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杜尚的成功证明了机会的重要性,投机分子成为艺术家,艺术家变成投机分子,不过这种投机不一定是指出名、挣钱,更多的倒是指文化上的投机,即创造、发明一种新思想、新文化。谁占据了新思想的制高点,谁就是艺术大师。
二、约翰·凯奇对达达主义的传承
1。创作就是“无目的的游戏”
杜尚的创作宗旨在约翰·凯奇这里得到了发展。作为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的约翰·凯奇认为音乐就是“无目的的游戏”。约翰·凯奇1912年9月5日出生于洛杉矶,早年学习绘画,但并不得志,后辗转至著名作曲家勋伯格门下学习作曲。20世纪40年代,凯奇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听到了日本人铃木大拙关于佛教和禅学的讲课,深受其影响,他认为艺术产生于对自然的非解释性的沉思中。他的创作深受老庄哲学、美学,尤其是佛学禅宗的影响,凯奇的音乐创作充满了东方哲学思想,东方哲学思想指导着凯奇的音乐实践,使凯奇的创作背离了传统音乐的道路,打破了所有传统作曲技法、所有标准乐器及其标准演奏法为“音乐”所做的既成限定。他在生活和创作中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感悟生活中的偶然和混沌,剔除一切人为的理性秩序,强调声音的产生是一种偶然的结果,由此成为“偶然”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同时,凯奇受到杜尚的现成品的启发,他视日常世界为艺术的源泉。凯奇利用达达主义的偶发性尝试消除艺术的自我以及艺术与日常经验的差异,进一步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凯奇在禅学和杜尚的影响下,进行创作。1952年,凯奇受到了劳申伯格“白色绘画”的启发,他取消了作品中的任何东西,除了时间和环境中偶然的声音,他创作了一首叫做《4分33秒》的无声作品。凯奇的目的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在无声之中听现场发生的无目的、偶然的声响。
他还研究了电子音乐的无音乐。他相信,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0分00秒》很好的验证了他的创作思想。作品作为一个行为过程,通过表演者的行为: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一系列行为来构成整部作品。凯奇把创作注意力集中到对行为过程的关注,把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搬进了艺术殿堂。凯奇的作曲方式是多元的,他用橡皮、木片、瓶塞等改变钢琴的音色,同时,他写诗、搞视觉艺术等,一反音乐传统,以革新的姿态从事五花八门的艺术活动。
2。作品赏析:《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
观众们安静地等待着。1分钟,2分钟,3分钟,没有动静,人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开始**不安,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告诉观众表演已经结束。这就是凯奇惊世骇俗的《4分33秒》。这是一首有三个乐章、总长度四分三十三秒、没有半个音符的曲子。《4分33秒》曾引发大规模抗议,凯奇的目的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在无声之中听现场发生的无目的的、偶然的声响。在音乐史上首次将“silence(即道家的‘息声’)”这个概念在音乐舞台上得以实现。这也代表了凯奇的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从强调表演者演出的重要性到强调观众接受的重要性,从传统只关注艺术生产的价值到强调艺术接受的重要性的转变。
三、1952年凯奇的“事件”和偶发艺术“诞生”
偶发艺术活动可以追溯到1952年凯奇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做了一次类似偶发的表演,参与合作的艺术家还有舞蹈家麦尔斯·坎宁安、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等。这个名为《剧场作品1号》(经常被简称为“事件”)的表演被看成是第一次真正的偶发艺术。在这次“事件”中,凯奇坐在梯子上读一段有关音乐和禅宗关系的稿子整整两个小时;麦尔斯·坎宁安在观众当中跳舞;R·劳申伯格在一部老式的留声机上播放唱片,他的“白色绘画”悬挂在头顶上;查尔斯·奥尔森在梯子上朗读诗歌……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凯奇设计了“事件”的大纲和安排,但是没有经过事先的排练,整个事件充满了偶发的、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实践了凯奇一贯的艺术创作宗旨。
