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博物馆 科学馆 > 第十一章 模仿家庭参观 生态园里的小规模群组探索(第3页)

第十一章 模仿家庭参观 生态园里的小规模群组探索(第3页)

罗恩:我们发现松木(人工种植的)与小溪的植被之间还是有些不同的。生物多样性在小溪这里表现得更明显一些。

塔米:上面的池塘与下面的池塘之间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发现下面的池塘要大不少,这样就更加适合生物生存。我们认为那个池塘不会干涸,蝌蚪们也可以存活下去。

安娜德:在小溪这里,我们发现中间这块地方的物种与两边坡地上的物种不一样。我们使用参观手册对它们进行了鉴别。

教师及家长的角色与学习

学生报告的都是自己学到的具体的东西,而家长则不同,他们更加急切地想分享学习的经历。下面引的两段话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一段是一位父亲的,另外一段是一位教师的。

父亲1:我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过很多实地参观,但这次活动的组织和以前的都不同……我的意思是这次非常自由。一开始的时候,我曾认为不会有什么收获,但我错了。

研究人员:你能解释一下吗?

父亲1:他们真的对这个生态园进行了研究。我们参观了所有三个池塘,在其中的两个池塘那,他们还在找水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戴夫发现了这个在水面上爬行的“上帝之虫”,他们对青蛙和蟾蜍之间的区别争论不休。在小溪这里,他们讨论的是只有冬天才有水的季节性小溪与一年四季水长流的小河之间有什么不同。我还可以告诉你更多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索并享受这一过程的。

研究人员:好的,请讲。

父亲1:他们非常地高兴,因为能自己决定干什么及去哪儿。最后,我不得不停下一会,说服他们休息一会。然后,他们就开始讨论到哪儿休息。两位女生想去找其他朋友,因此就建议说到草坪那里休息。几位男生想找一个隐蔽一点的、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休息。我附和了两位女生的提议。我觉得他们学会了如何倾听别人的想法,如何明智地花费自己的时间。这一天学到的东西可比在学校里多得多。

这位父亲明确提到了活动、会话、选择的自由以及他自己的愉悦感受。他甚至把这一天取得的成果与平常在学校里一天学到的东西进行了对比,以说明学生在参观生态园的过程中学到了更多东西。接下来的这段会话是与教师2进行的,她强调的是自己遇到的障碍,以及自己作为中介者发挥的作用。

教师2:当你一开始介绍说今天的活动是这样组织的时候,我多少有一点忧虑。我需要你说服我孩子们不会出什么事,这个参观不是在浪费时间。

研究人员: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2:我很喜欢这样的参观。唯一遗憾的是,家长的人数不够,因此我自己不得不也去扮演家长的角色。我希望自己能把所有的小组都接触一下。

研究人员:你自己所在的那个小组怎么样?

教师2:那个小组真不错。他们非常可爱,个个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生态园进行了探索,在我没有教他们的情况下,学到了如此多的东西。我没有给他们做任何解释说明,但我想说的是,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所有的人都是在一起的。有几个同学知道的东西非常多,我猜他们可能是在家里学的。我觉得自己只是躲在后面为小组提供导航。几位家长也非常了不起;他们也非常喜欢这次活动,而且还说如果我让他们再来的话,他们还会再来。

从这两段引述的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班级参观活动具有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色彩。在个体组成的小规模群组中,他们交谈、提问、共同决定做什么以及到哪里去,而大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经验更加丰富而且认真负责的导师,而不是说一不二的教师。

据笔者观察,有两个小组里大人扮演的是一个权威型的角色。这两个小组里的学生就不是特别喜欢,而且他们与家长之间合作的程度也非常有限。

本:他告诉我们应该干这,应该干那。他说我们应该专心听他讲,好像他很懂一样。我想下去到小溪那儿去,但他不让。一直到我们遇到了甲(教师),才让我们去,因为甲和她的小组也在那里。我并没有专心听他讲,而是一直在和我的朋友说话。我觉得对乙(女儿)有些不好意思。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爸爸的行为有问题。

有一个小组里,一位妈妈非常消极被动,因此学生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但是,他们还是像别的小组一样,一直在讨论,而且好像有两个领头的学生承担了中介者的角色,把会话一直推动了下去。这个小组与其他小组主要的区别是有另外两名学生一直沉默不语。不幸的是,这位妈妈并没有鼓励这两名学生去参与。在访谈的过程中,这位妈妈把自己的行为描述为“宽容”,她觉得自己采取的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立场。当笔者问她如何保持小组内部儿童之间在参与上的平衡时,这位母亲说那两名沉默不语的学生只不过是害羞而已。在这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样一点,即在参观开始之前,家长们并没有做什么专门的准备,因为笔者想模拟一次非常自然的家庭参观活动,因而不能有正式的教学法方面的准备。有研究文献表明: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有的家长是躲在后面不管不问,认为自己的孩子通过体验各种可亲身操作的实物才能学得最好,而另外一些家长的一举一动则更像是一位中介者,就孩子们的各种见识进行讨论、提问及反思(Ash,2003;Bell,etal。,2009;Ellenbogen,2004)。因此,笔者认为,在参观过程中,家长并没有必要一定要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行为。

