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美术鉴赏的意义 > 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第二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乔托:阿雷纳礼拜堂壁画

1。作者介绍

乔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突破了中世纪美术的限制,创作了很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排斥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并将过去单一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风景。

1305-1308年,乔托在阿雷纳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作品,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是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图10-2)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的代表作品。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

图10-2乔托《犹大之吻》

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其后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2。作品介绍

阿雷纳礼拜堂壁画位于意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是一位名叫E·斯克罗维尼的商人为其放高利贷的父亲赎罪谢神而建的(图10-3、图10-4),乔托不仅担当了整个礼拜堂壁画装饰的工作,还参与了建筑设计,使厅堂结构和壁画布局配合无间。阿雷纳礼拜堂为一长方形厅堂,西为入口,东为祭台,南北墙全用于绘制壁画,仅南墙开有小窗。由于该堂主要奉祀圣母,因而壁画以圣母和基督生平为题材,在南北墙面安排上下3列,每列6幅,另加祭台两边各1幅,共38幅壁画,取连环组画形式,依次表现故事情节。西端入口处墙面绘以《最后审判》,东端祭台面还配有礼拜基督的画幅,使整个礼拜堂的壁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连为一体,互为呼应。

图10-3乔托《阿雷纳礼拜堂壁画》(局部一)

图10-4乔托《阿雷纳礼拜堂壁画》(局部二)

3。作品分析

乔托的阿雷纳壁画虽全为宗教题材,却展示出富于生活气息的现实画面。所有画幅一律取平视角度,前后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强了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主体塑形的表现,令观者感到眼前的画幅不是宗教神话的抽象图解,而是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其中的杰作如《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都善于推陈出新,摆脱中世纪圣像画的程式,传述人文主义的新精神。《犹大之吻》通过耶稣被犹大出卖,罗马官兵以犹大和耶稣接吻为暗号而逮捕耶稣的故事,集中塑造了正反两面的典型形象,被认为是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一个成就。画中的耶稣临危不惧、稳重安详,与叛徒的丑恶浅陋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城市新兴阶级对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理想。

创作阿雷纳壁画之后,乔托声誉远扬,各地纷纷聘请他作画,在故乡佛罗伦萨尤受欢迎。但乔托在意大利各地的作品皆已失传,现存于佛罗伦萨者亦仅有圣克罗切教堂中的巴尔迪及佩鲁齐两礼拜堂中的壁画残片,由于后人反复修补,已难见乔托时代的神韵。乔托晚年还担任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建工程,主持了大教堂钟楼的初步设计,为这座钟楼成为佛罗伦萨最优美的建筑物奠定了基础。

乔托的艺术创作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极大,各地倾慕新风格蔚然成风,在佛罗伦萨还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延续直至15世纪初。真正继承了乔托艺术传统的是为文艺复兴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师,如马萨乔、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人,他们都极重视对乔托艺术的学习。因此到16世纪时,意大利艺术界已普遍认为乔托是奠定了文艺复兴新美术传统的天才。

二、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春》

1。作者介绍

波提切利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也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在当时,他以画圣母子像而闻名于世。受尼德兰肖像画的影响,波提切利又成为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

波提切利曾拜菲利普·利比为师。利比哥特式的绘画手法、对细微人物脸部表情的表现和对细节的重视等都对波提切利日后的绘画风格有深远影响。此外,波拉约洛兄弟的雕塑作品也对波提切利产生过影响。之后他又从师韦罗基奥,曾与小他7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同学。1470年,他自立门户,开设个人绘画工作室,很快就得到美第奇家族的赏识,向他订购了大量的画作。与强大的美第奇家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使他获得了政治上的保护,并享有有利的绘画条件。此外也是通过这一层关系,波提切利得以接触到佛罗伦萨上流社会和文艺界名流,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

在美第奇家族掌权期间,波提切利为他们做了多幅名画,声名大噪。1477年,他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美第奇别墅创作了《春》。这幅画已经和《维纳斯的诞生》一起,成为波提切利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幅画作。不仅受到皇室贵族的推崇,波提切利在同时代的艺术家中也声望极高,“在达·芬奇的绘画理论中,只有一个同时代的人的名字被提到,他就是圣多罗·波提切利。”[1]

2。作品介绍

1485年完成的《维纳斯的诞生》(图10-5)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的场景。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做“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民众,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像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

图10-5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蛋彩画《春》(图10-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来表现春天的美和典雅。画面中央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显然,诸神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10-6波提切利《春》

3。作品分析

维纳斯诞生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因而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她不同于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旺盛的妇女:维纳斯的面容,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维纳斯的诞生》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强调以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更强调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装饰感。画面中的女神肌肤洁白,金色的长发飘逸,是世间完美的化身,但脸上却又挂有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

在《春》中,波提切利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古代神话故事重新演绎,人物线条流畅,色彩明亮灿烂,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带有一丝忧愁。

三、文艺复兴三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