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动态企业理论 > 2 3 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第2页)

2 3 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第2页)

协同进化的理论表明这四种因素在动态能力的建立与演化过程中是同时发生并相互作用的:企业通过一种交织着认知性过程和行为性过程的方法,并通过学习如何将知识进行说明与编码而学会创造或者是调整自己的惯例,而且经营性惯例为学习性惯例提供了支持,而学习性惯例则反馈、改变着经营性惯例,基于知识尤其是知识的说明与编码的这两种活动及它们之间的交流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动态能力。在结合组织知识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产生、演变过程:变异(环境刺激)-内部选择(内部反应:改进现有惯例,或者建立新惯例)-传播(在企业内部推广新的或改进后的惯例)-保持环境刺激(重复运用,转化为缄默知识)。

2。3。4企业动态能力的技术研究视角

动态能力的技术视角认为动态能力的作用过程就是企业重新形成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有关自身业务技术知识演变中挑选出部分与自身现有知识基础关联的技术知识并执行这种相互关联,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Ianisti&Clark,1990)。

从技术角度而言,动态能力的作用机制导致了企业现有技术能力不断演化。能力的动态性是由技术决定的,即在一定的技术范式背景下动态演化。er(1982)提出了“自然轨道”(NaturalTrajectories)旨在刻画技术发展的某些特征,如规模经济的寻求和安排,生产制造工序的不断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等。Dosi(1982)发展了自然轨道的思想,提出了技术轨道,最后引申出技术范式的概念和思想,用以指解决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就本质而言,技术范式是一定的新技术体系的规范化,在不断模式化的同时形成企业的动态能力,对企业提出新的创新思路、为新的创新提供技术基础与前提,以此作为平台,诱发、促进和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体现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近年来,damar,Phaal和Probert(2009)进一步提出动态能力孕育于技术管理活动中,并且技术管理的动态过程强调了对现有技术能力的发展和不断利用,这正是动态能力作为高层次能力的本质。他们认为动态能力主要关注企业配置资源从而创新的方式,即如何创造与部署现有资源以及如何获取新的能力。在总结Gregory(1995)和Rush等(2007)观点的基础上,damar,Phaal和Probert(2009)认为蕴含动态能力的技术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技术识别活动。包括搜寻、评估审核、数据和情报搜集流程。这些活动不仅识别对企业有利的技术,而且包括市场的变化趋势。②技术选择活动。其是一个包含有效评估的决策过程,从而使技术和商业战略有效匹配。③被选择技术的获取。可以通过外部购并与合作或者内部新产品开发来实现。④现有技术的开发与利用。⑤保护嵌套在产品开发和制造流程中的知识。⑥对以往技术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学习。

2。3。5企业动态能力的学习研究视角

动态能力的学习研究视角认为学习机制在动态能力演化与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企业创始人和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学习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识别环境中不易察觉的机会(Ambrosini&Bowman,2009)。基于中国企业的背景,贺小刚等(2006)认为动态能力强调的是学习、应对市场的变化,强调能力的动态性、系统性和结构性。

动态能力学习研究视角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INSEAD商学院战略学教授莫里齐奥·佐罗(MaurizioZollo)。Zollo和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持续稳定的集体学习行为模式,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企业系统地形成和改善运营操作惯例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三个相关的学习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学习机制是隐性经验的积累过程、知识外在化和知识编码活动,其中后两者是学习的认知行为,经由它们企业形成动态能力。通过把隐性知识外在化并把它们转化成编码工具(如蓝图、文件等)的活动,企业对新的、变化了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进而形成对现有惯例的适应性调整或形成企业需要更多根本性变革的认知。当企业通过知识转换和编码过程对新思维进行选择的同时,更多知识也在产生着变异,变异过程嵌套了动态能力的形成。

以往认为动态能力来自于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强调了过去的经验可以导致独特的流程,但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路径依赖则更多地被描述为一个学习机制,其主要来自于心理的契约。其中,学习机制引导着动态能力的形成。

重复的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机制对于动态能力是有裨益的。实践帮助人更加有效地理解流程从而更好地发挥惯例的作用。这些经验的效能已经反映在许多实证研究里,如制造业中的学习曲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似的,Zollo和Singh(1998)对银行并购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些机制的作用。他们发现整合、相关的和并购之经验会促进竞争绩效的提高。特别的,关于同类合并之重复实践是和隐性及显性知识连在一起的,这会提高绩效的作用。

