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美术鉴赏的意义 > 第三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第三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1页)

第三节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

一、民间剪纸

长期以来,民间美术一直生长在中华民族最初的艺术土壤之中。这片土壤滋养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美、歌颂美、追求美。

民间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最具代表性的形态之一,集中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1。民间剪纸概述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和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中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由于民间剪纸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相对简单、普遍,因此民间剪纸能够范围很广地在中华大地普及。可以说,它的普及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民间剪纸的技法多样,如剪纸、刻纸、撕纸、烧烫、拼纸、衬色、染色、勾描等。从技法上来说,剪纸通过正负形的衬托,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达的形象。

目前,中国除少数地区无民间剪纸的广泛流传,其余大部分地区,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均有民间剪纸的流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典型的地域性文化体现的。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剪纸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构成了民间剪纸丰富多彩的生命力,保持了民间剪纸自成体系的文化基因。

2。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

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所采用的正负形标记的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彩陶、商代的青铜器、镂花夔凤金箔片、汉画像石艺术中已经被广泛采用,充分说明在以纸为主体材料未形成之前,镂空的艺术手法已经发展成熟,并且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剪纸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从“剪桐封弟”[1]的故事中可以找到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痕迹。

剪纸艺术的确切产生时间固然是在纸产生以后,中国出现纸是在公元2世纪的西汉时期。纸的性能更符合劳动者对艺术追求的需要,因此,剪纸艺术随之产生。众所周知,纸制品是极难保存的,尤其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所以,至今保存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见。

1959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墓出土了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这五幅团花剪纸分别是对鹿、对马、对猴、八角纹、忍冬纹团花,可以说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这些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法剪成,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为相似,在技巧上显得较为成熟,非日积月累之功难以达到。从文化内涵上,这些团花剪纸的形象在丝绸之路、黄河流域中上游仍然流行,象征万物繁衍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内涵,常被应用于节日、红白喜事等民俗生活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在阿斯塔那墓区还出土了一幅唐代剪纸,七个人形排列成行,同时墓葬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纸钱,这与唐代的剪纸招魂的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8世纪“安史之乱”,大诗人杜甫由长安出逃,历尽艰辛,受尽惊吓,夜宿彭衙,留下《彭衙行》中著名的诗句:“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正是友人为其濯足、招魂的真实写照。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得城市繁荣,劳动人民阶层壮大,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兼职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如吉州窑瓷器上的剪纸纹样。元代出现了一些构思完整的剪纸作品,为生活装点着情趣。

明清时期已经有了传世剪纸作品,多作为刺绣底样和房屋装饰,典型代表当属北京故宫坤宁宫。清光绪皇帝大婚的新房,贴有双喜团花,可见民俗世相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地位。

近现代,随着时代的变革,民间剪纸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无论如何变化,民间剪纸给予我们的艺术的本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

3。民间剪纸——拉手娃娃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为证,“镂金做胜传旧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正月初七,也就是古时“人日”的这一天,晚至魏晋时期“剪彩为人”的风俗便已流行。

剪彩为人中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前文所述,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区还出土了一幅唐代剪纸,呈七个人形排列成行,同时墓葬里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纸钱,这与唐代剪纸招魂的巫术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剪纸是民间巫术活动实现的重要载体。由此,联想到令人印象至深、堪称原始彩陶杰作的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这件彩陶盆属于距今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陶盆内壁口沿下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着手,步调方向一致地跳舞,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舞蹈的场面。那么此场面究竟为何而舞,值得探讨。原始舞蹈以狩猎舞为主,有些学者认为,是氏族成员分组围猎,将野兽赶入陷阱的场面,在欢快的气氛下富有强烈的节奏感,是庆祝狩猎的情景。然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这是一个巫术活动的场面,接地处为两腿无疑,而下腹体侧的一道,似为饰物。这个“饰物”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是否为巫术活动说法的重要因素。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种种自然因素尚未得到破解,人类对种族繁衍尤为重视,随着自身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提高后,人们从对动植物的崇拜转移到对人类自身的崇拜,于是产生了人类为了证明人与其他人或外部世界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而创造出来的中间媒介——巫觋。《说文解字》对“巫”字解释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为女性,符合母系社会为先导的氏族社会,她能够以舞蹈降伏无形的鬼神的人。随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入,后来出现了男性巫师,称为“觋”。《说文解字》:“觋,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觋”是男性巫师的统称。显而易见,马家窑文化时期经历了从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入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在此时可以找到对男性生殖崇拜的印记。这个“饰物”是否可以解释成为对男性的生殖崇拜呢?无论将这个纹饰定位成欢庆的舞蹈场面还是令人敬畏的巫术活动场面,是否可以理解成为舞蹈娱神的情景呢?从民间剪纸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由此可见,“剪彩为人”中的“人”,既是人类创造出以自身为原型的“神”,也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用剪刀剪出了自己的肖像。正如东北满族地区的萨满文化中的剪纸嬷嬷人、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五道娃娃(图6-2)、拉手娃娃、招魂娃娃、苗族“鬼师”祭祀活动中的剪纸人(图6-3),他们承载着巫术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既是具有神与鬼的特殊力量,在巫术仪式中成为招魂、祛病、镇宅、辟邪的象征物,也是象征人丁兴旺,手拉手共同抵御自然灾祸,表达原始思维中对群体优势的向往的象征物。这种对生命渴望的表达,传遍中华大地。《舞蹈纹彩陶盆》的纹饰和今天的拉手娃娃的剪纸艺术形式仿佛是手拉着手的姐妹,穿越时空隧道,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图6-2陕西神木剪纸《五道娃娃》[2]

图6-3贵州施洞苗族“鬼师”祭祀活动中的剪纸人[3]

二、民间木版年画

1。民间木版年画的概述

民间木版年画多应用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民俗基础。通常用来装点生活居室,表达人们迎新春的喜悦之情,同时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富贵的美好愿望,起到镇宅避祸的作用。以民俗中的应用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居室装饰、岁时节庆、神灵佛道、巫术信仰、知识传导、标志图解、纸牌娱乐、消遣游戏等几类。内容题材可以划分为世俗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喜庆、神像俗信、幽默讽刺等。其余的民间木版年画比较繁杂,很难究其形式和内容将其分类,暂不赘述。

2。民间木版年画的产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