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六祖坛经笺注是最好的版本吗 > 第25章 机缘品第七4(第2页)

第25章 机缘品第七4(第2页)

[2]《传灯录》四:“弘忍大师,旁出嵩岳惠安国师,荆州支江人也,隋开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龙三年已酉灭。时称老安国师。”详见后。《唐高僧传》二十:“法常演毗尼涅槃,通禅法。齐主崇为国师,以为始也。”嵩山,即中岳也,在登封县北一十里。

[3]发,发遣也。参叩,参学叩问而请益也。

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1]?曰:说似一物即不中[2]。师曰:还可修证否[3]?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4]。

[1]毕懒庵《教外别传录》曰:“‘什么物,恁么来’,六祖乃谓虚灵之本心,却无别指。”

[2]《教外别传录》曰:“谓此虚灵之本心,无物可比。”中,去声,着也。

[3]修证,修行证理也。《像法决疑经》曰:“一切众生本是佛,今亦修证还成佛。”

[4]《教外别传录》曰:“谓此虚灵之本心,不可污染。杂念起时,便削除之;若不削除,则污染矣。”《广雅》曰:“则,即也。”故“即”字或通用作“则”。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1];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2]般若多罗[3]谶[4]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5]。应在汝心,不须速说[6]。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7]。后往南岳[8],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9]。

[1]《阿弥陀经》曰:“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按:《大祐略解》云:“护谓覆护,不使魔娆。念谓忆念,不令退失也。”

[2]西竺在唐西方,故云西天。

[3]见后“二十七祖”注。

[4]谶,音“寸”。预言也。

[5]马驹,指马祖而言。江西道一禅师,姓马氏,时号马祖。受法于怀让禅师,同参者九人,惟马祖密受心印。《传灯录》六:“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厥后江西法嗣布于天下。“踏杀天下人”者,言其纵横不可当之意。

[6]原注:一本无此二十七字。

[7]成公绥赋:“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

[8]山之大者曰岳。南岳,衡山也。

[9]《会元》三:“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衡岳。谥大惠禅师最胜轮之塔。”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1]。少习经论[2],精天台止观法门[3]。

[1]《会元》二:“师讳玄觉,本郡戴氏子,早岁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又见《传灯录》五、《高僧传》八、《正脉》一、《类聚》十二。温州,唐置,隋时为永嘉,明清二代名温州府。今浙江永嘉县,其旧治也。

[2]经论,三藏中之经藏、论藏也。经者,如来之金口说法,如《法华经》《涅槃经》等。论,为菩萨之祖述,如《唯识论》《俱舍论》等。《三论检幽钞》一:“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称论。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为经。资之所作,但论佛语,更无异制,故称为论。”

[3]《稽古略》二:“智者大师,讳智,字德安,住天台山。大师谓《法华》为一乘妙典,遂出玄义,曰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之五重也。后世宗之曰天台教。”《小止观》上:“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宋陈瓘《止观坐禅法要记》:“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众生迷**,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以大悲故,无说而说,此摩诃止观之所为作也。”《顿悟入道要门论》下:“讲止观慧座主问曰:一心三观义又如何?师曰:过去心已过去,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于其中间,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否?曰解。师曰:如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仔细说看。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因看《维摩经》[1],发明心地[2]。偶师弟子玄策相访[3],与其剧谈[4],出言暗合诸祖。

[1]《维摩经》即《维摩诘所说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折衷疏》云:“《维摩诘所说经》者,乃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之经也。盖如来出世本怀,惟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其奈小机未堪此闻,闻则生谤堕苦,故不得已而为实施权,先以《华严》拟宜,既二乘在座,如聋如哑,不见不闻。是以不动寂场游化鹿苑,转四谛法轮,说三藏教。而二乘初闻佛法,遇便信受,保证偏真。故至方等会中,假宝积献盖,维摩示疾,排斥小行,褒叹圆宗,令二乘耻小慕大,发菩提心。此一经之大意也。”

[2]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云心地。又,修行者依于心而近行,故云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云心地。《心地观经》八:“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3]《传灯录》五:“婺州玄策禅师者,婺州金华人也。出家游方,师曹溪六祖,后却金华,大开法席。”

[4]剧谈,畅谈也。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1],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2],未有证明者。

[1]方者,理之方正;等者,平等也。方等二字,本十二部内方广之别称,乃大乘法藏之总名也。近代诸师,分大乘显教经藏为五部,于华严、般若、法华、涅槃四部外,立方等部。凡对小名大及泛明诸佛菩萨因果事理行位智断者,皆此部收,非同流俗伪传谓八年所说也。方等部内,以《大宝积经》《大方等大集经》为最广之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妙义不可胜述。此外《般舟三昧》等经,为修定之要门。《占察善恶业报经》,为因果之行相。《三千佛名经》等,广赞诸佛及药师、弥勒、文殊等菩萨功德。《楞伽经》《密严经》《深密经》,开陈唯识。《维摩经》《金光明经》《思益经》,发明心性。《投身饲虎》以下诸经,多说地上菩萨之事。《大乘同性经》《诸法无行经》以后数种经,专明大乘无相之义。《缘起圣道》等经,明十二因缘之义。《法身经》以后,多陈如来功德,及诸杂行。昔龙树菩萨以诸佛妙法,般若为母。而般若经文,凡数百卷。因约般若中道要义制《无畏论》,又述《中论》《十二门论》以为先导,提婆本之,复制《百论》。古师谓《中论》为方等之要归,众经之心髓。以上诸论,方等论也。

[2]佛心宗,禅宗之别名。直觉悟佛心为禅之体故也。佛心何物?心之自体是也,故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心之性即佛性也,发现佛性,谓之成佛。《宗镜录》三:“达磨大师云:明佛性宗,了无差误,名之曰祖。”《中峰录》五下:“禅何物?乃吾心之名也。心何物?即我禅之体也。惟禅与心,异名同体。”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1],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2]。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3]。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4],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5],振锡而立[6]。

[1]《法华经·常不轻品》:“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劫名离衰,国号大成就。”《楞严经》五:“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法华通义》六:“此乃空劫初成之佛,已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方语钞》:“禅录言威音王者,谓极远也;又指本分也。”《祖庭事苑》五:“威音王佛已前,盖明实际理地。威音已后,即佛事门中。此借喻以显道,庶知不从人得。后人谓音王实有此缘,盖由看阅藏教之不审。”“即得”,犹云“即得其宗”。又,“即得”犹云“即可”也,言古佛未出前即可。古佛已出后,若无师证,便是天然外道也。

[2]外道,见前注。

[3]言轻者,谓其言不能尊重于人也。玄策自谦人微言轻。

[4]云集者,法众如云之聚也。《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

[5]《贤首五戒经》:“三匝,表敬三尊,为灭三毒。绕,旋绕也。”《要览》中:“旋绕、此方称行道。归敬之至也。”三匝,三周也。

[6]锡杖,梵语隙弃罗,译曰声杖、智杖,简称为锡。僧侣修验者等所携之杖也。上部以锡为之,中部木为之,下部牙或角为之。头如塔婆形,有一大镮,于其环周附小镮数枚。僧侣行时,镮发响声,以警恶兽毒蛇者。《锡杖经》:“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曰智杖,又名德杖,彰显智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五百问》:“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振锡而立者,锡杖不着地,举起使离地而立也。按:言僧人之持锡曰振锡、曰飞锡、曰卓锡、曰驻锡,皆言其用锡杖当使立也。

师曰:夫沙门者[1],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2]。大德[3]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4]。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