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企业动态能力的机会识别能力维度、整合重构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技术柔性能力维度会对利用式创新活动有积极显著影响外,我们也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机会识别能力维度、整合重构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技术柔性能力维度会对探索式创新活动有积极的显著影响,相关研究也探索了这一推论。如Castiaux(2007)认为成功的大公司可以凭借着自身的网络和利益相关者联系,这会促使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活动,可以同时开发与利用当前的知识,以及探索与发展新的知识。O'or(2008)提出重大创新是企业重要的一种增长和更新机制。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理论与创新理论出发考虑动态能力在企业中的系统性角色,认为动态能力是促进企业进行重大创新的触发器。Weber(2007)以创业型企业为例,研究发现风险投资资本的社会资本会显著促进创业型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活动,推动知识在企业内部的转移。
总之,我们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及其机会识别能力维度、整合重构能力维度、组织柔性能力维度、技术柔性能力维度对探索式创新活动有积极的显著影响。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企业动态能力(H2)及其机会识别能力维度(H2。1)、整合重构能力维度(H2。2)、组织柔性能力维度(H2。3)、技术柔性能力维度(H2。4)对探索式创新活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7。2。5双元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外部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必须通过开发与利用现有的能力,以及探索适应新环境的新能力,从而进行变革与更新(Floyd&Lane,2000)。March(1991)提出的利用和探索的观念给了从事组织和战略管理领域、创新领域以及创业领域研究的学者很大的启迪(Levinthal&March,1993;Vera&,2004;Danneels,2002;Shaaraman,2000)。许多文献都认为组织需要在各个部门中发展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如Auh和Menguc(2005)考察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竞争密度,以及由效率(Efficy)和效果(Effeess)两方面为组成要素的企业绩效等变量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先行者还是防守者,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进一步讲,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升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具体而言,利用式创新活动以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存量为基础,强调对现有技术能力和知识进行改进和完善,最终改进现有的产品设计、拓展现有的运营知识和技能、扩张和拓宽现有的产品线和产品组合、提升现有分销渠道的效率、改进现有促销手段的效果,为现有市场中的顾客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充裕的价值传递。相对于利用式创新活动,探索式创新活动是一种更大幅度的、剧烈式的创新行为,强调获取和创造全新的技术能力和知识,力求超越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存量及相应的知识基础,最终研发新技术来设计新产品、开辟新的细分市场、发展新的分销渠道、采用新的促销手段、为新市场中的顾客群体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综上所述,利用式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当前运营效率,增加当期绩效水平;探索式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的收益,以增强长期竞争能力以在市场上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由于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综合来看,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活动对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3:双元式创新(H3)及其利用式创新维度(H3。1)、探索式创新维度(H3。2)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有积极的显著影响。
假设4:双元式创新(H4)及其利用式创新维度(H4。1)、探索式创新维度(H4。2)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有积极的显著影响。
7。2。6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在理论分析中,我们发现动态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在不同时期内适应动态复杂变化的环境,通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来修正与改变原有的运营操作能力得以实现,其产出成果是资源和运营操作惯例的重新架构与组合,最终获得短期绩效的优秀表现和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了企业现有知识资源和管理的变革性转换。
我们上面章节中已经讨论到,利用式创新不断延伸现有的技术和知识以扩展现有产品和服务,探索式创新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Jansen,VanDenBosch&Volberda,2006)。这些都涉及现在有知识资源和管理的变革性转换,或者是渐进式的,或者是剧烈式的,是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结果。Dhaliwal(200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论断。通过对亚洲女性企业家的实地访谈研究,发现创业过程中企业必须不断识别环境中的机会,进而通过内部资源的调整来捕捉这个机会。内部资源的调整过程充满着多种形式的创新,其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激烈,或者平缓。同时,如果内部弥漫着创新氛围的组织会对组织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并且有利于企业整体的计划、实施和控制。Pavlou(2004)探讨了在环境变量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能力、动态能力、战略和环境匹配的一致性和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动态能力一方面可以直接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战略和环境匹配的一致性,最终提升信息技术企业的竞争优势。邱钊等(2008)基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进行质性研究,探讨了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式与探索式学习活动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活动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我们进一步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5(HS):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是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之间起中介效应。
