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泉》(安格尔)的师承与《梅杜萨之筏》(籍里柯)的异化
1。作品背景
到了新古典主义最后一位大师安格尔的时期,创作题材的标准发生了质的变化,画家笔下描绘的不再是政治权力统治者拿破仑或者革命志士马拉等政治人物,而转向描绘画家表达自己艺术观念的代表事物,如作品《泉》中的**形象。安格尔作为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代表,他的艺术理念与作品是自其之后的艺术作品风格既继承又革新的转折,籍里柯与作品《梅杜萨之筏》就是这种转折关系异化的第一面旗帜。
《泉》(图13-9)是安格尔中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时便开始创作,直至76岁高龄才完成的描绘一个手托水罐正面站立着的年轻**形象的作品,这幅作品寄予了他提出的“集众美为一体”[1]这一全新的艺术观念。作品《梅杜萨之筏》取材于当时一件真实的海难事件,标志着浪漫主义画派的真正形成。
图13-9安格尔《泉》
2。作品分析
(1)《泉》——赏析关键词:理念载体、平衡性、和谐感、隐喻义、对比贯穿链
《泉》中的少女模特是安格尔一生追求的美神形象,即为支撑与贯穿他的创作理念而选择的载体。这幅作品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刻画出了一种自然的、理性的、非现实的、无内容的纯形式的美,得到了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的称颂。
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作品表现形式中的构图与人物造型创作两方面。
首先,《泉》的构图单纯匀称,中心人物托罐少女基本处于画面的正中央,辅助道具陶罐与背景中的林叶占据全画面的较小面积;画面的背景物与主体人物几乎没有交互重叠的设计,统观整幅画面主体明确,是典型的H形构图平衡性的最佳体现。
其次,细赏主体人物造型。少女的整体造型遵循希腊雕塑细腻微妙的原则:左边以高举的手臂转折处为顶点,躯干的轮廓是一根微妙变化的倾斜线;右边则是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的圆与三角的几何结构以及胸部与腹部的转折起落而形成的波浪式的曲线;左右身体两侧富于变化的轮廓形成凝固与凹凸的对比,准确、简洁、舒展,刚柔相济而又变化丰富的以线为造型基础的自成体系的曲线使少女的躯体变得独具魅力;岩石、**、陶罐和流水的不同质地又是另一种视觉上的对比。而这几组明显的对比作用在视觉上又是如此的自然而平衡,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画家把握住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变化的自然过渡,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及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出了力,在打破H形构图的稳定感后又保持住了人物动态的平衡,同时又在平衡中呈现出微妙的躯体转折力的不平衡关系。
也有鉴赏家指出,这种造型的动势在不平衡中保持了平衡,在稳固的平衡中又体现出微妙精深的不平衡关系,这是由于少女的肚脐刻画方位恰好处于整幅画面的“黄金分割线”的分割点上,达到了“视觉上的合理性、逻辑性和鲜明性”[2],才使少女身体在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动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绌,显现出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和谐感表现在画面色彩运用中的技术手段的师承关系与冷暖柔和对比两个层次。前者能够看出安格尔仍然沿袭古典学院派的技法训练道路,对人物形体与背景颜色进行大关系确定后,反复运用多次罩染的古典绘画着色手法,色彩层次丰富,和谐中富于变化;后者以暖调突出主体人物,背景以偏冷调深远处理,整体视觉上没有突兀感,非常含蓄、柔和,并利用色彩的自然对比关系,运用深色偏冷调的背景衬托柔和暖调的少女躯体周身的外延轮廓线,使色彩与形体动势的依附也均匀和谐。
对作品隐喻义的鉴赏主要从受众解读画面的深层心理活动角度切入,结合艺术家的独特创作理念与作品产生时代背景的大语境,进行生态性的剖析画面隐含意义的读解与阐释。画中人物面部几乎无表情,可以理解为少女的一种“无邪”的神态。研究视知觉的完形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把少女的面容与水罐那空无一物的“脸”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更增加了少女面容的吸引力;画中盛水罐子的开口与姑娘的嘴和身体**部的开与合的对比,是对少女的拘谨而开放的双重性格特征的强烈隐喻。那紧挨着的双膝、与头部紧贴的右手手臂以及那紧握陶罐的双手都表现了少女的羞怯,而这羞怯又被整个身体的**所抵消,身体的动势表现出开放与禁锢的双重含义。画中人体的整个造型以垂直轴为中心对称,但整幅画中却找不到真正的垂直线,全部的垂直线实际上是由头部、胸部、盆骨、腿部和脚部五个不同方向的局部轴线互为补偿来完成的,这也隐喻生者的平衡而非死者的寂灭。[3]
