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球]不断移动然后进入桶里面,然后进入那个大桶里面[储物箱]。摇动这个手柄[指着],桶就会动,它们就进到大桶里面去了[储物箱]。[问:它们是怎么从桶里面出来的呢?]他们是顺着孔掉下去的[指着]。[问:那接下来它们会到哪里?]往下顺着那个托盘[斜面]滚。
表8。7表明,大多数孩子都能够描述出升降装置是如何工作的,而对螺旋装置,所有孩子描述的都是它的功能。孩子们对螺旋装置的理解程度最弱,有10个人能够使用螺旋装置的阿基米德螺旋把球往上旋(层级3),但他们当中只有4个孩子能够解释清楚如果往错误的方向转动方向盘螺旋装置是如何把底部的球挤扁的(层级4)。螺旋装置是一个不好理解的部件,因为孩子们在操作它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工作机制都是看不到的。孩子们与螺旋装置进行互动的方式是站在旁边的台阶上转动方向盘来使阿基米德螺旋转起来。在这个位置上,孩子们看不到球是怎么落进螺旋装置的底部,阿基米德螺旋又是怎么旋转,或者球是怎么一步一步从螺旋装置中被往上旋的。操作螺旋装置的孩子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些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对螺旋装置是如何工作的做出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证据,这些证据表明孩子们在理解其工作机制上面临着困难。巴特(5岁5个月)来自另外一所学校,他可以说是对螺旋装置工作机制认识最为清楚的人之一,他说这就是由一系列像锯齿一样弯弯曲曲的东西构成的物件(zig-zaggy),他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能够在管子里把球不断往上旋的阿基米德螺旋。
嗯,有人在那里站着[指着方向盘],他们在转那个玩意,那东西要是转起来,就可以让球不断地往上来,一直到这儿。[问:(指着阿基米德螺旋)这个白色的是什么东西?]它是个由一系列锯齿一样弯弯曲曲的东西构成的物件。它一直转,一直转,越转越高,越转越高,然后它[球]就会往下掉进这里[指着滑道]。[问:如果你把方向盘往另外一个方向转会怎么样?]往那个方向转的话,球就会往下去,然后就会嘭的一声被挤扁。得往另外一个方向转,这样球才会往上来。
讨论
“米瑅的采石场”是一个相对来说较大的展品,设计这件展品的目的是让很多孩子同时操作它的各个不同部件,并鼓励他们展开各种具有探索与社交意义的游戏。我们的研究焦点是孩子们在这件展品上的投入程度,考察的内容不仅包括他们活动的性质,而且还包括他们对这件展品不同部件的工作机制以及协同互动的理解与认识水平。我们对来自海滨学校的12个孩子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这让我们能够对他们围绕这件展品展开的各种活动和对这件展品的理解与认识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展开互动所使用的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探索。在我们的讨论中,将对这种关系进行考察,同时还会从展品开发人员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实现了这一角度出发,来对展品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这件展品的开发人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促进孩子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对自己的预期与预测进行质疑和挑战,让他们在一种具有协作性质的情境中行事、思考、交谈。
表8。8总结了对海滨学校这12个孩子进行研究得到的结果,具体包括:他们的年龄是多大;他们在传送装置、升降装置、螺旋装置及拣选装置上达到的理解水平以及展开的活动所属的层级;他们的平均得分;他们在这件展品上一共花了多长时间。尽管研究样本的数量不大,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们对这件展品各部件的理解水平与他们在这件展品各部件上展开的活动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在这些孩子们的年龄与他们对这件展品的平均理解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145个孩子的大样本研究中,相关系数为0。53,在统计学上属于显著相关),但在他们的年龄与他们的活动水平之间不存在什么关系。显然,对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并不能根据他们在身体活动方面所处的水平来预测其在理解方面达到的层级。
表8。8对孩子们在“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上理解水平与活动水平的总结
续表
有些孩子,如莫亚(4岁9个月),是自己一个人在玩。她与“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的绝大多数部件都有互动,时间将近15分钟(表8。2),她对拣选装置与升降装置进行了观察,用手摇了拣选装置的曲柄,转了螺旋装置的方向盘,还把球放到了传送装置上。在把球放到传送装置2上面的时候,莫亚表现出了属于管理层级的行为,她对其进行了检查,以确保球可以被不断放到传送装置上,而且在传送带的每一条棱线上都同时有两个球。莫亚还从储物箱以及拣选装置里收集了一些球,并把这些球直接放在了升降装置的铲上。尽管她的活动在总体的平均水平上处于最高的层级,得了3。5分,但她的理解在总体的平均水平上却排名倒数第三,只有2。5分,其中她在对传送装置与升降装置的理解上处于层级3的水平,在对螺旋装置与拣选装置的理解上处于层级2的水平。
相比之下,杰拉尔在面对“米瑅的采石场”的3分35秒的时间里几乎就没有碰过这件展品,但她进行了非常密切的观察,这一点从她事后绘制的图画中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而且她对拣选装置是如何工作的具有非常透彻的认识,哪怕她只是把一个球放到了桶里面。她的活动的平均层级最低,只有1。3分,但其理解的平均层级却达到了3级水平(表8。8)。显然,观察非常重要:杰拉尔看了,而且学了。通过看来学的重要性,在孩子们对螺旋装置的理解非常有限这一点上得到了突出体现。如果看不到转动阿基米德螺旋产生的真实效果,孩子们是不能对球在螺旋装置中的运动做出解释的。
在“米瑅的采石场”上展现的创造性思维与挑战
