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生态伦理思想的意义 > 参考文献(第8页)

参考文献(第8页)

272。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3。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74。董丛林:《晚清社会传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75。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76。张元卿、王振良主编:《津门论剑录——民国北派武侠小说作家作品研究文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77。张晓琼等主编:《满族——辽宁新宾县腰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78。王立、刘卫英:《〈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11。

279。王立、刘卫英:《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80。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81。顾颉刚:《〈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中华文史论丛》,1979(2)。

282。余谋昌:《生态观和生态学方法》,《生态学》,1982(10)。

283。许贤绪:《当代苏联生态文学》,《中国俄语教学》,1987(1)。

284。季羡林:《〈罗摩衍那〉在中国》,《中国比较文学》,1986(3)。

285。李向群:《明代烈女的自杀方式及其相关意识》,《未定稿》,1989(6)。

286。刘湘溶、李永青:《生态伦理学初探》,《求索》,1991(1)。

287。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

288。刘安武:《剖析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正法论》,《外国文学评论》,1998(2)。

289。钟仕伦:《论巴蜀树神崇拜》,《社会科学研究》,1998(4)。

290。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中国社会科学》,1999(5)。

291。张弘:《试论秦汉时期的林木种植与社会经济》,《济南大学学报》,1999(3)。

292。赵伯乐:《印度河文明消亡的现代启示》,《思想战线》,2000(1)。

293。[英]白亚仁:《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蒲松龄研究》,2000(1)。

294。魏露苓:《明清动植物谱录中的生物学知识》,《文献》,1999(4)。

295。李炳海:《散发着原始野气的自然生命力的喷射——中国早期文学的赤手斗虎博虎场景》,《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96。杨通进:《中西动物保护伦理比较论纲》,《道德与文明》,2000(4)。

297。覃新菊:《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98。韦清琦:《方兴未艾的绿色文学研究一一生态批评》,《外国文学》,2006(5)。

299。曹志红、王晓霞:《明清陕南移民开发状态下的人虎冲突》,《史林》,2008(5)。

300。刘文良:《生态影视的困惑与超越》,《光明日报》,2011-03-15,第14版。

301。方立天:《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文史哲》,2004(4)。

302。罗卫平:《国内生态美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湘潭大学学报》,2005(2)。

303。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辽宁大学学报》,2009(1)。

304。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当代文坛》,2009(4)。

305。朱圣钟:《四川凉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光明日报》,2012-03-0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