除了重复的实践会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嵌套进技术和正式程序的经验也会帮助新惯例的建立。例如,Kale,Dyer和Singh(2002)在对跨行业的联盟的研究中发现,相比起那些没有成功经验的企业,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会更加易于成功。这表明以往的联盟功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正式机制,从而促使构建联盟关键技能在企业中传播、嵌套和共享以及内部化。

动态能力的进化也受企业经历事件发生的频率是有关系的。如果事情发生得太多,那么经理就无暇顾及,就无法把这些经历转换成学习。相似的,如果事情发生的太少,那么经理就会忘记过去的经历,从而导致很少的经验累积。例如,太频繁的发生合并事件会使得经理没有能力吸收合并带给企业的经验。他们需要时间来加固学习。然而,当很少的经历发生时,经理们又不能得到足够多的训练机会。

虽然说如上所述的基本的学习机制构成了动态能力进化的基础,进化是否顺利也取决于市场机制的类型。在适度动态的环境里,不同情形下的经验是紧密的,对于塑造动态能力是特别有效的。通常的,当小的变异被经理们总结出来,并把其延伸到相关的新的形势下之时,这会帮助经理们增强公司的能力。结果是十分有效的,会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以及拓宽增长的机会。

例如,Halebliaein(1999)对449家的并购案例做过研究之后,分析了合并经历和合并绩效的关系。通过运用学习理论的学习框架,作者发现有相关经验的经理能够辨别出过去并购案例和当下的异同处,从而应用其具有独特方式的合并技能实现超级绩效。相反的,具有中等经验的经理有着低等的合并能力。当管理者既加强了现存的知识,并且又延伸当前的经验于新的合并事例之时,经理们会创造高级绩效。

相反,在高度变化的市场里,进化的更主要的方面在于选择,而不是变异。变异易于在这种市场中发生,相反,选择是困难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过去的哪个经验更适合现存的事件。在过去的许多经验里,哪一个应该整合进当前的惯例里,哪一个应该被忘记,这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我们一般化的太经常了,以至于把能力和异质性事件太经常地联系在一起。

最后,动态能力的实施顺序也是随着发生的。那就是说,动态能力经常是简单能力和相关惯例的联合,因此一些可能是另外一些的基础,那么发生的先后次序也就确定了。Brow(1997)把这些界定为顺序发生的属性。在他们对计算机产业中六个企业多元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里,他们发现多元产品研发需要三种简单能力的联合:单一产品研发、从单一产品研发到对下一个产品的探测和联系不同的惯例之能力。管理者建造研发新产品之能力的过程中,不得不按照这样的次序,因为谁先谁后是有一定次序的。单一产品研发技能需要首先建立,从而为将来产品研发建立一个平台,最后建立跟上时代节奏的技能从而连接现在和将来的产品开发。相似的,在Kim(1998)的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能力学习的次序,从简单的到可以预见的关于制造流程创造的流程,然后是在产品设计过程的灵感设计。因此,有效的实施需要同时知道元素(例如能力的共性)和方案(如实施的次序)。

2。3。6企业动态能力的综合研究框架

通过对企业动态能力以上五种研究视角的叙述,可以看出整合研究视角最能反应动态能力复杂性、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矛盾性的特征,而流程研究视角、知识演变研究视角、技术研究视角和学习研究视角的相应观点可以为基于整合研究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拓展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补充。下面将从基本分析单元、构成要素和内在运作机理三个方面构建动态能力的综合研究框架。

1。基本分析单元

动态能力理论的整合视角、知识演变视角和学习视角都继承了演化经济学把惯例(Routine)作为基本分析单元的传统,这就为动态能力达到可以操作化与实施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整合视角认为企业改变能力的惯例是动态能力的源泉;知识演变视角认为动态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组织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说明以及知识编码四种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具体通过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环境刺激四个过程得以实现;学习学派也特别认为惯例演化过程是动态能力演化与提升的源泉。因此动态能力整合分析研究分析框架以惯例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元。

2。基本构成要素

整合视角认为动态能力是由整合能力、协调能力和重构能力三个部分组成;知识演变视角认为知识形成与演化的动态过程就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只是把经营性惯例和学习性惯例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并没有提及动态能力基本结构问题;技术视角明确提出企业动态技术能力就是动态能力,从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两个方面对动态能力进行了阐释;学习视角和知识演变视角一样,也没有提及动态能力的基本结构,只是强调动态能力是一种持续稳定的集体学习行为模式,不断响应环境变化。综合以上视角,可以发现动态能力是一种适应机制,基本构成要素涉及三个部分:通过响应环境变化的学习实现对机会的识别与捕捉,也就是机会识别能力,这是动态能力的前提;通过在技术和组织结构两方面的柔性适应能力实现企业产品服务的更新化,也就是技术柔性能力和组织柔性能力,这是动态能力的基础;通过整合、协调与重构能力实现运营操作能力的改变,也就是整合重构能力,这是动态能力的实现手段。

