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学院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品:《逃亡埃及路上的风景》
1。时代背景
16世纪前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显赫时代已经过去,艺术爱好者们认为绘画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巅峰,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和达·芬奇在素描和色彩方面已臻完美,对他们顶礼膜拜,奉为圭臬,努力模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手法,却摒弃了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手法主义,也叫风格主义。当然,时代总是要进步的,理智而清醒的画家开始想要超越大师,狂热地进行新的风格实验,美术领域里呈现多元分化的趋势。而17世纪的意大利内忧外患,外受列强入侵,内有农民起义,战火纷飞,四分五裂,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相互勾结,彼此依靠;教皇借助外国势力,企图消灭人文主义思潮,恢复往昔的荣耀与权力,推行反宗教改革。在这种动**的大背景下,画家的队伍也发生了分化:另一部分服务于宫廷和贵族,发展了巴洛克艺术;一部分画家主张保护和继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建立美术学院,这就是以波伦亚的卡拉契兄弟为代表的学院主义。而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则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对社会与生活提出了质疑与批判。
2。作者介绍
阿尼巴·卡拉契是卡拉契三兄弟当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早年曾跟随兄长路德维克·卡拉契学艺,后又曾在威尼斯、帕尔玛等地学习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追随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脚步,擅长人物和风景,能作大型湿壁画、祭坛画和架上绘画。他长期工作在罗马,绘制的大型湿壁画气势磅礴、构图宏伟,在塑造上追求雕塑感,形象生动有力,受到上层社会的热烈追捧和欢迎。1609年,他访问那不勒斯,染上了疟疾,回到罗马后身亡。
3。作品分析
《逃亡埃及路上的风景》(图11-7)是阿尼巴·卡拉契的代表作,一幅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学院派的画家们认为自然本身存在很多瑕疵,并不完美,需要艺术家加以美化和创造,使其合乎理想美的规范,庄严肃穆,这种理想化的风景又叫英雄式的风景。《逃亡埃及路上的风景》并不是对自然的原生态写生,而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化的田园,有些怀旧,又有些伤感。浩瀚的蓝天白云,悠远而宁静的古城堡静静地沐浴在夕阳之下,庄严肃穆。美丽的河流从容流淌,羊群在葱茏的小坡上觅食,中景点缀着行走的牧民,近景的岸边是赶路的耶稣一家人,左边的树木则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同时树叶的婆娑打破了画面近乎凝固的静,有些生气,有些抒情。整个画面笼罩着淡淡的轻烟,一切都是那么永恒、悠远和宁静,让人不禁心生向往,而又有些地老天荒般的惆怅。画面构图开阔、稳重,笔触松动,色彩厚实凝重,描绘的虽然是乡间常见的风景,却缺乏生活的气息与温暖,具有庄严的纪念碑特色。这种画法对后来的普桑、克劳德·洛兰等人的风景画有着深刻的影响。作品冷静而理性,作者只是描绘所要表达的对象,而没有主观的情感流露,过分的节制使画面显得有些僵化,可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为古典主义风景画建立了最初的法则。
图11-7阿尼巴·卡拉契《逃亡埃及路上的风景》
