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企业动态能力举例说明 > 9 2 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第1页)

9 2 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第1页)

9。2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企业所处市场和行业环境日趋复杂、动态与不确定性,企业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在稳态环境中建立的优势被不断侵蚀,在以往市场环境中形成的静态均衡不断被打破,为此,企业迫切需要重构适合动态变化市场的能力体系。现有研究把这种能力体系称为动态能力,它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修正运营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动态复杂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Teeceetal。1994,1997,2007;Zahraetal。,2006)。

现有动态能力研究主要涵盖能力构建动因、内涵、要素与架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与形成机制等,试图来诠释动态能力发展和内在提升机制(Ianisti&Clark,1990;Collis,1994;Griffith&Harvey,2e,2002;Zollo&Winter,1999,2002;Lawson&Samson,2001)。但正如Zahra(2006)等学者所批评的,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可靠的实证性研究和测量手段,并且对于组织文化和创业精神等要素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没有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等都还没有深入研究。同时,我们注意到,公司创业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呈迅猛发展之势(Burgelman,1983;Miller,1983;&Slevin,1989,1991;Lumpkin&Dess,1996;Zahra,1999)。由于动态能力是组织动态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能力,所以蕴含在企业内部的以创新性、超前行动性与风险承担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家精神导向对企业动态能力建设与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awson&Samson,2001)。Teece(2007)也认为具备高动态能力的企业是创业性的。此外,Zahra等(1999)认为创业精神会促进知识流动、传播与扩散,进而推动组织学习,最终促进组织能力的发展。Tsoukas和Mylonopoulos(2003)也认为知识与学习在动态能力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对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三者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剖析,为下面章节的企业家精神导向下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构筑企业动态能力的过程实现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9。2。1模型的总体构思

早在20世纪60年代,Penrose(1959)的企业增长理论就强调了内部资源、跨企业间学习以及企业内外部环境动态交互作用对企业动态适应复杂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必须要培养和提升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Teeceetal。,1997),其通过作用于企业的运营操作能力间接提高企业绩效(Zahraetal。,2006)。为了解释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过程,Teece等(1994,1997,2007);Eisenhardt和Martin(2000);Helfat和Peteraf(2003);Zahra等(2006)等分别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流程与惯例、组织学习以及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动态能力内涵以及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Cepeda和Vera(2007)探讨了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使动态能力更好作用于运营操作能力;Tsoukas和Mylonopoulos(2003)认为组织是一个知识系统,并且研究了知识、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关系,提出在组织中通过学习创造新的知识并且把创造的新知识传递到组织层面制度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努力通过提升企业家精神导向来发展动态能力。如Jantunen等(2005)通过对217家制造型企业和服务性组织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分析了企业家精神导向、动态能力与国际化绩效的关系,发现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的国际化绩效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企业家精神导向和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为此,企业必须更加深入地理解企业家精神导向和组织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构建动态能力的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据此,结合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有关文献研究,设定各变量及其衡量指标,提出相应假设,从而构建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的基本关系模型(见图9-1)。

图9-1企业家精神导向、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基本关系模型

9。2。2变量描述

1。企业家精神导向

企业家精神导向来源于战略管理领域内学者对战略决策模式的研究,其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战略选择的理论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分析,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战略选择行为,进而有效地实施对新市场的进入行为。企业家精神导向不但是描述企业从事于追逐新事业、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而且也提供了一个分析企业整体精神氛围的有用框架。因此,企业家精神导向可以存在于各种组织,强调的是在现有组织基础上通过学习进行创新。

由于该理论的巨大发展前景,许多学者对公司创业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Burgelman(1983)认为公司创业是企业借助新资源组合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通过内部进行的新资源组合来拓展公司竞争领域和发掘相应机会;Miller(1983a)对创业领域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并把创业研究从个体层面扩展到组织层面,认为企业家精神导向型企业会积极开展产品或过程创新,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敏锐察觉环境的变化,并采取超前性行动来对付竞争对手;Spann(1988)等人把公司创业视为公司内部各单位在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采用新技术方面所展现的能力;Morris(1998)构建了一个创业程度和创业频度的两维度模型,借以分析大公司的不同创业行为,引入了创业强度的概念。张玉利等(2003)认为公司创业精神突出表现在:一是由组织而非个人表现出来的创业家特征;二是这些特征转化为企业绩效是依靠组织而非个人的力量。Zahra(1999)认为公司创业是指在现有公司内创造新事业,以改进组织获利能力和提高公司竞争地位或者从战略管理角度更新现有企业的过程。Dess(2003)则认为公司创业是公司借助内部创新或合资合作在现有组织基础上产生新业务的文化导向,企业家精神导向不同维度之间并非是同方向变动。Lumpkin和Dess(1996)认为企业家精神导向由公司层面流程、实践以及决策类型组成,可以从自主性、创新性、风险承担程度、超前认知与行动及竞争积极性等维度来测量。和Slevin(1989)调查了创业型企业在敌对的和温和环境下的绩效表现,在其对161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那些具有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超前行动行为特征的企业被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导向型企业。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和Slevin(1991)则构建了一个组织内实施创业精神的模型,说明了创业行为可以影响组织愿景、组织目标、组织运营和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可以从创新性、风险承担性与超前行动性三个维度来表征企业家精神导向,这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Naman&Slevin,1993;Zahra&,1995;,Green&Slevin,2005;Wiklund&Shepherd,2005),本研究也采用了这种做法。

