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科学博物馆里能看到什么 > 第八章 看与学 儿童在互动展品前的行为(第2页)

第八章 看与学 儿童在互动展品前的行为(第2页)

在最初的五到八分钟里,孩子们的注意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如何操纵传送装置、拣选装置及升降装置上。他们很快发现拣选装置上的那些桶是用来收集球的,但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把这些桶里面收集的球清空的机制究竟是什么。一个叫约瑟夫(所有人名均为化名)的孩子开始操作拣选装置,但他的目的却是为了确保拣选装置上面所有的桶都能够装满球。一个桶里面装满了球之后并不能自动清空,因此约瑟夫成功地让两个桶里面装满了球。他让别的孩子找来更多的球,让他的伙伴默文负责操作传送装置2,他们把球放到传送装置2上面,然后摇动曲柄,从而让这些球都落到拣选装置上的桶里。奈杰尔也加入了进来,不断从存放球的储物箱里把球拿出来放到传送装置2上。不一会工夫,储物箱里就没多少球了。有的孩子偶尔会从还没有被装满的桶里拿出一个球放到传送装置1上。这些孩子似乎并不情愿从那些已经被装满了的桶里取出球来,而是耐心地等着拣选装置旋转,希望有些球可以从拣选装置里漏下去,然后落到储物箱里。最终,有几个孩子开始敲打拣选装置上这些桶的边,而另外一些孩子则把球往顶部堆,希望可以清除阻塞这些桶的球,使球能落下去。

与此同时,另外一组孩子在储物箱和传送装置1附近,他们发现当有很多球被放在传送装置1上时,就会发生混乱,使升降装置无法操作。操作装置的孩子必须以一个恰当的速度摇动曲柄,只有这样才能让球从传送装置1上落到升降装置的铲里面,然后才能通过升降装置把它们往上运,否则的话,球就会掉到地上——这种情形时有发生。有几个孩子没办法对展品的各个部件进行操作,因为几个曲柄都已经有人在摇了。最小的男孩叫雅各布,他自己一个人待着,大多数情况下都在旁观。他很好奇,由于年龄小,他可以轻易地跪在地上,从分拣装置的下面往上看,结果发现分拣装置上有一些孔洞,在台面旋转时,桶里的球可以从这些孔洞漏下来。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不断搅动桶里面的球,让它们漏下去。

绝大多数孩子都不太明白如何有效地操作螺旋装置,因为它是被密封在一段长管子里面的,孩子们在转动螺旋装置的方向盘时看不到这个装置下端的那个视窗(图8-1)里面的情况。结果,操作螺旋装置的孩子不懂得怎样去操作它。除非一个孩子转动方向盘,一个孩子进行观察,否则他们不可能看到当把方向盘往正确的方向转动时螺旋装置里面的叶片是怎样把球旋上去的。开始的时候,有几个孩子把螺旋装置的方向盘一会往左转,一会往右转,因为方向盘上的转向指示已经模糊不清了。孩子们随机地转动方向盘,有的孩子能让球从滑道落下去,那么就算他成功了,但也有另外一些孩子让球在螺旋装置的底端被挤扁了。很少有孩子明白球是需要通过一段管道才能从升降装置上被传送到螺旋装置上去的,也很少有孩子能够明白螺旋装置的方向盘必须要向正确的方向转动。后来,有些孩子意识到,只有向一个方向转动才能让螺旋装置正确启动,这样他们就可以告诉其他孩子,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转动方向盘。

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件展品的不同部件之间存在着一种前后相继的序列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序列关系的存在,球才能从一个部件传到下一个部件上。尽管在很多时候这件展品的所有部件都是由孩子们来操作的,但当这些孩子们聚在一起,相互合作来操作展品的所有五个部件,以让球在这个系统中移动时,由这些孩子构成的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反而孩子们更倾向于操作展品中的某两个部件,如传送装置2和拣选装置,或者是传送装置1和升降装置,或者仅仅只是操作螺旋装置这一个部件,而且对这些部件的操作都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球都堆在拣选装置上的桶里,而当这些桶清空时,球被放在了传送装置2上,而不是传送装置1上。再后来,他们发现把球放在传送装置1上更合适,因为这样可以通过用手摇曲柄让球传到升降装置上,然后再让球从升降装置上通过管道落到螺旋装置里。到这里的时候,他们就卡住了,一直到有一个孩子发现得往正确的方向转动螺旋装置的方向盘,才能把球一直往上旋,直到它通过滑道落到传送装置2上为止。

