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举国欢腾。中华民族终于粉碎了千年枷锁,人民当家做主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方睡狮已觉醒,以崭新的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激动的心情、深深的民族自豪感被37岁的画家董希文记录下来。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他将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艺术样式相结合,为油画的民族化作出可贵的探索。1952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董希文接到创作《开国大典》的任务,随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作品一问世便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国家领导人们的高度评价,毛主席称赞道:“是大国,是中国。”《开国大典》画出了民族气派。
在色彩上,画面运用了大量的红颜色,渲染了节日的气氛。红地毯、红灯笼和天安门的红色柱子,都使画面充满了喜庆情调。董希文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是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汉白玉栏杆处理得略偏黄,既为了色调的和谐又表明了中国历史的悠久。画面很多小细节都耐人寻味。
在构图上,画家把侧身的毛主席布置在靠近画面中心,其他领导人集中在画面左方三分之一的位置,右侧是广场和欢腾的人群以及蓝天白云。这种构图法视野广阔,把大典的盛况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另外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在此画中画家把它取消,因此更能表现出广场的开阔。董希文为此还专门请教了许多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说:“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五、齐白石《戏虾图》
齐白石是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是深受社会尊敬的“人民艺术家”,他的艺术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产,在东方乃至世界都有不朽之魅力。
画虾是白石老人三绝之一,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戏虾图》(图7-18)是老人画虾之精品。白石画虾从头胸入手,用有尖的羊毫笔蘸淡墨,横斜着中锋一笔,呈现出前尖后圆的圆柱,下方外侧再加一笔,侧锋在圆柱尖部画两笔形成头部两片硬壳,虾头与胸大致成形。侧锋画五个相扣的短拱形为虾腹,之后三个尖笔画虾尾。再画虾腿,前腿四只,后腿五只,连续走笔。虾钳由胸部二分之一处画出,中锋用笔笔力坚挺。浓墨干笔点虾脑和虾眼。最后中锋流畅的线条勾虾须。画虾墨色力求变化微妙、透明,用笔上画虾体的浑厚和画虾须的飘逸兼有,画面事物虽少但绘画元素丰富,可见这套技法也是经过千锤百炼,既是从观察实物得来,又体现了笔墨的情趣。
图7-18齐白石《戏虾图》
这里我们要注意:其一,此画中虾群分两组,前一组为重心,画得比较密集;后一组使画面形成轻重、疏密、零整的对比。前一组趁虾头未干时浓墨补虾脑,浓墨立即晕开化成一片;后一组则等虾头干后再补虾脑,虾头与虾脑用笔截然分开,前后两组画法有所变化。从视觉上讲,湿的效果给人感觉向前,干的效果向后,所以说在前一组密集的虾群布置几块湿的笔墨比能够从视觉上拉开层次距离,画法也显得丰富灵活。
其二,虾身呈面状,虾须是线状,浓墨造成的笔痕是点状,画面点线面因素运用得当,高度提炼概括。
其三,画面背景全为空白,但通过虾的形态的处理使虾群有畅游在水中之感,画家深深懂得“计白当黑”的道理,充分调动画面一切因素。尤其是虾须的处理,用笔凝重、气脉贯通中又显飘逸潇洒,显得满纸灵动,还分割了画面空间。这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力和艺术造诣。此画虽为小品,但体现着深刻的视觉规律。
六、罗中立《父亲》
这件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作品,在当代中国人物肖像油画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创作《父亲》(图7-19)时,罗中立还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这幅作品是以他家附近,在春节期间守候于厕所旁边的一位中年农民为模特创作的。农民叼着旱烟,表情麻木、呆滞地守着粪池,罗中立回忆当时:“一双牛羊般的眼睛却死死地盯着粪池。这时,我心里一阵猛烈的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狂乱地向我袭来,我要为他们喊叫!”开始罗中立画的是这位农民全身肖像写生,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反响。