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科学博物馆能学到什么 > 第四章 水族馆触摸箱前的家庭深度参与 对互动活动与学习潜力的探索(第3页)

第四章 水族馆触摸箱前的家庭深度参与 对互动活动与学习潜力的探索(第3页)

AF:是的,翼尖挺滑溜,但往里实在是……它好大呀!

CM2:它好大。

AM:它在和大家玩呢,不是吗?

AF:是,它可能很喜欢这样。

CM2:哦,我摸到它啦!

AF:你摸着它了吗?

CM2:摸着了,我摸着了它的顶部。

AF:它底部挺滑的[听不清[5]]。

CM2:它下面有些粗糙,但如果你摸摸它的尾巴的话……

AM:试试用你的手背沿着它的底部抚摸。

CM2:哦,天哪!它太黏滑了。

AM:道恩,底部甚至更滑溜一些。(AOPV5)

在这段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情况汇报是如何导致了一场针对比较的讨论的。在这个案例中,观众对生活在红树林的鳐这种动物身上不同部位的质感进行了对比(上面与翼尖)。这个比较的过程从爸爸开始,而且贯穿于整个参观活动之中;每一次成功接触到动物的体验都与和比较有关的评论联系在了一起。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比较的活动在家庭成员对鳐的粗糙质感做出反应的过程中也有所暗示,即把他们接触较大鳐的体验与几分钟之前在触摸相对较小的鳐的过程中获得的非常滑溜的体验进行比较。

这个比较的过程是在与动物接触之后发生的,它可能涉及附近展品的各个方面(对不同的物种或者是同一种动物的不同部位进行比较),也可能会涉及之前在水族馆或其他地方获得的体验之间相互的联系。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情况汇报结束之后出现的比较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质感的讨论;与动物进行接触也能够让动物做出反应,而动物做出的反应可能会激发观众对动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甚至是进行更为抽象的类比,因为他们试图为自己的活动建构意义。我们看到,当爸爸评论说鳐喜欢别人触摸它的时候,这种意义建构过程就开始了,因为这位爸爸的话意味着他把水族馆里的这条鳐与家养的动物进行了比较,而家养的动物才比较喜欢别人触摸它。

对于这一特殊的活动而言,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当所有家庭成员都能深度参与时,情况汇报活动是如何变得更加流畅的?认识到这一点也很重要。在情况汇报活动与接下来出现的行动二者之间,我们很难划出一条非常明确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情况汇报实际上是与触摸、比较、鼓励以及其他一些指导性的行动纠缠在一起的。所有群组成员都在共享着他们获得的体验,不管他们有没有成功地与动物进行接触,这样一来便让意义建构在整个群组的层面上展开了——所有的人都是在一起进行学习的,他们不仅一起学习,而且还相互学习。

在几种场合中,情况汇报成为一种机会。借助它,可以彰显家庭成员之间在与动物有关的期望或假设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AF:哦,两根手指,两根手指。

CF:噢噢,它感觉怪怪的。

AF:他们有没有说过这些动物属于哪种类型?

CF:我觉得它们有鳞。

AF:它们是不是和其他的一样不是很黏滑?刺鳐?

[短暂的走神之后,女孩又回来继续触摸小鲨鱼。]

CF:哇……

AF:它们是不是像刺鳐一样不是很黏滑?

CF:不,它们有些粗糙。

AF:好,我需要摸一下试试。(CM**8)

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在对体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观众会用到他们之前掌握的与这些动物有关的认识与假设。像这样的假设,特别是那些与安全有关的假设(如鲨鱼会咬人,海胆会刺人)会阻碍观众参与活动。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女孩(CF)汇报了自己与动物进行接触的体验之后,她是如何鼓励妈妈(AF)也去参与触摸的。正是小女孩与动物进行的接触以及随之出现的情况汇报才为新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指引(妈妈去触摸鲨鱼)。

与这些针对预期的挑战相关,情况汇报还可以导致对话活动的产生。对话可以更加明确地把与动物进行接触的体验和先前的知识或过去的体验联结在一起。

AM:它们看起来好有趣。看起来非常柔软,就像章鱼一样。

CF2:不会吧?

AM:但当你触摸的时候,它们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CF1:是这样的。

CF2:我纳闷它们究竟是怎么移动的。

AM:不错,它们动得很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