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第13章 相濡以沫 5(第1页)

第13章 相濡以沫 5(第1页)

第13章相濡以沫(5)

最终,他长眠在杭州西湖,和名妓苏小小成了邻居。这里,也不是他的故乡。“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读罢全诗,身心喟叹。在日本,他听着春雨的滴答声和尺八的哀伤曲子,心早已穿越海洋怀念着浙江一年一度的大潮。可是,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却如同孤雁一般仍旧找不到归宿,于是只好默默地离开,到那开满樱花的国度继续寻访……

相比较苏曼殊的境遇,李清照所面临的情况自然不同。如果说曼殊是身世的悲凉,那么清照面临的则是时代的创伤。但相同的是,两人都怀念着故土,想念着亲人。

记得舒婷写过《在故乡的山岗上》,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任暮春的风儿轻轻地吹

你的眼神蕴藏着悲哀

你的微笑流露着欣慰

你呀,总在徘徊

将去未去,欲归难归

“将去未去,欲归难归”,多么贴切。寓居在江宁府的深宅大院里,尽管空气中已经出现了春的气息,报春的梅花也已经悄悄开放,出门看花,恐怕还会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在这光景中,往昔欢乐的时光就像旧胶片一样播放,一帧一帧都是静谧,都是隐约。

此刻,已经四十多岁的李清照倍加想念故土,怀念亲人。父亲李格非、老师张耒等,一张张面孔都在他面前划过。她还记得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就在京城,父亲李格非、师父张耒和她一起游览凝祥池观赏黄荷,师父张耒作《读中兴颂碑》一诗,其中写道: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诗歌借用唐代安史之乱的故事,抒发了对时局的看法,认为北宋大有覆蹈唐朝天宝之乱的可能。当时李格非和其他朋友连连拍手,认为诗歌很有深度,引发了他们对时局一番审视。年纪尚小的李清照也不服输,就此题材也作出《浯溪中兴颂诗歌和张文潜》二首。其中这样写道: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尘土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荷花池畔,李清照同样引经据典,以天宝之乱为主题,借史讥讽现实,细说天宝之乱使唐玄宗统治五十年的功劳化为灰烬,奢华的帝都最终长满了野草,朝廷腐败,兵戈声气,国家颓败……

当时李清照只是年轻气盛,傲人的才气在师父面前展露了一下。但是他们都没想到,后来的变化正如当时所预料的一样,靖康之难,奇耻大辱。

或许,人生真如梦。还好,她身边还有丈夫赵明诚相伴。春寒料峭,天气渐渐晴朗了。她不知道,还有更大的风浪在等着她。半生安定的她,躲不过宿命注定的飘零。

【28】思乡

故乡是一条河,湍急的水流中,你为何不愿涉水而过?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菩萨蛮》

草长莺飞,南方的春天来得悄无声息。就在某个早晨,风变得柔软可人,换上春装看万物复苏,满目春色,心情大好。一觉醒来,略感微寒,鬓上睡前梳理的梅花妆有些散乱了。

很多人当睡醒朦胧之际,睁开眼会有很多问题像流星一样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我是谁?来自哪里?我正在哪儿?李清照双眼朦胧,我这是在哪儿呢?在南方。起身远望,却发现春光都是相似的,一景一物的略微变化都会在内心产生陌生感。她喜欢春光,可是太陌生的南方却让她失望,她更喜欢那日夜思念留驻着成长过程岁月磨砺痕迹的土地。

于是几杯淡酒之后,李清照也忽然发出“故乡何处是”的疑问。

故乡是何处?千百年来,无论是中国外国,这似乎都成了一个恒久的人类命题。

仍记得在读古希腊神话的时候,无法忘记当时读《奥德修斯》的感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