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作品作为传世经典,更体现出艺术家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一种文化担当的责任。珂勒惠支像是迷失在绘画中的哲学家,把这种超乎于一切之上的理想体现在作品中。作品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了,而且唤醒了人们反对侵略战争,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作品中,生命是战场,充满了悲伤、恐惧、焦虑、孤独和绝望,使人们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艺术家是集体的一分子,不能不分担集体的命运。艺术家的利器能强烈明晰地辨别事物的基本特征,别人见到的部分在她的眼中却是全部,并很有分寸地抓住它们的精神。悲伤既然是时代的特征,那么艺术家就会把这种特征扩大化,并推至极致。特征印在艺术家的心灵上,艺术家又把特征嵌入作品之中。珂勒惠支在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比当时任何人描绘得更本质、更阴暗、更加具有责任与文化的担当。
珂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三、《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苏里柯夫)的《弗拉基米尔道路》(列维坦)
1。作品背景
苏里柯夫创作的大型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缅希柯夫在别留佐夫镇》、《女贵族莫洛卓娃》被称为表现彼得大帝历史画的“三部曲”。苏里柯夫创作《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花了3年时间,阅读了相关历史文献,在博物馆研究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他认为“历史画最重要的是掌握时代精神”[1]。作品描绘了17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当彼得大帝出国访问时,俄国发生了近卫军兵变。彼得大帝得知后仓促回国,立即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作品充满了民主主义精神和对农奴制度、贵族国家和教会的憎恶,表现了沙俄时期旧生活方式及旧观念的崩溃。他的历史画所塑造的历史人物有一种庄严而动人的美,并且总是设法描绘特有的俄罗斯景色:莫斯科秋天的清晨、大雪覆盖的隆冬、严寒的西伯利亚,借以表现对祖国自然的深情。他和列宾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鼎盛时期。
列维坦是19世纪俄罗斯风景绘画中确立“情绪风景”形式的画家。他的风景画一般以农村的平凡景色为题材,有着纪念碑式的构图和朴实简练的艺术语言,对自然景物进行高度的概括,赋予大自然以特殊的含义,创造出俄罗斯大自然具有深刻思想的综合形象。这幅被称为“俄国历史风景画”的《弗拉基米尔道路》是他在风景画中表现时代气息探索的典型,描绘的是一条沙皇黑暗统治形成的通往西伯利亚流放地的古道。1825年,“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就是从这里被押往西伯利亚的。有一次列维坦带着学生在西伯利亚写生,发现有一条被废弃的道路,还残存着路标,他问一位学生这是什么路,学生告诉了他。列维坦站在路上,脑海中即刻浮现出一队队被沙皇士兵押送的流放者,听到革命者低沉的呼号和叮当的镣铐声,他陷入深深的思绪之中……他收集了大量素材,创作了这幅作品。
2。《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赏析关键词:史实突破性、立场矛盾性
画家站在较客观的立场上对这一历史事件予以再现,确立了作品的高度史实性。这幅画描绘了1698年彼得大帝镇压了最后一次近卫军叛乱之后的一个清晨,即将对近卫军处以绞刑的最后时刻的场景。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在红场,因此画中用著名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外墙和华西里·伯拉仁诺教堂的天球顶为背景,右侧是克里姆林宫的卫城,这些高大的历史建筑物,烘托了作品中肃杀与铁血的时代气氛。身穿海蓝色军装监刑的彼得大帝骑在高头骏马上,怒目而视,亲自监督处决“谋反”的近卫军。他的背后是整齐森严的行刑队和一排绞刑架以及威严的正规军,他的右边是一群外国使节和他的宠臣。占据画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动乱的近卫军人群,他们临危不惧,毫无悔色,充满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一些农民装束的近卫军家属围绕在六个临刑的近卫军身旁,他们悲痛地哭泣着。画家把近卫军和老人、妇女、孩子与这些前来诀别的家属及刽子手、围观群众交织在一起,以此揭示他们复杂而微妙的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具有不同寻常的悲剧力量,把事件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悲剧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的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众多、生动,具有历史意义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图14-12)。
图14-12苏里柯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苏里柯夫,想通过这幅构图宏大、人数众多的画面,来表现俄罗斯人民反抗沙皇专制主义统治的现实情绪,赋予这幅名画更深的含义。画中人物体现两种敌对势力的尖锐冲突:画面的右面是以彼得大帝为代表的改革派,捍卫改革成果,为使国家强大,在外国使节和常规军的支持和保护下,对造反者严厉镇压,他骑在马上稳重如泰山,是一位自尊自信的英雄;而在他目光所视的另一面则是被行刑的近卫军士兵和来诀别的亲属以及围观的群众。近卫军是在保守势力怂恿下起来造反的,他们想维护自己的旧有传统和古老习俗,捍卫自己民族的自尊,所以他们各个也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气质。画家塑造了一群具有鲜明民族性和个性的人物形象。画面左边那个红胡子的近卫军怒视彼得大帝,而转首的彼得大帝也以目光相对。这猛烈的心理决斗表现了两个阵营互不妥协的坚决。在这幅画中,双方虽然是敌对的,但在画家的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彼得大帝是捍卫改革的英雄,而近卫军则是捍卫民族自尊的英雄。他赞成彼得大帝改革,也同情近卫军,为此他在人群中画了一些妻子、母亲与儿女来刑场绝别的悲惨场面,着重画了孤儿寡母的形象,令人伤心同情。为了表达同情心,画家将自己的女儿(画中那个戴红头巾的可爱小女孩)也画在其中。