对比贯穿链是在前面的理念载体、平衡性、和谐感、隐喻义的赏析过程完成后,先分别局部对比,再总体整合对比而形成的类似于链条性的鉴赏原则。局部对比有作品表现形式特点平衡性中具体人物动态创作的对比、运用色彩的冷与暖的对比、深层作品隐喻义中的表现载体等的对比;整合对比有《泉》的理念载体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家创作载体的对比、作品创作手法师承关系的对比、同时代的隐喻义解读与后世阐释的对比等。经过一系列的对比贯穿而形成链接,达到举一反三的鉴赏积累与赏析效果。
(2)《梅杜萨之筏》——赏析关键词:理念载体、秩序关系、形式改革意义性
由于《梅杜萨之筏》是根据真实的海难创作的作品,艺术家通过描绘这一悲惨灾难事件抒发自己痛斥腐朽政权的激愤情绪。载体也一目了然——已经遇难与即将获救的人们。
这一载体的选择导致处理人物秩序关系的问题。画面中秩序关系的表现体现在典型性与非典型性互为的金字塔式构图上。典型性体现在作品描绘的场景是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船帆与木筏上的幸存者正好构成一个动**、****漾的三角形,成为画面的中心;非典型性体现在画面的右上角与左下角的两个组合关系的局部三角形构图——以几乎处于画面中央位置的坐在救生船上的两个向远方伸手呼唤救援的幸存者形象为划分区域——既可归置于以右上角最高点上摇动红巾奋力求救的幸存者为金字塔尖而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又可作为以这两个形象本身为塔尖而纳入到左下角的三角形区域内。左下角的三角形区域中描绘的是右下角已被浸泡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衰弱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中间位置的构图中“双重身份”的人是坚持了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个黑人推到高处去挥舞衣衫。这样的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角形及光和影的强烈对比,把情景表现得触目惊心,传达出强烈的紧张感,充满了悲剧的意味;远处的浪尖上发现一个细微的船影,与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着生的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衫,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图13-10)。
图13-10籍里柯《梅杜萨之筏》
浪漫主义和古典传统之间,唯一可以划分出严格分界线的基准就是空间结构和处理手法的多样化,但籍里柯作品的主要差别在于画面的深度中有华丽的巴洛克式对角斜线式三角形结构。这种构图不仅是表达艺术家创作理念的最佳形式,也具有浪漫主义打破古典派的静止肃穆,表现激昂动**、热情洋溢画风的具有形式改革思想的意义性价值贡献。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看,它的人物表情刻画传达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暗喻意义。
二、《达夫莱镇》(柯罗)的“混血”
1。作品背景
法国风景画家柯罗是长寿之人,由于亲身的经历,他的艺术创作混合了多个流派风格与“主义”的“混血”气质——他早期的风景画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的形式特征;其后的意大利旅行以及同巴比松画派的相互影响使他成为独具一格的民族“情绪风景画家”。他创作旺盛时期的代表作《孟特芳丁的回忆》,带有梦幻色彩的银灰色和褐色调子的表现晨曦或灿烂阳光的诗意风景绘画,确立了典型的柯罗风格。《达夫莱镇》描绘了树丛、村镇、河流等都笼罩在薄雾之中,服饰艳丽的年轻人站在花草丛中,显得静谧又生机盎然,犹如诗境一般美好。这是他晚年绘画精髓的典型代表作之一,是其绘画“混血”特征的最终全貌体现(图13-11)。
图13-11柯罗《达夫莱镇》
2。《达夫莱镇》——赏析关键词:温和性、“混血”性、承前启后性
温和性主要体现在绘画语言与色调风格的运用上。柯罗的绘画语言是抒情而浪漫的,给人一种梦境般美好的虚幻感,但同时又是单纯而宁静的,因而又会有自然和谐的亲切感。这种虚幻感与亲切感统一笼罩在一种温柔和缓的情境下,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舒缓的认同感,希冀亲近画中的每一类静谧的美好事物:晨雾初散的时刻,清新的晨风交融着,湖面散发着朦胧一片的水汽,透过薄雾的阳光洒在湖面和草地上,羽毛般轻柔的枝叶,高远宁静的淡蓝色的天空,银白的云杉,远处洁白的房屋,服饰艳丽的年轻人闪现在花丛中点缀其间,黝黑的林间隙地上映着零星的倩影和舞姿……画中一切都像在颤动,那么自由,那么鲜活,半是朦胧,半是清晰,所有的元素与符号都使自然与人构成艺术生命似有诗意、沉思静谧的整体境界。在色调风格上,柯罗多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体画面最后形成轻柔的银灰色或褐色调子;景物虚实中层次丰富,掺杂着触手可及与遥不可及的矛盾的平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