对孩子们个体活动的描述

在这22分钟的录像中,所有这12名孩子并不是自始至终都一直出现在画面里的。有些孩子只出现了几分钟,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在展品身上花了大量时间。他们知道在观看木偶表演之前自己有45分钟的时间,因此就跑去看别的展品了。为了对这些孩子的个体行为进行描述,我们建构了一个活动层级模型,用这个模型按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分类,看他们在这个展品的每一个不同部件上都有哪些活动。这个等级模型是从零级开始的,当孩子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部件时,他的活动便被归类为零级,最高级是四级,当孩子表现出对这个部件具有充分地理解与认识,能够确保其功能有效发挥时,他的活动便被归类为四级。表8。1以传送装置为例,展示了一个一般性的活动层级分类框架,并对各种不同层级的活动进行了描述。另外,我们还对孩子们在升降装置、螺旋装置、拣选装置等展品的其他各个不同部件上的活动进行了归类,并对每一个部件上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不同层级进行了描述。

表8。1“米瑅的采石场”展品传送装置上活动的层级

我们以两种方式对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做了报告。第一种方式如表8。2和表8。3所示,表8。2报告的是这12个孩子每个人花在这件展品的每一个部件上的时间的百分比,表8。3呈现的则是孩子们在每一个层级的活动上投入的总体时间。这两个表格表明孩子们花在展品上的时间非常不一样,从3分钟左右到20分钟以上,另外他们相互之间在时间是如何支配的这方面也非常不一样。

表8。2孩子们在“米瑅的采石场”的各个不同部件上投入的时间

表8。2最后一行展现的是孩子们花在展品的每一个部件上的平均时间,数据显示最吸引孩子们的是传送装置2以及拣选装置,他们在这两个部件上花费的平均时间分别为总时间的27%和28%。表8。2表明孩子们投入时间最少的部件是盛装球的储物箱以及螺旋装置,投入的时间平均比例均为6%,另外他们在连接拣选装置与储物箱的这段斜面上投入的时间平均比例为7%。孩子们放在储物箱与斜面上的注意力很少,但整个系统要想运转起来,是需要对螺旋装置进行操作的。可是,孩子们在螺旋装置上投入的时间受到了设计方面的影响,因为一次只有一个孩子能够转动螺旋装置的方向盘。这一点与传送装置、升降装置以及拣选装置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装置面前,很多孩子都凑成一堆,相互分享自己操纵曲柄让球移动的经验。

表8。3展现了孩子们与“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进行互动的平均时间,也就是说,孩子们花在对这件展品的各不同部件进行观察、操纵、操作与管理上面的平均时间是13分33秒,最短的时间是3分33秒(马尔科姆),最长的时间是21分35秒(奈杰尔)。平均来看,他们花在对这些部件进行观察以及看其他孩子怎么做上的时间为4分钟左右,花在对这些部件进行操纵或操作上的平均时间约为3分28秒,花在对这些不同的部件进行管理上的平均时间为2分钟左右。有一些孩子只是站在其他人的后面看别人操作这些不同的部件。有一些孩子摆弄了这件展品的两个或更多的部件,他们要么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摆弄,要么是和别的孩子一起来完成。还有另外一些孩子,如默文,会大声指挥其他孩子更快地摇曲柄,以确保球能够在这个系统中不断传输下去。拣选装置上的桶经常会被球塞满,这时候就有几个小孩专门负责清理拣选装置上的桶,以便让球能够通过拣选台上的孔洞漏下去。

表8。3孩子们在“米瑅的采石场”各种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及活动层级

续表

孩子们在与“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方式。例如,表8。2就表明,杰拉尔花了自己将近一半的时间(约1分40秒)在盛装球的那个储物箱上。她对这件展品其他几个不同部件的关注也只是看别人在干什么,对其他孩子操作拣选装置进行观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就站在这件展品的旁边接近拣选装置与斜面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着螺旋装置与升降装置。她对这件展品进行的两次操纵都很简单,只不过是把球拿起来然后放到拣选装置上或者是斜面上而已。如表8。3所示,杰拉尔的活动层级主要被归类为观察,同时伴随着一些操纵。

珍妮把自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约6分18秒)花在了拣选装置上。她先是对传送装置2、螺旋装置以及拣选装置进行观察,然后便一个劲地把球往传送装置上放,前后一共有四次,再就是用手摇曲柄,她在三个不同的地方都摇了曲柄,另外还转了螺旋装置的方向盘。当发现别的孩子对拣选装置上的桶盛满了球感到不满,想把它们腾出来时,她就开始敲打这些桶,试图让球从桶里漏出来。珍妮的活动主要被归类为操作(表8。3),但同时也包括了观察与操纵,另外还有一些活动属于管理的类别,因为她想把球从桶里面弄出来。

默文花在“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上的时间长度在所有人里面排第四位(17分30秒),但却只花在了两个部件上,其中90%的时间花在了传送装置2上,另外10%的时间花在了拣选装置上。在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在摇传送装置2的那个曲柄,还时不时地大声喊“快把更多的球放上来”,并让一批孩子去捡球然后放在传送装置2上。在其最后一分钟的时间里,他跑到一个正在转螺旋装置方向盘的孩子身边,问他是否转得动。这个孩子没有理会,然后他就离开了这件展品。和珍妮一样,默文的大多数活动也属于操作这一层级。

