑之语,聊复识之。

古代中医药剂中,有些中草药的药性彼此相克,需要人为地防止混用,明清人们也时常注意这类经验的记录:

医书所载食忌,有无药可解者,录以示戒。痧症腹痛误服生姜汤,疔疮误服火麻花,骨蒸似怯症误服生地黄,有筋胀(即乌痧胀)。误认为阴症投药,渴极思水误饮花瓶内水,驴肉荆芥同食,茅檐水滴肉上食之,食三足鳖,肴馔过荆林食之,老鸡食百足虫有毒误食之,蛇虺涎毒暗入饮馔食之。[13]

有的民事案件,人命关天,就是因误食了经常吃毒虫的“老鸡”(毒素累积体内),原本好心改善生活却让亲人遭遇不测。

不过,在现代科技发明的诸如杀虫剂一类东西,“物性相克”这样的相生相克生态规则,则未必就能起效用了,现代科技的产品,有些是几乎无法找到相克之物的,久而久之,进入到生态循环系统中,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这也是《寂静的春天》的作者雷切尔·卡森在美国民众中博得广泛好感、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据称一幅漫画是两个英国绅士指着一条狗的尸体,套用卡森的观点说:“杰克给麦田喷了农药,麦子做成了麦芽,老鼠吃了麦芽,猫吃了老鼠,这条狗咬了猫。”另一幅画的是一只孤零零的螳螂,正在双手合十祈祷:“上帝保佑妈妈……保佑爸爸……保佑雷切尔·卡森吧!”[14]因此,从人类自身做起,珍爱每一种现存的生物物种,保护动植物应有的栖息地和食物链,也是促动人们关注自己科技发展的制造物派生物,维持并优化生态环境的具体步骤。

可见,生物之间“物性相克”的原则,体现出中国古人认识、阐释生态世界的一种惯常性、经验式的思维路径,也是其提高把握生态规律能力的时常鞭策自己、他人的告诫,在期盼更多了解外界事物,不断地经验式地重温、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库。

[1]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二《猿忌食肉》,第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董说:《西游补》第十回《万镜台行者重归,葛藟宫悟空自救》,第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二回《狄希陈诳语辱身,张茂实信嘲殴妇》,第802—803页,济南,齐鲁书社,1984。

[4]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迷本性将军游幻境,发慈心仙子下凡尘》,第678—6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魏文忠:《绣云阁》第五十一回《诛白蟒群妖助战,游南岳独自归乡》,第374—375页,沈阳,辽沈书社,1992。

[6]郭则沄:《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222—223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7]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五,第147—1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异文又见《太平广记》卷二百二十引述。

[8]《隋唐嘉话·朝野佥载》,第28—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沿袭》,第228—2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三十四《妖异部·应声虫》,第72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1]洪迈:《夷坚志》甲志卷十五,第1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王文濡编:《说库》上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影印)。

[13]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食忌》,第7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SeetheillustrationsinPaulBrooks’TheHouseofLife:,RachelatWork,Boston:Houghtonmifflin,1972。转引自王诺:《生态与心态——当代欧美文学研究》,第3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