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企业动态能力论企业家的创新视角是什么 > 8 4 研究结果02(第2页)

8 4 研究结果02(第2页)

表8-25基于公司规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用LSD(Least-SignifitDiffere检验多重比较结果分析表明(见表8-26),公司规模为101~500人企业的动态能力会明显小于公司规模为50人及以下、501~1000人、1001人及以上的企业。在本研究中,我们可以把公司规模为101~500人企业的看作中等规模的企业,同时把公司规模为50人及以下看作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公司规模为501~1000人、1001人及以上的企业看作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那么可以得出中等规模企业的动态能力会明显小于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与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这也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表8-26基于公司规模的多重比较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5。基于公司产业类型的方差分析

本研究的产业类型设置主要参考丁岳枫(2006),包括高科技产业、传统制造业、建筑房产、商贸服务和其他类别共5类,基于公司产业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27。结果显示:观察变量在各组的总体方差不满足齐次性检验标准,不具有方差齐性(方差齐性假设的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同时,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他们各自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总体方差并无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490,大于0。05)。

表8-27基于公司产业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6。基于公司战略类型的方差分析

本研究的公司战略类型主要分为探索型策略、防御型策略、分析型策略以及反应型策略。基于公司战略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8-28。从表8-28可以看出,观察变量在各组的总体方差满足齐次性检验标准,具有方差齐性(方差齐次性假设的显著性概率大于0。05),并且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企业动态能力的总体方差在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076,小于0。1)。由于企业动态能力在各组的总体方差满足齐次性检验标准,具有方差齐性,所以进行多重比较应采用LSD(Least-SignifitDiffere检验结果。

表8-28基于公司战略类型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用LSD(Least-SignifitDiffere检验多重比较结果分析表明(见表8-29),公司战略类型为分析型策略企业的动态能力显著比实施防御型策略的企业好。这也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表8-29基于公司战略类型的多重比较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5。

7。方差分析的总结

在本部分中,我们进行了基于公司经营所在地、公司性质、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公司产业类型和公司战略类型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一些控制变量确实对样本企业的动态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情况归纳在表8-30。从表8-30可以看出:在检验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时,需要考虑的控制变量包括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

表8-30基于控制变量的方差分析的总结

接下来我们构建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考虑企业家个人层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层次、外部环境层次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在构建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因素模型时,我们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SquareEstimation,OLSE)进行实证分析。

8。4。5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构思模型中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所有潜变量及其因素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相关关系是指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确定这两类现象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我们对本部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由信度和效度分析可以得知本研究样本中各变量的信度、收敛效度及区别效度均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故以单一衡量指标取代多重衡量指标应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企业家个人层次影响因素、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影响因素、组织层次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层次影响因素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动态能力的衡量模式上,以第一级各因素的衡量题项得分的均值作为该因素的值,再由第一级因素作为第二级变量的多重衡量指标,以有效缩减衡量指标的数目。各测量量表各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及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如表8-31所示。

8。4。6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模型的检验:直接效应

相关分析可以说明各个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度与方向,回归分析则可进一步指明关系的方向,可以说明各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马庆国,2002)。本部分我们构建企业动态能力多层次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考虑企业家个人层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层次、外部环境层次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机制。具体而言,本部分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SquareEstimation,OLSE)进行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实证探讨与分析企业家个人层次(创新性维度、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共享愿景与社会整合维度、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组织层次(资源存量维度与战略联盟维度)、外部环境层次(市场的动**程度维度、竞争强度维度、技术的动**程度维度、政府政策的动**程度维度)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

表8-3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注:相关系数为pearson系数。**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验。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会影响到企业家个人层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层次、外部环境层次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因此,对本部分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然后实证分析企业家个人层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层次、外部环境层次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

在理论综述和文献梳理部分,我们假设企业家个人层次、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组织层次、外部环境层次等不同层次影响因素会对企业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前面的相关性分析我们看到,除企业家个人层次的创新性维度外,企业家个人层次的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的共享愿景与社会整合维度以及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与战略联盟维度、外部环境层次的市场动**程度维度、竞争强度维度、技术动**程度维度、政府政策动**程度都和企业动态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为了验证理论分析部分提出的假设,我们建立五个模型来比较变量间的作用及其变化。

模型一:只放入控制变量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先考虑控制变量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作用。其回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DC=β0+β1·AGE+β2·SIZE+β3·STRATEGY1+β4·STRATEGY2+β5·STRATEGY3+ε

模型二:放入控制变量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以及企业家个人层次的创新性维度、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考虑控制变量和企业家个人层次影响因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作用。其回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DC=β0+β1·AGE+β2·SIZE+β3·STRATEGY1+β4·STRATEGY2+β5·STRATEGY3+β6·INNOVATIVENESS+β7·PROAESS+β8·RISKTAKING+ε

模型三:放入控制变量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企业家个人层次的创新性维度、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以及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的共享愿景与社会整合维度和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考虑控制变量,企业家个人层次影响因素和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作用。其回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DC=β0+β1·AGE+β2·SIZE+β3·STRATEGY1+β4·STRATEGY2+β5·STRATEGY3+β6·INNOVATIVENESS+β7·PROAESS+β8·RISKTAKING+β9·SVSI+β10·CRS+ε

模型四:放入控制变量公司年龄、公司规模和公司战略类型,企业家个人层次的创新性维度、超前行动性维度和风险承担性维度,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层次的共享愿景与社会整合维度和权变薪酬奖励体系维度,以及企业组织层次的资源存量维度和战略联盟维度,考虑控制变量、企业家个人层次影响因素、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以及组织层次因素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直接作用。其回归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DC=β0+β1·AGE+β2·SIZE+β3·STRATEGY1+β4·STRATEGY2+β5·STRATEGY3+β6·INNOVATIVENESS+β7·PROAESS+β8·RISKTAKING+β9·SVSI+β10·CRS+β11·RS+β12·SA+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