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面的第一骏名叫“飒露紫”,紫色,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拔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骏中唯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据《新唐书·丘行恭传》记载,公元621年,唐军和王世充军在洛阳决战,李世民的侍臣猛将丘行恭,骁勇善骑射。在取洛阳的邙山一战中,李世民有一次乘着飒露紫,亲自试探对方的虚实,偕同数十骑冲出阵地与敌交锋,随从的诸骑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从。年少气盛的李世民杀得性起,与后方失去联系,被敌人团团包围。突然间,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飒露紫”前胸,危急关头,幸好丘行恭赶来营救,他回身张弓四射,箭不虚发,敌不敢前进。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马来,给御骑飒露紫拔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然后又执刀徒步冲杀,斩数人,突阵而归。为此,唐太宗特别将他的英雄形象雕刻在昭陵上。
西面第二骏名叫“拳毛”,这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时所乘。刘黑闼本来是隋末瓦岗寨李密的裨将,窦建德失败后,他占据了夏国的旧州县,并勾结突厥人,自称汉东王,后来也被李世民击溃败走。公元622年,李世民率领唐军与刘黑闼在今河北曲周一带作战。刘军主力渡河时,唐军从上游决坝,趁机攻杀,夺得胜利。石刻上的拳毛身中九箭,说明这场战斗之激烈。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马横空,弧矢载戢,氛埃廓清”。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了。
西面第三骏名叫“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薛仁杲是唐初盘踞在今兰州的薛举之子。薛举曾率兵攻唐,谋取长安,事未成病死。其子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后来被李世民击败而投降。公元618年,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割据兰州、天水一带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便大举进攻,与唐军争夺关中。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李世民趁机追击,催动白蹄乌身先士卒,衔尾猛追,一昼夜奔驰200余里,迫使薛仁杲投降。
3。作品分析
昭陵六骏刻于贞观十年,皆为青石浮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造型栩栩如生,采用高浮雕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每幅雕刻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显示了我国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昭陵六骏浮雕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巧,是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五、宋代晋祠圣母殿泥塑
1。时代背景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鉴于一些将领、节度使可能拥兵自重而影响皇权,宋太祖听从赵普建议,杯酒释兵权,使兵、将分离,保证了统治权的集中,但是同时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到公元979年,北宋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北宋开国后,通过收兵权、削相权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科举制度获得极大发展。北宋中叶,朝政日益萎靡,宋仁宗时出现短暂的“庆历新政”。熙宁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但是后来遭到保守派反对而废弃,北宋末统治极度腐朽。公元1127年,金军攻入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南宋建立。公元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宋代艺术审美是唐代艺术审美的进一步发展,但二者却有不同。以盛唐文化为代表的唐代艺术审美体现了蓬勃昂扬的时代精神,其特征是外倾开放的;宋代艺术审美则体现为内敛秀丽,相比大唐盛世,更显古典。宋代艺术的高峰主要体现在艺术审美成果的精致,是古典韵味之最。与宋朝转为婉约、深沉的时代精神相一致,宋代的艺术特质也向注重意态和内在神韵发展,形成新的审美思潮,在形貌上不取丰腴雄硕而取瘦削,它决定了宋朝一代艺术的成就,也影响了后世的历代艺术。
2。作品介绍
晋祠又名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后来又多次重修翻建:南北朝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唐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词之铭并序》碑文,并又一次扩建;北宋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我们今天看到的晋祠正是北宋时期的修复建筑。
祠内的建筑主要是沿着东西的中轴线分布,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吴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祠内的周柏、隋槐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圣母殿雄伟壮丽,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主像圣母端坐在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霞帔,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充分地表现出人的神情,各个塑像神态自然,神情各异,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帔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贵妇人的高贵气质。42尊宫女宦官像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穿男装的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装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则是丫鬟侍女(图4-6、图4-7)。
图4-6宋晋祠圣母殿泥塑(局部一)
图4-7宋晋祠圣母殿泥塑(局部二)
圣母两边的4位少女,显然是圣母的贴身丫鬟。而前面两位宦官大概是负责传令的,看他们的身姿微微倾向圣母,双目侧斜视,生怕听漏了一字半句。
圣母北侧面北的5尊一定是唱戏侍女,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当中最出色的便是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圣母的夸赞。可是,如果从侧面看去,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反映出她内心的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表现得欢快些。
北侧面东的5尊年龄较长的侍女,显然是风华年岁已过,失去了圣母的宠爱,显得失落而哀怨。北侧面南的8尊大抵是管事侍女,其中一位身高体胖、手执碎银的中年侍女,面露傲气,大概是侍女中的领导,财大气粗。而旁边那位年幼的侍女,一定深得圣母宠爱,看她那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刁钻样,一定是在其他宫女面前耍威风。
圣母南侧面南角的5尊是圣母的文笔侍女,从东数第二位手里拿的是圣母的印玺。面东的5尊是圣母的起居侍女,负责为圣母梳妆打扮,北起第二位手里拿着胭脂盒,肯定不是自己享用,而是替圣母化妆的。面北的8尊是打扫卫生和供给饮食的,东起第2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显然是圣母的厨役,似乎正在为下一顿饭如何能够博得主人的赏识而犯难。旁边这位身材最为消瘦的侍女以前一定是个舞女,现在虽然年事稍高,但笔挺的腰板,纤细的身姿仍然能使人想起她年轻时的舞姿。
总之,这些真人大小、韵味无穷的侍女像神形俱佳,令人叹为观止。
3。作品分析
这些侍女有的捧饮食、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塑像身材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姿态自然。从她们的面部表情则可以看出,由于长期禁锢在宫廷之中,这些侍女们的青春为哀怨、压抑之情所笼罩。
对于圣母殿侍女群像,作者并没有采用通常的程式化造像方法,而是运用敏锐的观察力,以极其朴素的写实手法,表现了这些虽然衣食无缺,但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众多女性的不同经历和个性,以及她们共有的美丽、善良和尊严。
课后思考题:
1。论述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汉代说书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现象?
3。汉代石雕有何艺术特点?
4。什么是画像石?
5。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