在访谈过程中,教师被要求重点谈一谈自己以前参加一些实地参观活动的经历,不管是在博物馆,还是在户外。有两位教师重点强调了本次参观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采取的独特的劣构型方法,认为这种方法产生了很多积极正面的成果。表11。2列出了教师们认为需要突出强调的成果清单,用的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这些成果被分为三类:学习方面的、社交方面的以及情感方面的。

表11。2教师眼里的成果

相较于以往对博物馆中的教师进行的研究(Cox-Petersen,Marsh,Kisiel&Melber,2003;Cox-Petersen&Pfaffial,etal。,2005;Tal&Steiner,2006),这两位教师对参观成果的描述表达得更清楚明确,他们能够列出很多成果,其中有很多成果通过传统形式的博物馆参观都是得不到的。表11。2列出的这些成果,无论是在幅度还是在广度上,都与参加过一项生态园行动研究项目的教师描述的那些成果具有相似性,在这个行动研究项目中,这些教师主要发挥的是作为自然导引员的职能(Tal&M,2009)。这意味着,那些参与过有意义户外学习的教师,那些必须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事业中去的教师,能够基于自己有意义的实践,对教育经验及其产出的成果进行更加明确的描述。

讨论与结论

总体而言,学校组织的小规模群组的参观是非常有前景的,因为它可以让大人在其中发挥中介支持的作用,让他们与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接触与联系,这样就会促进很多对话的产生,从而让更多的个体深度参与进来,这是传统上以一个班为一个组展开的参观活动做不到的。在本章研究的这两个参观活动中,由于没有足够的家长充当监护人,因此教师不得不扮演起“家长”的角色。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这些教师就不能在不同小组之间来回穿梭,不能与全体学生进行互动。然而,在一个最理想的环境里,教师应该是能够与所有小组都进行正式接触与互动的,他们应该能够在每一个小组身上都花上一些时间,了解每一个小组的活动、学生的兴趣,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体验及知识,当然不是以权威的形式,笔者作为研究人员采取的也不是这种形式。但无论如何,把这两个参观活动与别的地方报告的在生态园以及其他环境里观察到的传统的参观活动进行比较(Griffin,2007),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在这种“家庭般”(由学校组织)的实地参观活动中,学生有自主选择地方、活动、时间及实物的自由。他们有很多机会对环境进行探索,既可以借助于科学装备,也可以不用这些科学装备,另外他们还有很多机会来讨论自己的发现,分享先前的知识,像聊家常那样一起展开科学探讨。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和成人一道进行的,这些成人有的是作为中介者,有的则是很喜欢这种活动并愿意贡献自己的经验。尽管这两个参观活动都是非结构化的,但对这两个活动的记录强化了福尔克和德尔金(Falk&Dierking,2000)提出的情境模型的系列原则。表11。2呈现的教师的看法展现了这种活动在物理、社交及个人层面上具有的一系列特征。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会话的简短例子,另外还可以从对学生的访谈中找到一些例子,这些例子表明学生从物理环境中学到了很多,在参观生态园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好几种方式进行了合作,而且在交谈时还用到了自己先前的经验与知识。国家研究理事会(NRC,2002)曾经提出过七条学习原则,对照这些原则可以发现,我们记录的这两个参观活动就遵循了其中的某些原则,能够鉴别出来的就有:自我监控对于能力的获得很重要;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深度参与的实践与活动塑造了学习的结果;由各种社会性因素支持的互动可以增强一个人学习及理解能力的发展。

笔者意识到这些实地参观活动的某些情形非常特殊。在一次实地参观中有五至六名家长参与是不多见的,在组织实地参观时,更多教师青睐的还是那些保险的传统形式。然而,如果学校的目标是在博物馆及其他一些校外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那么我们就需要多了解一些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而这些方法遵循的都是各种文化发展的理论。我们可以让一个小组里面只有七至十名学生,每一个班里只有三位家长(这种情形是不常见的)。和一整个班相比,七至十人的群组规模可以提供更多的分享机会。我们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并利用一些合适的方法。之前,我们也在这个生态园里进行过一项研究,我们对参与那个行动研究项目的教师进行了培训与指导,让他们掌握了在户外进行教学的方法(Tal&M,2009)。通过对有关以家庭为单位的博物馆参观的文献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存在着一种具有双向性质的学习体验,而且还有切实的科学方面的交流活动发生,本研究也倡导学校组织的实地参观活动吸收和借鉴家庭参观的一些做法。这意味着,要把家庭参观中某些成功的组成部分借过来,用到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之中去,至少也要在某种程度上这么做。

参考文献

Ash,D。(2003)。Dialogiquiryinlifesversationsoffamilygroupsinamuseum。JournalofResearSg,40(2),138-162。

Ash,D。&Wells,G。(2006)。Dialogiquiryinuseums。InZ。Bekerman,N。C。Burbles&D。Silberman-Keller(Eds。),Learningiheiionreader,(pp。35-54)。NewY。

Bamberger,Y。(2009)。Typesofiionsinscemuseumsclassvisits。Io&G。DiMarco(Eds。),Collaborativelearhodology,typesofiionsandteY:NovaScePublishers。

Bamberger,Y。&Tal,T。(2inaperso:Levelsofafree-cheiuralhistorymuseums。SceEdu,91,75-9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