后来他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特写似的选取农民的头部放大入画,以纪念碑般的宏伟构图、细腻的笔调描绘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那黝黑的肤色、干涩的嘴唇、岁月年轮般深刻密集的皱纹记录着岁月沧桑,也象征着中国农民的勤劳、坚忍、朴实无华。就是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养育了人间万物,养育了中华子孙,但自己却朴实如一捧泥土。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说:“画的尺寸是用画伟人的规格,画里的农民父亲形象强调了真实的面貌,充满了人性关怀。”观众面对这张作品,固然会被画家高超的表现技巧、深入的观察能力所折服,但更多地会被画家在画面寄寓的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所打动。
图7-19罗中立《父亲》
当然在那个年代,“**”刚刚结束,艺术必须贴上政治标签的流毒还未清除,这幅画也受到许多非议,有些批评家说它:“污蔑了中国农民的形象”“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新变化”。在最后定稿时,罗中立听取建议在一处细节作了修改,在农民的左耳上加了一支圆珠笔,据说这样就体现了解放后的农民已经是有文化的农民了。圆珠笔这个细节深刻地诠释了油画《父亲》本身产生的历史,被烙上了那个时代抹不去的标记。但无论如何,《父亲》所闪耀的人性光辉、流露的真情实感、广泛的社会意义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父亲》描绘的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勤劳质朴、深沉博大的民族精神之写照,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生生不息,永远凝聚。
七、周思聪《残荷系列》
周思聪是当代著名的、有才华的中国女画家。她的创作继承了由徐悲鸿、蒋兆和等前辈开创的中西融合之路,在此基础之上强调了传统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作品突出了现代构成意味和民族情致,开时代先风,在水墨人物领域是继蒋兆和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
周思聪早期以《人民与总理》(图7-20)引起社会关注,这件作品更多的是承继写实主义画风,在人物表情刻画、局部空间透视上有所推进。之后的《矿工图》(图7-21)系列作品,描绘了旧时代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充满人道主义精神,但在表现手法上,水墨空间的处理更富于构成意味,人物塑造也加入了更多表现因素。周思聪曾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写生采风,创作了一大批以表现少数民族劳动妇女为题材的水墨小品画,把造型、水墨的艺术表现力进一步推进,风格上也完成了由浓烈到幽淡的变化。
图7-20周思聪、卢沉《人民和总理》
图7-21周思聪《矿工图》之一
周思聪最后的一批作品以水墨残荷为表现对象。此时她已患风湿性心脏病十余年,饱受病痛折磨仍笔耕不辍,直至逝世。人们习惯把她这一批作品称为“最后的风荷”。面对这一系列的作品(图7-22、图7-23、图7-24、图7-25),观众的心灵和灵魂会被深深地震撼,沉醉于那一幅幅用水墨交织的残荷图景。荷虽凋残,但没有一丝颓败、哀怨;虽用宿墨,墨色却如此清明澄澈,无一丝污浊。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画家正是对生命有如此深沉的爱,才会在生命走到尽头时,把自己一生对人生的感悟传达于水墨,寄寓于残荷。生命会有尽时,但对生命的向往、讴歌、追求不会停息;画的虽是残荷,但却亭亭玉立、一湾雍容,徘徊于自在云水之乡,没有幽怨,有的是对自然和生命的轻声叹息,有的是一种涅槃重生般的芳华。这一系列作品很难用形容技巧的词汇、术语来解读。
图7-22周思聪《残荷系列》之一
图7-23周思聪《残荷系列》之二
图7-24周思聪《残荷系列》之三
图7-25周思聪《残荷系列》之四
它带给观众的是灵魂的升华。一位文弱坚忍的女画家,在弥留之际,忍受巨大的病痛,在画案前默默无声地惨淡经营一幅幅宁静而安详的残荷,这本身就是一幅令人感慨的意象。画家用她的执著和默默的付出成就了其一生最有意味的艺术。
画家的形象会随着时间渐渐远去,但时代历史会汲取他们奋斗的历程。那一幅幅画作如同岁月的笔记,珍藏着画家们永不放弃,讴歌生命的执著。
课后思考题:
1。你最喜欢齐白石的哪些作品?为什么?
2。画家石鲁的《转战陕北》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从表现题材、表现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3。从周思聪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会画家的创作主题、视角、表现手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