3。《弗拉基米尔道路》——赏析关键词:视平线分割、色彩基调、“情绪风景”
视平线分割表现在整幅作品压得很低的视平线的处理上。这种视平线的分割使道路一直通向地平线上的消失点,整幅画面显得辽阔深远。远方的十字路口、阴霾的天空、遗弃的路标、荒凉孤独的原野、墓碑以及游动的云块,加强了画面的悲怆和凄凉气氛,形象地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布满苦难、鲜血和眼泪的道路(图14-13)。
图14-13列维坦《弗拉基米尔道路》
整幅作品的色彩基调是冷中带暖。大面积冷色调的运用——青绿色的十字道路和土地、灰蓝色的占据画面一半的苍茫天空、水平线上深厚的草绿色林木,都是画家用极单纯的艺术形象,表达对曾在这条流放之路上被迫害、折磨和牺牲了的祖国的革命志士,对苦难的俄罗斯革命者命运的深切悲哀之情;用小面积线条性的十字路的暖色则代表着画家对祖国进步事业所蒙受的无休止的苦难的表达,对祖国历经的一系列革命历程,站在现时升发的一种发自心底的沧桑追思和敬意。
这幅将风景画与风俗画结合起来的“情绪风景”画展出后,让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落泪。画家的笔下,没有动人的风景,荒芜的田野里孤零零的一条黄土小路,一条被驰骋的驿车车轮轧出了条条车辙的甬道,通向不可知的未来。这条路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太普通了,但它曾经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接通的前方是西伯利亚寒冷、潮湿的矿井。俄罗斯艺术史家认为,独特的心理细致性以及对大自然状态的敏锐性和热爱,构成了列维坦绘画中诗意的“情绪”。他将这种诗意上升至哲理,把自己的每一分喜悦与苦恼都同俄罗斯的大自然联系起来,与人类同爱共苦,与整个民族水乳交融地贯通,在领略自然的过程中领略艺术、领略生命并在领略苦难后抵达崇高与美丽。
四、《家,甜蜜的家》(文斯勒·霍麦)
1。作品背景
霍麦是美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出现使美国再一次获得了珍贵而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一时期,真正具有美国精神与气质的是一批生活在美国,以美国人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画家,霍麦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艺术生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霍麦在南北战争中曾被《哈泼周报》派往前线和后方,以美术记者身份往来于前线,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反映前线战士生活的油画。作品色调暗淡但严谨,摆脱了当时美国油画中的脉脉温情和时髦的程式化。《家,甜蜜的家》是这种美国精神的象征典型。后期,他主要生活在海滨,用水彩和油画来描绘海景和渔民等,主要以美国人民日常生活为题材。他的作品情意深沉,场面雄壮,成为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民精神的象征。
2。作品《家,甜蜜的家》——赏析关键词:美国精神象征、表现手法的精构
美国总统林肯领导下的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可以称作美国近代历史上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典型事件。这件作品着力反映南北战争时战地军人的生活,描绘了南北双方步兵暂时停火时的情景。画面上美国南部蓝天白云,阳光灿烂,营房外面两个战士军帽低压,神情抑郁;远处的军乐团正在演奏《家,甜蜜的家》这首曲子,舒展了绵绵的乡愁,成为象征美国精神的典型作品(图14-14)。
图14-14霍麦《家,甜蜜的家》
画家在理论上坚持自然主义观点,在实际创作中又在色、线、构图上精心构建。画作的表现语言受到了印象派风格的影响,但又不同于印象派。画面不单单是依照外光的变化以及经过整理的速写而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构图与线条的运用上经过反复设计——一站一坐的两个士兵作为画面的主体,值得注意的是两个中心人物虽然一站一坐,但同是叉腰的手和面向远方,几乎没有任何表情的脸暗含着乡愁的普遍性与一致性。主体身后的军营帏帐作为中景,掩住了远景中演奏曲子和休息的士兵的一部分,这是用表现手法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的精心安排。在大块用色彩塑造的青白色屋檐、土黄色帏帐、深蓝色的兵服中,又有如树杈、枯枝、裤褶等线性的描绘。整幅作品构图主体突出,树杈、帏帐、营房的穿插设计使画面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暗含着那被遮蔽的解不开的乡愁。
课后思考题:
1。从透纳的“人格”性风景作品与列维坦的“情绪风景”作品中各选取一幅,依据美术作品风格产生的内外因要素,进行对比性鉴赏。
2。寻找一幅你认为的当代具有美国精神象征的作品进行鉴赏并确立鉴赏视角。
3。在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中,选取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作品进行鉴赏。
4。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背景切入,鉴赏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5。联系上一章的鉴赏学习,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为依托,去一个你喜爱的美术展示场所(如博物馆、美术馆等),选取一幅或者一系列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形成能够传播的观点或文章。
[1]杨身源、张弘昕:《西方画论辑要》,545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