二、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阿卡迪亚牧人》
《阿卡迪亚牧人》是尼古拉·普桑的作品,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代表画作,是古典主义风格最完美的体现。
1。时代背景
法国在战乱中度过了16世纪,因此文艺复兴运动远不及意大利和尼德兰那样兴盛。17世纪之后,国家取得统一,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经济和文化也进一步繁荣,使法国逐步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取代了意大利的领导地位。但法国在艺术上始终是追随意大利的脚步的,一切有成就的画家都受到过意大利美术的影响和启迪,无论风格、思潮和流派,都与意大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法国与尼德兰偕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尼德兰的影响,法国本民族的艺术传统与外来艺术的融合,逐步成就了法兰西的中心地位。法国人称17世纪为“伟大的世纪”,是充满了光荣与梦想,取得了伟大成就的黄金时代。
17世纪中期以后的路易十四时代是宫廷古典主义的极盛时期,君主和贵族将艺术作为夸耀荣誉和权利的象征。在首相黎塞留的支持、倡导和庇护下,以意大利美术学院为蓝本,于1648年成立了皇家美术学院,成为官方的美术教育机构,为皇室与贵族服务。在学院里,古典主义被确立为学院的规范和标准,院长勒·布朗提倡“伟大的风格”,即路易十四时代风格。他在普桑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艺术观点、教学体系和方法,核心仍然是古典主义,借以歌颂和美化路易十四时代的王权。
古典主义艺术只注重纯客观的描绘,反对掺入任何主观的思想感情,注重理性,排斥情感;古典主义注重形式的完美,倡导高级和雅致,并且认为历史画、宗教画和神话属于高级题材,所以特别推崇古希腊、古罗马的故事,而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则属于低级题材。造型上追求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效果,排斥个性,注重类型化和理性的演绎。
2。作者介绍
普桑(图11-8)出生在法国西部诺曼底的莱桑德利,是学院派的先驱,法兰西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其父让·普桑是皇家陆军的退役军官,家境一般。普桑是独子,父母希望他学习法律,可普桑从小就爱好艺术,年少时受到一名叫昆廷·瓦连的画家的支持和鼓励。后来去了巴黎,他结识了拉勒芒和迪南·艾勒,并且结识了负责保管国王艺术珍藏的亚历山大·库图瓦,欣赏到很多艺术名作,开拓了思想和眼界。
图11-8普桑《自画像》
1621年的春天,普桑来到意大利的罗马,悉心研究了古希腊、古罗马及拉斐尔的作品。1628年,在红衣主教法西斯克·巴贝里尼的推荐下,为圣彼得大教堂作祭坛画《圣伊拉斯莫斯的殉教》,获得了巨大声誉,但普桑创作盛期的代表作品大多为神话、宗教和文学题材。普桑为人性格沉静、耿直,这种具有“崇高风格”的题材暗合了他的内心,他不像卡拉瓦乔和伦勃朗那样直接描绘和抨击社会,而总是以一种委婉而曲折的方式影射社会的丑恶现象,表达内心的忧虑,因此他的画面哲理性非常强,其深刻的寓意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而他的画也正是因为这种优异的品质与情怀而感动着观者,并对大卫、安格尔、德加、夏凡纳、塞尚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塞尚曾说:“每次我从普桑那儿回来,我便更了解我是谁。”普桑在晚年转向了风景画的创作,他的风景画在美术史上被称作“理想的风景画”,在以自然风光为主体的画中,加入古代神话传说和圣经故事,寓含着深刻的哲理。
3。作品分析
《阿卡迪亚牧人》(图11-9)中的阿卡迪亚是古希腊传说中一块世外桃源式的乐土,那里蓝天明净,白云如花朵般开放,葱茏的绿地弥漫着静谧之美。有四个牧民经过这个美丽的地方,突然发现一块墓碑,于是他们驻足辨认墓碑上的碑文。其中一位年轻人认出其中含义是“即使在这美好的地方也有死神”。画中那位美丽女子,典雅端庄,是画家有意加入的一个寓意形象,她是象征美好人生和永恒自然的化身。