(1)创新性

创新是指公司创造新产品或者改进现有产品以满足顾客目前和未来的需求的做法,包括发展或强化产品与服务以及使用新技术或新管理技能(Knight,1997)。创新性表现在新构想的产生、研发活动的活跃以及新产品的推出上,反映了企业追求新机会的重要倾向(Lumpkin&Dess,1996)。Porter(1985)也认为,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使企业在产业内别具一格,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而取得产品溢价。Drucker(1993)更认为创新是创业家的特殊工具,他们借助系统化、有目的的创新,改变了资源的产出价值,创造出新的消费者需求。产品或服务创新在引入阶段所遭遇的竞争程度较低,领先者可以独享高额利润,直到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出现新的替代品。从此,市场开始进入成熟、衰退阶段,利润也随之下降。因此,企业的持续利润只能来源于不断的创新。

(2)风险承担性

风险承担性是指企业愿意在结果极不确定的情况下开展商业活动的承诺意愿(Miller&Friesen,1983)。从财务的观点看,风险与报酬总是对应的,高报酬意味着高风险,因此创业型企业往往采用财务杠杆或投入大量资产的方式来获取高回报。Drucker(1993)认为,创业并不一定代表高风险,成功的创业家总会设法界定需承担的风险,然后尽量降低风险。虽然仍可能存在失败风险,但即使是中等成功,其报酬也足以抵消风险。

(3)超前行动行为特征

超前行动行为特征是指企业直接向竞争对手发起挑战或是采取非传统竞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倾向,也就是和Slevin(1991)所主张的“毁灭性打击竞争者”,而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具有强烈进取性的企业为了打败竞争对手,经常采取大胆的行动,不惜牺牲部分利润来实现雄心勃勃的市场占有计划,或在营销、质量、物流和生产等方面主动与竞争对手进行较量。

在中国独特文化与特征背景下,企业家精神导向的创新性维度与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三个维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组合。可以解释为在市场状况发展不平衡并呈现异常复杂、多样化的中国独特文化与特征背景下,企业家精神导向会体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在那些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比如服装产业、传统家用电器业等,唯有通过超前行动进行创新,比竞争对手推出更为新颖的产品,或是提升技术规格,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并且如果企业一直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现有产品的改造以及强调产品创新、技术领先和研发,那么会存在能力惯性作用从而经常采取竞争性的态度并且将新产品、新的管理技能和操作技术作为竞争首选手段。反之,即使不完全靠最新的产品、最高端的技术创新,而只要能善于发现、探索与开发市场机会,利用已有的成熟产品与技术,敢于冒险,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也存在着极大的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总体处于空白,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思维,束缚人们创业的主要是不敢试与不敢闯的意识,那些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者反而容易成功。随着竞争日益趋同化和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创新与超前行动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Morris和Kuratko(2001)的研究也说明企业家精神导向各维度间不同形式的组合都是可能的。既定创业事件(新产品、服务或流程)所需要的创新性有高有低、风险也或高或低,并需要相当大或相对较少的超前行动性。张玉利等(2006)的研究也支持了本研究结果。所以,企业家精神导向是一个企业根据实际环境匹配平衡的过程,根据环境需要权变匹配。

2。组织学习

Argyris和S(1978)以组织成员为研究焦点,将组织学习定义为组织成员侦测错误及异常,并借此重塑组织行动加以修正的过程。Fiol和Lyles(1985)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在过去经验与活动基础上开发或者发展相应能力和知识并将这些能力和知识应用在此后的行动中,以期提高该组织的竞争能力和绩效。自组织学习的概念为研究者所重视之后,学者们对组织学习的过程和机理有大量探索,如Huber(1991)具体从“知识”的角度划分组织学习流程,认为组织学习有四个阶段:获取知识、分配知识、理解知识和组织记忆;Bontis(1998)认为知识是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代表全部知识产生过程的组合,包括知识产生、精练、促进和扩散四个阶段。等(1999)研究了学习系统内五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排列各层次的学习后得出战略学习评价图,包含三个学习存量(个体层学习、群体层学习和组织层学习)和两个学习流量(前馈层学习和反馈层学习),组织学习是企业学习存量和流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总结现有研究,可以认为组织学习过程,是个人拥有知识、能力和技能,通过与集体互动和交流沉积在组织记忆中,并依赖组织自身信息机制得以储存、传播、开发,完成组织对知识的创造、扩散、应用与再创造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组织内部全员参与的动态过程,包括个人、团队、组织、前馈与反馈五个层次,最终实现组织知识更新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