凯奇在黑山学院给学生们讲授禅宗和实验音乐,他的学生中有许多后来成为偶发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如乔治·布莱特、乔治·麦西纳斯、阿伦·卡普罗等、白南准和拉芒特·扬也深受凯奇的影响,互动媒介前卫艺术的形式也由此诞生,偶发艺术的行为、表演得到了发展。凯奇认为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和偶发艺术家们试图废止“艺术”,偶发艺术家们将达达祖师爷杜尚尊为“祖父”,达达运动反理性、反传统、反艺术等特点都被偶发艺术继承了下来。偶发艺术启示了行为艺术、实验音乐、影像艺术、实验电影等。
偶发艺术的根源可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成立的达达派的宣言中找到,它可以出现在家里、学校、超市、街头等任何场合。艺术家实现计划,但是没有排练,没有重复,没有观念,表现方式更接近生活的随意和偶然,主要以表现偶发性的事件或不期而至的机遇为手段,重现人的行动过程。1959年卡普罗用“Happening”一词描述这种艺术创作状态,20世纪60年代则用来专指这一美术现象。偶发艺术注重活动的随机性,艺术创作活动在于即兴发挥,没有具体情节,有很强的戏剧性。
受1952年凯奇的“事件”的激励,1959年10月,阿伦·卡普罗在鲁本美术馆举办了题名为《6部分中的18个偶发事件》的展览(图16-3)。鲁本美术馆是纽约闹市区富有斗争精神的艺术派别的美术馆之一,它还是一个实验中心,从1959年到1960年,只存在了一段时间。许多第一流的年轻艺术家在此崭露头角,卡普罗就是其中的一位。在这次展览中,达达的挑衅、装置和行动绘画成为展览的原始材料。
图16-3阿伦·卡普罗《大家庭》(由科内尔大学委托的一个偶发事件)
除了代表人物凯奇和卡普罗外,主要的偶发艺术家还有J·戴恩、C·奥可有伯格、R·劳申伯格、R·利希滕斯坦、R·格鲁姆斯、R·惠特曼、G·乔治等。此外欧洲的艺术家和纽约的艺术家一样,吸收了同样的创作来源。德国的沃尔夫·维斯泰尔和韩国的白南准等人在威斯巴登创建了一个小组,叫做激浪,其主要灵感来自凯奇。
《向约翰·凯奇致敬》是1959年白南准的具有革命性的“行动音乐”。白南准在音乐的演奏过程中,砸毁乐器,摔鸡蛋,打碎玻璃等,消除和混淆音乐与表演之间的界限,给观众强烈的震撼。作品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像砸毁乐器、摔鸡蛋、打碎玻璃等行为极其具有戏剧性,这些即兴的表演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特点。
被誉为“影像艺术之父”的白南准深受凯奇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之后,他把自己在电子音乐方面受到的训练转换成了“电子化艺术”。作为一名电子音乐家,他对电子声音和图像的互动有着强烈的兴趣,在艺术实践中探索影像和声音的关系。他的许多作品像电子仪器或装置,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而且艺术家还邀请观众积极参与,动手触摸作品,这些探索使他成为影像艺术的先驱。他的许多艺术作品都调动观众参与其中,强调了互动性的原则,强调观众接受及参与和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性。
欣赏偶发艺术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家运用他们抽象的表演强调他们在日常事物和艺术上的感官联系,如像杜尚的作品《小便池》等诸如此类的被称为“现成品的艺术”。
第二,偶发派艺术通常用“活动”去表现,并且采用多元的创作媒介,如物件、声音、图像、文字等。
第三,艺术作品呈现出偶发性、非确定性和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品极具戏剧性,并强调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性。
第四,偶发艺术和波普艺术等被称之为“新达达”,他们深受杜尚思想的影响,具有反理性、反传统、反艺术的特征,试图抹去艺术和生活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