“米瑅的采石场”这件展品没有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因此孩子们第一眼看到这件展品的时候它是空空的,静止不动的。它是被用来做什么的呢?在初次面对这件展品时,展品上的那些曲柄显然会吸引孩子们去摇,这样就可以使他们马上进入对这件展品的操作之中。当用手摇某个曲柄时,另外一些东西会动,这样就为互动打开了大门,孩子们很快就会充分利用这些,就像设想中的那样开始摇动曲柄,把球拿来拿去,把它们放到某个地方。但是,这些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还尝试了很多无关的动作,这些动作并不能促进他们“恰当地”使用这件展品。比如,在摇曲柄的时候,速度控制不好,升降装置上的铲没法正常工作,或者是一门心思地只想把球都留在桶里,把桶都塞满了。这些例子不但展现了孩子们对这件展品工作机制的探索,而且还具有实验的性质,这是一个具有“如果……会怎么样?”性质的过程。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自由无约束地进行思考并采取行动。有些孩子,如雅各布,通过趴在拣选装置底下看,对斜面进行了观察,然后指出如何做才能清空桶里的球,搞清楚了拣选装置是如何工作的。这样的行为就是赫特(Hutt,1970)所谓的具有认识意义,而且与学习密切相关的行为。另外一些孩子,如莫亚就乐意一次次不厌其烦且干净利落地把球放在传送装置上,然后看别人摇动曲柄把这些球传动起来,她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具有嬉戏性质的行为,可以自娱自乐。环境没有威胁性,因此孩子们才能玩得高兴。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开发这件展品的人当初的目标实现了。
在协作情境中行事、思考与交谈
“米瑅的采石场”包含好几个部件,很多孩子可以同时使用这件展品,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社会互动的幅度。然而,尽管他们来自同一个班级而且还相互认识,但很多孩子还是自己一个人在玩。开发人员的目的是让“米瑅的采石场”促进使用这件展品的孩子相互之间的合作性互动,但我们却看到很少有孩子这么做。在观察的9个班级中,几乎看不到有孩子能够进行充分合作从而使“米瑅的采石场”能够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平稳运转起来这样的时刻。有些时候,孩子们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对展品的某些部分进行操作,但我们还发现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具有各不相同的目的,如约瑟夫想把球堆到一起来堵住拣选装置,而哈里特则求他不要这么做。这两个孩子都清楚拣选装置是如何工作的,无论是在活动上还是在理解上,他们的得分都处于最高的层级,但两个人相互之间却没有合作。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仅仅只是通过观察,我们也可以对孩子们与展品进行互动导致的结果形成有限的认识。我们收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观察、录像、孩子们画的画、访谈),每一种数据都可以从某一个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是如何与展品进行互动的,他们相互之间是如何互动的,以及他们从这种互动中学到了什么,但通过每一种数据对上述这些内容的了解都是不完全的。就像伦尼和约翰斯顿(Rennie&Johnston,2004)业已指出的那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局限。仅仅通过观察来确定孩子们学到了什么需要进行大量的推测,孩子们画的画可能也不能完全表现他们实际上究竟掌握了哪些东西,他们画的画也有可能会被成人进行错误的解读(Ehrlén,2009),录像尽管能够进行反复观看与分析,但却只能展现画面里有的那些孩子,因为录像的时长有限。我们进行的访谈,用到了这件展品的照片(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孩子们自己画的画配合使用),目的是为了激起孩子们对它的回忆,这些访谈是非常小心地进行的,而且是在我们进行观察的场景中实施的。
参考文献
Bell,B。,Osborne,R。&Tasker,R。(1985)。Findingoutwhatthink。InR。Osborne&P。Freyberg,(Eds。),Learninginsce,(pp。151-165)。Aud:Heiion。
Cooper,L。(1993)。MiteySual:Aguidebookforparents,teadcaregivers。Adelaide:TheIORSdTeologytre。
Diamond,J。(1996)。Playingandlearnier,24(4),2-6。
Ehrlén,K。(2sasrepresentationsof'ss。IionalJournalofSceEdu,31(1),41-57。
Hawkins,D。(1965)。Messingaboutinsd,2(5),5-9。
Hutt,C。(1970)。Curiosityandyoung。Sal,6(2),68-71。
Kearns,K。&Austin,B。(2sdEd。)。Fre,NSW:PearsonAustralia。
Kelly,P。(1993)。Perth:Asocialatlas(susofPopulationandHousing,6August,1991)。berra:Australiaatistics。
Mathison,S。(1988)。WhytriaionalResearcher,17(2),13-17。
Perry,D。L。(1993)。Measuringlearningwiththeknowledgehierarchy。VisitorStudies:Theory,ReseardPractice,6,73-77。
Rennie,L。J。&Jarvis,T。(1995)。'schstouheirideasaboutteology。ResearSceEdu,25,239-252。
Rennie,L。J。&Johnston,D。J。(2004)。Thenatureanditsimplisforresearlearningfrommuseums。SceEdu,88(Suppl。1),S4-S16。
Rennie,L。J。&McClafferty,T。P。(2002)。Objedlearandingyoung'siionwithsceexhibits。InS。G。Paris(Eds。),Multipleperspe'sobjeteredlearning(pp。191-213)。NewYork:LawrenceErlbaum。
Smilansky,S。(1968)。TheeffeatidisadvantagedpreschoolewYork:;Sons。
[1]TerenceMcClafferty,iversity,Australia,特伦斯·麦克拉弗蒂,科廷大学,澳大利亚。
[3]“米瑅”是视频游戏《双重国度(NiNoKuni)》里面的人物。——译者注
[4]在国外学前班和幼儿园是分开的,与国内略有差异。——译者注
[5]原文此处为seeTable3(见表8。3),但是实际上讲的是表8。2,故将表8。3改为表8。2。——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