3。内在运作机理

整合视角认为以质量声誉、企业特定人力资本、代理商忠诚、研发能力和品牌忠诚等战略性资产为基础的动态能力包含大量的隐性缄默知识,是通过一段时期内所选定时间路径的资产流量(Flows)所积累起来的战略资产存量(Stocks),很难从公开市场上获得,必须由企业通过连贯性投资“建设”(Build)出来,是有价值的(Valuable)、稀缺的(Rare)、不能完全模仿的(Inimitable)和难以替代的(Non-substitutable);知识演变视角和学习视角认为以重复实践、知识编码化和试错等学习机制通过知识的形成、重构与演变引导着动态能力的演化,同时构成了路径依赖的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运营操作能力进行修正。因此可以发现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学习代理人会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传递给企业中的其他员工,使个人层面的学习成果迅速扩散到组织层面,促成新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生成,从而使新的惯例萌芽在企业内部经历变异、内部选择、复制及制度化四阶段循环,进而促成改变企业能力的特定惯例和做事原则产生,并使之制度化和惯例化,于是企业所具备的动态能力就不断持续改变企业原有的旧的知识,并发展创造新的知识,最终在企业内部建造出由无数个竞争优势组成的持续竞争优势(如图2-2所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成变异阶段

在外界刺激(竞争者主动出击、行业标准变化等因素)与企业现有惯例内部产生信息的作用下,企业能力形式必须从一个状态跃迁到另一个状态。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强势的支持,那么新出现的惯例萌芽将枯萎;相反,如果企业高管团队支持,企业家以一种“英雄强势”的姿态支持这种未知结果的惯例萌芽,让这种处于萌芽状态并部分以隐性形式存在的新想法生长,则会使这种新产生的用新方法来解决老问题或应对新挑战的惯例萌芽生长壮大。

图2-2企业动态能力的内在运作机理

(2)内部选择阶段

当新惯例萌芽在企业内部生长时,在变异阶段所产生的想法面临着内部选择的压力。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权力斗争的现象。因此企业家必须通过明晰认知的复杂性和减少问题的范围以及通过提供澄清行为模式和结果之间的模糊关系,从而使得新惯例的形成甚至创新的出现更加容易,最终使内部选择有利于新惯例的形成,推动企业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跃迁。

(3)复制阶段

当新的惯例在企业内部实施后被证明是符合当时状态的最佳实践后,就需要通过复制活动使新惯例传播到各个部门。这个传播过程使源于演化生物学的“变异-选择-保持”三阶段演化模型相对新的补充。企业家可以使复制在不同的空间情景中同时作用,从而激活内部选择过程将新的惯例传播到企业的各个部分。然而企业家通过复制活动不是简单地将新惯例传播到各个部门,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典型的学习过程,通过复制过程传播惯例同样能够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信息能够提供惯例在新的循环阶段所需要的变异条件。因此,企业家通过学习经验在不同情景中复制惯例和利用新的方法积累经验,企业能够同时达到多个目标,同时企业也完成了自适应过程,在下一次新的惯例演化开始前更新了需要遵循的程序,从而激发了新的惯例循环的开始。

(4)制度化阶段

当惯例在企业内部传播、复制以及重复性运用之后,企业家通过尝试五种学习模式,经历了四个层次的跃迁,必然会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信息评价、分类、分析处理,从而使新的惯例制度化以及为创建下一个新的惯例创造条件。在企业家的推动下,惯性知识积累形成一种习惯后,就会产生创造新惯例萌芽的路径依赖性,那么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就形成了创造新惯例的惯例,同时,企业的旧知识变异为新知识或者在企业内部创造了适应新环境的新知识。

因此,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能力整合系统,其最基本的分析单元是企业中存在的惯例,由响应环境变化的机会识别能力、实现企业产品(服务)更新的柔性能力和实现运营操作能力改变的整合、协调与重构能力相互作用,通过重复实践、知识编码化和试错等学习机制促进知识的形成、重构与演变,最终使企业所拥有资源和能力与外界环境动态相机匹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动态能力在发展技术和市场能力的同时推动了企业产品活动的提升,最终结果表现为企业通过发展与培育动态能力创造长期竞争优势(Marsh&Sto,2007)。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