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清晨,一名前“忘忧舱”用户来到土楼,递上一份密封文件:“我删掉了母亲去世的记忆,整整三年。直到昨晚梦见她叫我小名……我才意识到,我连她的声音都不记得了。”
他泪流满面:“你们能帮我找回吗?”
林昭月接过文件,郑重点头:“只要你愿意记,我们就一定能让它回来。”
春去秋来,又是一年清明。
今年的铭记仪式格外庄重。来自五大洲的代表齐聚土楼,共同见证“全球初心碑”揭幕。石碑通体墨黑,正面镌刻着一句话:
>**“名字不死,故人常在。”**
背面则密密麻麻刻满了已恢复姓名者的姓氏首字母,按时间顺序排列,从远古至今日,绵延如河。
当林昭月点燃第一支蜡烛时,天空忽然亮起极光。
不只是北极,连赤道地区都有人目击到绿色光带横贯夜空。而在光幕之中,缓缓浮现出一行巨大文字,使用的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以及玛雅文、楔形文字、古汉字等十二种已消亡的语言:
>**“Ta’aloolink’aaba’…yook’inta’aloolink’aaba’。”**
>**“我们记得你的名字……我们也被记得。”**
仪式结束后,艾山找到林昭月,递给她一封信。信封泛黄,邮戳显示来自三十年前的新疆某小镇。
“这是今天早上从旧档案室翻出来的,收件人写着‘念归老师转林昭月’。”
她双手微颤,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手工贺卡,画着一朵莲花,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念归老师:
>我是阿依古丽,您教过的学生。您说名字很重要,所以我一直记得班上每个人的名字。现在我也当老师了,我教孩子们唱《铭记谣》。他们都很乖,都说要当记忆守护者。
>您好吗?我们都想您。”
>
>落款日期:2013年3月12日。
泪水无声滑落。
林昭月将贺卡贴在胸口,仰望星空。
她知道,念归从未真正离开。
她的思想活在每一本《名册》里,她的声音藏在每一次“我记得”中,她的灵魂游走在每一条忆蚕丝线上。
当晚,她登上回声塔顶层,取出那瓶檀香,轻轻续上一截新香。青烟袅袅升起,缠绕着丝线,仿佛连接天地的桥梁。
她低声说:“念归,你看,风还在吹,雨还在下,孩子们还在长大……而我们,还在记得。”
丝线轻轻一震,金光流转,宛如回应。
而在遥远的猎户座方向,那颗接收“命名波”的星球上,石柱群中央的册子正被一双苍老的手缓缓翻开。
扉页上,赫然写着三个字:
**《名册初辑》**。
风拂过荒原,卷起尘沙,隐约传来童声吟唱??竟是《铭记谣》的旋律,虽不标准,却一字不差。
仿佛跨越千年时空,一句“我记得”,终于抵达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