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txt > 第14章 般若品第二3(第2页)

第14章 般若品第二3(第2页)

[4]一类有大心之众生,闻大乘行大法而直证佛果者。名为顿悟。又,速疾证悟妙果者,名顿悟也。按:此云顿悟菩提,即顿时悟得菩提之义。

[5]《心地观经》三:“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

[6]《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止观》五下:“招果为因,缘名缘由。”

[7]《演密钞》五:“化谓教化,导谓示导。”《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8]起,物之初起也。《注维摩经》二:“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1],不能自悟[2],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3]。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4],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5],救不可得[6]。

[1]《华严·出现品》:“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相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相,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2]譬如人虽自具见分,不依外之光明,不辨诸色相。

[3]唐释慧海云:“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遍十方界,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

[4]《探玄记》八:“情无异念,故云一向。”《剪灯新话句解》二:“何一向薄情如是?”注:一向,犹言一偏也。《名义集》七:“肇曰: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抱,解脱也。”

[5]教授,见前。

[6]不能救其邪迷、颠倒。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1],一刹那间[2],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3]。

[1]海水一滴,自明证据,则心遍一切,智临万境,无物不照,无理不通,是谓正真观照。

[2]《西域记》二:“时极短者,谓刹那也。”《楞严经》二:“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止。”

[3]《普照禅师修心诀》云:“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尊者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心即开悟。”《四教仪》:“十佛地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成佛。”又:“直了上无佛果可求,下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1]。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2]。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3],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4]出六门[5],于六尘中无染无杂[6],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7],名无念行[8]。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9],即名边见[10]。

[1]唐释慧海云:“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2]《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又曰:“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

[3]爱欲之心,浸染外物,执著而不离,名染著。《新译仁王经》中:“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

[4]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对于六根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境,能生见、闻、嗅、味、觉、知之了别作用者是也。

[5]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门,内有意门,共六门。

[6]“六尘”见前。《法华经·序品》:“纯一无杂。”《顿悟入道要门论》上:“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

[7]进退无碍名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名自在。《法华经·序品》:“尽诸有结,心得自在。”《顿悟入道要门论》上:“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惟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惟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如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