奈杰尔是年龄最大的孩子(6岁6个月),他在“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身上投入的时间最长,超过21分钟。他对这件展品的所有组成部件进行了观察,对斜面进行了考察,在两个传送装置上都放了球,用手摇了拣选装置的曲柄,还转动了螺旋装置的方向盘。在最初的3分钟时间里,他发现球堆在拣选装置上的桶里下不去,就用手把球从桶里拿了出来。奈杰尔从储物箱里收集了球,三番五次地把这些球放在两个传送装置上,还把掉落在地上的球捡了起来。约瑟夫要求把球都堆在拣选装置上,他没有理会,而是照样把球从已经满了的桶里拿出来,然后让这些球通过斜面往下传。在最后4分钟的时间里,奈杰尔负责对拣选装置进行管理,确保球能从桶里漏下来落到斜面上。他的时间绝大多数都花在了对“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的各个部分进行操纵与管理上。

孩子们的活动并不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不断向前发展的,即把他们的活动按照活动层级框架进行分类,并不是从层级一(观察)开始,然后逐渐走向层级二、层级三和层级四的。在通常状况下,孩子们的操作是从观察开始的,但很多孩子的活动都是在观察(层级一)、操纵(层级二)、操作(层级三)及管理(层级四)之间来回摇摆的,他们在展品的各个部件之间转来转去。例如,哈里特的活动日志就表明她一开始是对拣选装置进行观察(层级一),这开始于其与展品进行互动的第2分10秒。紧接着这个活动的是把球从储物箱里拣出来放到拣选装置上的桶里(层级二),然后就是转动拣选装置的台面,让球漏下去(层级四)。接下来,她又进行了观察,即观察拣选装置(层级一),然后翻来覆去地把球放到拣选装置上再让球漏下来(层级二),她不能容忍桶里有球,总要把它们清空(层级四)。约瑟夫想要让球不断在桶里累积,这让哈里特觉得非常恼火,哈里特就让他去摇拣选装置的曲柄,而且她自己也去摇那个曲柄(层级三),然后还非常激动地去弄那些桶,以便让被卡住的球漏下去(层级四)。

表8。4对这12个孩子的活动层次进行了概括,表明所有这些孩子至少都与展品中两个传送装置中的一个以及拣选装置进行了互动,但活动的层级相互之间却有所不同。所有孩子都以某种方式与升降装置及螺旋装置发生了关系,但有8个孩子仅仅只是对它们进行了观察。有4个孩子通过摇动曲柄或是把球放在铲里对升降装置进行了操作,而对螺旋装置进行操作或管理的孩子一共只有3人。

表8。4孩子们与“米瑅的采石场”展品有关的活动层级

孩子们绘制的“米瑅的采石场”图画

在孩子们回到学校后,研究人员就马上让这九个年纪较小的班级中的六个班级的孩子把他们在参观“米瑅的科学”展览时最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项工作通常都是在下午的课上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人直接要求孩子去画“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尽管有37个孩子这样做了,而且他们中间还有3个人是来自海滨学校,并在参观过程中被录了视频的学生,即杰拉尔、哈里特和珍妮。在接下来的一天里,本文的其中一位作者在学校就他们画的东西对孩子们进行了个别化访谈。在访谈之前,我们把所有孩子画的东西都进行了复印。对孩子们进行的访谈使用的是实例专访法(I-Instances,IAI)(Bell,Osborasker,1985),孩子们被要求向研究人员解释他们画的东西,而研究人员则在他们各自画作的复印件上进行注解。

孩子们在“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上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是由(以他们的解释作为背景)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画作进行评分决定的,评分共包括三种类型。首先,是看他们在画里面画出了这件展品的多少部件,最高分为14分,即画作中包括了展品的所有部件,有球、传送装置1、升降装置、铲、管道、螺旋装置、螺旋装置的叶片视窗、螺旋装置的方向盘、滑道、传送装置2、拣选装置旋转台面、桶、斜面、储物箱。其次,四个手摇曲柄各为1分,螺旋装置的方向盘也为1分,一共为5分。最后,展品各不同部件相互之间有确定的序列关系,正确画出每两个部件之间的序列关系得1分,最高分为10分。例如,正确画出来传送装置1与升降装置之间的序列关系,或者是螺旋装置与滑道之间的序列关系,均可以得1分。把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总分,满分为29分。

