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此序共分五段——“见性成佛”以上,述佛祖传付至达磨,为第一段。“《法宝坛经》”以上,述二祖至六祖,以明《坛经》缘起,为第二段。“尽出《坛经》”以上,述大师之子孙皆从此经出,为第三段。“与诸佛等”以上,述此经之胜妙,为第四段。以后述流通此经之缘由,为第五段。)
古筠,德异生长之地名。德异为示阳高安卢氏。示阳,即江南瑞州之瑞阳。“瑞”与“示”,音相迩,故曰示阳。高安,其郡名也。瑞阳,明曰瑞州府,元曰瑞阳,唐曰筠州。从唐,故称古筠。今江西之高安县也。《释氏要览》上:“梵语比丘,秦言乞士。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故云比丘。”德异,别号绝牧叟。鼓山皖山凝禅师之法嗣,六祖二十一世孙,休休禅庵之开山。元朝人也。《增集续传灯录》四:“松江淀山蒙山德异禅师,示阳高安卢氏。参苏之承天孤蟾莹。”传详元贤《继灯录》三。
妙道[1]虚玄[2],不可思议[3]。忘言得旨[4],端[5]可悟明。故世尊分座于多子塔前[6],拈华于灵山会上[7],似火与火[8],以心印心[9]。
[1]妙者,绝妙之言。故《宗镜录》九曰:“只唤妙为绝。”绝是妙之异名也。《庄子》:“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
[2]虚玄,寂静貌。
[3]理之深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也。《法华玄义序》:“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4]《庄子》:“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潜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端,始也。
[6]多子塔,为辟支佛之古迹。而世尊尝于此处,顾视迦叶尊者,分半座使坐者。
[7]《宗门杂录》上:王荆公问蒋山佛惠泉禅师曰:“禅家所谓世尊拈华,出自何典?”泉曰:“《大藏经》所不载。”王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决经》三卷,因开之,经中所载甚详。云:‘梵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苑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吩咐摩诃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惠叹其博究。《法华科注》一曰:“耆阇崛山,此云灵鹫山。以山峰似鹫,故名其山。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灭后,罗汉、支佛常居。为圣所居,故呼为灵。”
[8]《会元》十:天台诏国师谒龙牙,问:“雄雄之尊,为什么近之不得?”牙曰:“如火与火。”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牙曰:“去,汝不会我语。”案:火与火,是火传火,灯灯不断之义也。
[9]《祖庭事苑》八:“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心法要》上:“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西传四七[1]至菩提达摩[2],东来此土[3]。直指人心[4],见性成佛[5]。
[1]四七,自迦叶至达磨二十八代也。达磨又为震旦之初祖。
[2]《稽古略》二:“达磨尊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既而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辞于至王。王为具大舟,实以珍宝。泛重溟,三周寒暑,达于南海,当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
[3]按:自西印度来东震旦,故曰东来此土。
[4]《宗镜录》:“释迦文佛,开众生心,成佛知见。达磨初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5]《悟性论》:“佛者,觉也。人在觉,心得菩提,故名为佛也。”《顿悟入道要门》上:“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
有可大师者[1],首于言下悟入[2]。末上[3]三拜[4],得髓[5],受衣绍祖[6],开阐正宗[7]。
[1]《瑜伽论》:“推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稽古略》二:“慧可大师,洛京武牢姬氏子,初名神光,博涉诗书,尤精玄微。幼年抵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受具永穆寺。”
[2]二祖慧可问初祖达磨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见《五灯会元》一。案:此即于言下悟入也。又见末后“东土五祖”第二祖注中。
[3]末者,最后之一次。末上,犹云在最后也。《传灯录》十:僧问赵州从谂禅师云:“和尚还入地狱否?”师曰:“老僧末上入。”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案:世间流通本,“末上”多误作“未上”。今据《大藏经》中之《坛经》及《传灯录》更正之。
[4]《释氏要览》中:“今释氏以三拜者,表三业归敬也。”
[5]《指月录》四:初祖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6]《指月录》四:初祖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7]《法华经·提婆品》:“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正宗记序》:“正宗者,必以亲相师承为其效也。”《韵会》:“流派所出为宗。”
三传而至黄梅[4]。会中高僧七百[2],惟负舂居士[3]一偈[4],传衣为六代祖。
[1]三传者,自二祖以下三传也。《大明一统志》六十一:“黄州府黄梅山,在黄梅县西四十里。其山多梅,故名黄梅。指五祖忍大师也。”
[2]高僧者,德高之僧。对于出家者之尊称也。
[3]《事苑》四:“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官;二、寡欲蕴德;三、居财大富;四、守道自悟。”案:居士,后为在家崇信佛道者之通称。六祖慧能,本姓罗。后投五祖忍大师于黄梅,尝腰石舂米,故云“负舂居士”。
[4]见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