图11-9普桑《阿卡迪亚牧人》
这幅画具有典型的哲理性和象征寓意性,画中情境淡定从容,但人物彼此之间的呼应和表情又给人一种对人生的疑虑和哀伤感觉,低首之间,坚定对人生的信念。试想,阿卡迪亚这么美丽的地方也有死亡,但又何足惧怕?毕竟这儿是人生的乐土!画家用艺术形象呼唤人类的良知。普桑曾说过:“正是在这种沉思中,人们才能在命运的打击下站得稳定和不屈。”在这幅画的境界中没有死亡的恐惧,呈现的是一片祥和与宁静。
画中人物的组合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匠心独具,是画家苦心经营而得。画面稳定、均衡,人物之间的姿态、动作、神情彼此呼应,衣褶的卷曲飘动合乎古典规范,优美而典雅。色彩的冷暖对比清新和谐,呈现出一种明净简约又对比鲜明的美感。牧女的形象优雅贤淑,气质高贵,金黄色的上衣手感柔软,色泽明丽,打破了画面沉重的色调,使作品具有清新美好的氛围。天空中白云飘忽,笔触松动,湛蓝的天宇与禇色的大地混融一体,如此浩**而明净。静凝而沉重的墓碑虽然昭示着人生无奈的结局,但这一切又是如此平静与自然。整幅画面具有崇高、庄重、幽静与和谐的美感,切合普桑的绘画标准:应该描写“高贵庄严”的行为,要合乎逻辑,不是画实际出现的情形,而是画应该出现的情况;绘画要追求普遍和典型的东西,影响人的心智更重于影响人的感官;色彩勿太炽烈,动态和构图勿过紧张。应使观者从姿态中确切地“读”出每个人的情感,说出事件的原委。所以说这幅画是普桑的典范之作,从最大层面上实现了画家的理想:以朴实无华的写实技巧,细腻地表现平凡的真理,唤起人们对人生深深的思考与回味。
三、巴洛克艺术
1。《圣女德烈萨》
(1)作者介绍
17世纪的意大利依然是欧洲的艺术中心,在体制上坚持“君权神授”的专制集权,在生活作风上却奉行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欧洲天主教流行地区的国王和教廷极尽奢华,不惜重金礼聘艺术人才装堂饰壁,以显示其权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不勒斯著名雕刻家彼特罗·贝尼尼为意大利雕刻艺术奉献和培养了巴洛克雕刻艺术的不朽大师——他的儿子洛伦佐·贝尼尼。
1605年,老贝尼尼带着全家迁居巴洛克艺术的中心——罗马。小贝尼尼天资聪颖,他8岁时因为雕刻了一件逼真的小孩头像震惊了他的父亲,17岁时为大主教萨道尼作惟妙惟肖的胸像,少年得志的贝尼尼对事业和前途充满了信心。他是一个精力充沛、性格欢快之人,他不朽的创造力跟这不无关系。在他24岁时奉诏入教廷供职,如鱼得水,由于其卓绝的技艺获得了基督勋章和骑士头衔。他不仅是罗马巴洛克艺术最光辉的代表,而且是天才的全能艺术大师,集雕刻家、建筑家、画家、舞台美术家、喜剧作家于一身。
他又是一个幸运的人,结识了显赫一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主教诏他为自己装饰花园,这使年轻的贝尼尼初露锋芒,展示出他天才的艺术能力。《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埃涅伊预案希斯》和《普娜泽尔庇拉》四组装饰性雕刻,为贝尼尼赢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标志着贝尼尼雕塑的巅峰之作,是他为罗马维多利亚教堂所作的祭坛雕刻《圣女德烈萨》(图11-10)在这件作品中,我们欣赏到贝尼尼对人物内心刻画的至高无上的面部表情,在巴洛克时代的欧洲独步一时。
图11-10贝尼尼《圣女德烈萨》
(2)作品分析
《圣女德烈萨》是贝尼尼为罗马维多利亚教堂所作,主体形象是圣女德烈萨和爱神。
德烈萨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少年患病后潜心修炼,侍奉上帝。每当她发病时就失魂落魄,脑海幻觉丛生,出现很多奇迹,清醒时便将这种幻象记录下来,一直流行于民间,教会就利用她的病态回忆来宣扬宗教神秘主义,并封她为圣徒。她在一本著名的书中曾描绘过她发病见到天堂时销魂夺魄类似于人间肉体之爱的极乐境界。
这组雕像便是对这种幻象和极乐境界的呈现。贝尼尼在云石上描绘出少女神志昏迷和爱神欲向她胸中刺箭的情态。所谓痛并快乐着,对此,德烈萨曾有一段描述:我感到这支箭已刺透我的心,当金箭抽出时就像在抽我的心,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