一共有37个孩子画了“米瑅的采石场”,表8。5根据他们画出了这件展品中的多少部件,有没有画出来手摇曲柄与方向盘,以及是否正确画出了不同部件之间的序列关系报告了他们的平均得分。分数分布的区间很大。孩子们在第一项上的得分最高,即他们在画出展品部件的数目上表现得最好,但平均来看,画出来的部件的数目不到这件展品所有部件数目的一半。在画出手摇曲柄以及螺旋装置的方向盘这些运动机关上表现得则更差一些,另外对不同部件之间序列关系的呈现也不佳。对这件展品不同部件之间序列关系的呈现,一般画的也都是传送装置1与升降装置的序列关系以及滑道与传送装置2的序列关系,或者是传送装置2与拣选装置台面之间的序列关系。三个年龄最大的孩子(超过7岁)画画的得分最高(20分以上),但散点分析表明他们在这方面的得分与年龄之间并没有什么具有说服力的联系。

表8。5孩子们在绘制“米瑅的采石场”上的得分

表8。5里还包含了视频中出现的这三个孩子的得分。哈里特(5岁6个月)花了将近17分钟的时间与“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除了升降装置之外(表8。2[5])的几乎所有部件都进行了互动,得分为17分,高于平均分不少。有意思的是,杰拉尔(也是5岁6个月)的得分甚至更高一些,达到了21分,因为她把十个序列关系中的八个都画对了。尽管杰拉尔花在“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上的时间不到4分钟,而且活动所属的层级也处于低级水平,但很明显:她的观察费了不少心思,这使其能够对展品进行详尽的再现。珍妮在描画自己参观的“米瑅的科学”这一展览时,把各种不同的展品都画了进来,其中她在一小部分里面画出了“米瑅的采石场”展品的一部分,她只得了2分,因为只画出了“米瑅的采石场”展品中的一个桶以及一些球。我们非常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对孩子们画作的解读可能低估了他们的想法所具有的深度(参见Rennie&Jarvis,1995),因此有必要就他们画的画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在接下来的一节对这些访谈进行了描述。

孩子们对“米瑅的采石场”的理解

在参观结束之后的第二天,我们使用实例专访的方法(Bell,etal。,1989)对孩子们对“米瑅的采石场”工作机制的理解程度进行了了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使用彩色照片来刺激孩子们对这件展品的回忆。就像上面描述过的那样,如果孩子们已经画过了这件展品,那么在访谈开始时,我们会在向他们出示照片之前要求其先对展品进行描述。访谈人员(本文的第一作者)使用孩子们对这种具有试探性质的提问做出的回答来对“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的图画进行注解。访谈都进行了录音,而后进行了转写。使用这些转写材料,可以对孩子们的理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建构起他们在传送装置、升降装置、螺旋装置及拣选装置上达到的知识层级(Perry,1993),这四个部件是“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四个最主要的构成部件。这些层级是针对认知结果建立的,也就是说,它刻画的是孩子对每一个构成部件要如何操纵及如何控制的理解程度。这些知识层级包括从0到4共五个层次的学习,0层次表示孩子对部件没有任何的识别或探索,而最高的层次4则表示孩子不但知道部件是如何工作的,而且还能够描述不同部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能够让它们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表8。6以传送装置为例,对知识层级与认知层级进行了一般化描述。

表8。6“米瑅的采石场”展品传送装置上的认知层级

表8。7报告了来自海滨学校的12个孩子在每一个层级的理解水平上的人数,另外还在倒数第二行记录了他们的平均理解水平。为了进行比较,在表8。7的最后一行,还总结记录了我们访谈的一共145个孩子在“米瑅的采石场”展品上平均达到的理解水平。

表8。7孩子们在“米瑅的采石场”展品各部件上达到的理解水平

虽然平均年龄(5岁2个月)稍小,可在对展品的理解方面,海滨学校孩子们的得分比所有孩子的平均得分稍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展品的理解模式上,所有孩子都一样。海滨学校的这些孩子们对传送装置的理解水平最高,所有人都能认出它,并对它是如何工作的进行了描述。孩子们的理解水平位于第二的展品部件是拣选装置,在12个孩子里,有8个孩子能够对拣选装置是如何工作的进行描述(层级3),在这8个人中,有7个可以对拣选装置上球为什么会堵在桶里无法通过台面漏下去进行解释(层级4)。例如,对哈里特(5岁6个月)进行的访谈就表明她对拣选装置的操作具有非常不错的认识:

球落到绿色的桶里面,这里有个可以旋转的小玩意[曲柄]可以把桶旋转起来,经过那个孔,然后沿着这个滑梯[斜面]掉到桶里[储物箱]。[问:球是如何离开桶的?]那里有孔啊[指着]。因为桶也有孔,所以球会掉下去。

雅各布是最年幼的孩子(3岁3个月),他钻到拣选装置的下面去看过,所以也能够解释这个拣选装置是如何工作的: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