7。2。7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
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的平衡效应是指如果企业在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之间分配匹配的情形下,会控制经营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绩效。相反,如果企业过分地偏重利用式创新活动和探索式创新活动中的一种,就会增加经营风险,削弱企业绩效(Levinthal&March1993,March1991)。具体而言,当企业过分注重利用式创新活动时,可能会陷入企业现有能力陈旧过时的风险。这个类型的企业可能会通过对现在市场和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利用赢得短期的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是短暂的与不持续的,因为当新的市场与技术变革到来的时候,企业会措手不及,没有新的能力与新的环境相匹配(Tushman&Anderson,1986)。在这种情况下,现存能力可能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sen&Overdorf,2000)和“核心刚性”的作用(Leonard-Barton,1992)会变得相对过时,会导致“能力陷阱”(Levinthal&March,1993),这些都会限制企业学习与更新的能力。
相反,由于新产品的搜寻、试验与研发是需要很多资金与人力的投入,当企业过分强调探索式创新活动时,企业可能会陷入得不到合适回报的风险。这个类型的企业如果主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会投入很多的资金与人力资源。如果只注重研究,而不注重对新产品市场营销和推广等配套支持活动的投入,可能会陷入“创新两难”的困境(sen&Raynor,2003),却为他人作嫁衣,让其他竞争者或者跟随者得利。Utterback(1994)也强调了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市场的时候,必须要关注企业的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财务投资能力,从而当新产品开发后就可以很快地进行市场化的推广,获得新产品开发的收益。
总而言之,March(1991)认为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是相互对照的两类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活动主要关注当下的情况,而探索式创新活动主要关注未来的发展,它们会互相竞争企业本身有限的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的相互平衡,把有限的资源对二者进行合理的分配。根据这样的逻辑,我们认为如果企业不能把资源在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企业就可能遭遇现有能力陈旧过时或者创新两难困境的危险。相反,如果企业能够在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之间进行有效的平衡,企业可以有效地避免经营风险,把握好当下与未来,获得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双丰收。Tushman和O'Reilly(1996)也认为能够同时追求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超额绩效。
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6。1(H6。1):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会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6。2(H6。2):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平衡效应会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7。2。8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
相反,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对企业的乘积效应认为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在本质上并不完全是相互竞争的。在这个方面,Gupta等(2006)认为企业的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可能发生在企业内部职能相互补充的领域,如技术研发职能更多的存在探索式创新活动,而市场营销职能更多的是利用式创新活动,由于各自目标是不同的,二者不需要时时刻刻相互竞争企业的同一资源。其他学者也有相似的观点,如Levinthal和March(1993)认为企业必须实施利用式创新活动以确保获得财务绩效提升,从而赢得短期生存。同时,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实施探索式创新活动以确保未来发展,最终获得长期竞争优势。Brow(1997)也注意到企业可以按照有计划、有节奏的步调在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之间转换,最大程度地发挥二者对企业的效用。最近,Burgelman和Grove(2007)通过对Intel的长期跟踪研究证实了这个观点。根据这些相关的研究,我们认为利用式创新活动与探索式创新活动可能是相互支持的。
首先,利用式创新活动会对探索式创新活动产生积极效果,主要是由于高程度的利用式创新活动经常能够改进企业探索新知识和发展新资源的效果,会促进新产品的发明和在新市场中的成功市场化。企业重复不间断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资源,管理层会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与资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管理层会在有计划和有控制的范围内发起重构现有知识与资源的活动,会促进探索式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Fleming2001,Kogut&Zander,1992)。如Burgelman(1994)以Intel为例,描述了Intel管理层如何通过依靠与存储芯片相关的能力和运营知识,以及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从而识别和抓住早期出现的机会,在微处理器行业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相似的,企业对利用式创新流程的精通会有利于对外部新知识与资源的有效吸收,这种吸收能力能够促进组织变革与更新,也可以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成功商业化(&Levinthal199e2002)。
其次,企业对探索式创新流程的精通能够促进对现有产品和市场营销策略的进一步成功改善,成功地研发一个产品或者技术能提升同一个公司其他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例如,苹果电脑公司的iPod产品的成功使苹果电脑公司Apple品牌拥有了新的活力,也对其传统的硬件和软件业务产生了正面的积极影响。此外,成功的探索式创新活动能够促进利用式创新活动规模效应的产生。当企业通过探索式创新活动内部化许多外部的知识与资源的时候,有效的利用式创新活动能够出现规模效应。例如,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公司探索新业务的活动给现有的和新的客户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包裹与物流服务,产生了规模效应。
总之,我们认为组织的知识和惯例在利用式创新活动和探索式创新活动之间产生杠杆效应,利用式创新活动和探索式创新活动能够互为补充,从而提升企业绩效。因此,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7。1(H7。1):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会对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7。2(H7。2):利用式创新与探索式创新的乘积效应会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